交趾陶的故鄉新港板頭村,是不用收費的觀光社區,
不過,村中的板陶窯是要另外收費的,
入園費每人100元,50元可抵餐飲消費,另外50元可抵DIY體驗。
板陶窯的創辦人陳忠正先生,是推動板頭村社區改造的重要推手,
他於1988年成立藝昌陶藝廠,生產廟宇剪黏、交趾陶等作品,
全台灣的交趾陶作品有百分之七十是出自於這裡。
2007年創立板陶窯交趾剪黏工藝園區,
全力推展板頭村的觀光事業,
園區內設有展覽館、體驗工坊、咖啡屋,及東方古典園林造景,
非常值得一遊。
一般人對交趾陶的印象是傳統工藝與廟宇文化,
但是交趾陶為何要稱為『交趾』呢?
「交趾陶」是一種低溫彩釉軟陶,名稱源於十七世紀時,
貿易商人將原產於中國嶺南的鮮豔陶瓷器皿運送到日本長崎平戶,
當時日本茶道盛行,這些色彩鮮豔的器皿即受到茶道人士的喜愛,
而中國嶺南一帶古時被名為「交趾」,
因此此處燒製的陶瓷亦被稱作「交趾燒」。
交趾陶早期大量運用在廟宇的樑柱、水車堵、壁堵等,
以忠孝節義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為捏塑的腳本,
製作祈福、吉祥之圖案。
近代,師傅們把傳統技術運用到現代圖像上,
反而造成一種新鮮感,成為一種新的藝術。
剪黏又稱剪花,
與交趾陶同樣源自閩、粵一帶,屬於鑲嵌藝術的一種,
一般是將陶瓷以特殊工具「剪」成所需要的形狀,
再「黏」在以灰泥塑成的粗胚上,
故取其做法而名為「剪黏」。
傳統上是以剪黏技術製作花鳥龍鳳的立體形狀,
但把這個技術運用在現代美術上,
也可以呈現驚人的效果,堤防上的大壁畫就是最好的證明。
而板陶窯裡,廁所外牆的這棵樹,卻是最吸睛的地方。
板陶窯是板頭村裡唯一的一家餐廳,
如果是中午來,這裡也是唯一有冷氣的地方,
攜家帶眷的家庭,可以考慮在這裡用餐。
餐廳外的池塘造景很美,
竟然都大老遠跑到這麼鄉下的地方,
不進來參觀一下真的很可惜呢!
而且,幸運的話,可以遇見老師傅在現場工作喔!
(記於2013/11/3)
※相關連結:
【嘉義旅遊】整個村就是一座交趾陶美術館:新港板頭村
http://classic-blog.udn.com/lynn22/8920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