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孔廟是全台灣第一座文廟,
興建於明永曆19年(清康熙4年,西元1665年),
由當時的鄭軍軍師陳永華建議鄭經而建立。
後來又增設明倫堂做為講學之用,
清代初期還一度做為全台童生入學 之所,
因此另有『全臺首學』之稱。
台南孔廟的格局是標準的『左學右廟,前殿後閣』,
也是全臺唯一有泮宮石坊的文廟。
泮宮石坊位於府中街入口,
隔著南門路對望孔廟東大成門。
泮宮石坊原是清末孔廟最外面的出入口,
日據時期為了開闢南門路而把它東移,
造成與現今孔廟分開。
府中街近年來在社區發展協會的推動下,
已經成為台南數一數二的特色街道。
台南孔廟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色,
那就是『下馬碑』!
全台僅存的三塊下馬碑中,只有台南孔廟還完整保存;
其餘二塊(彰化孔廟和左營舊孔廟)皆已殘破。
台南孔廟的下馬碑是清康熙26年奉旨建立,
上頭滿漢文並列,
刻有『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12字。
清末,官員為了避開走孔廟前的文廟路,
多改走旁邊的開山路,
因此開山路又稱官員路。
現代人不騎馬,但這塊下馬碑卻一直屹立在孔廟門口,
繼續守著先民對孔夫子的敬意!
不過,近幾年台灣流行起自行車風潮,
愈來愈多人在這塊碑前下鐵馬,
然後讓〝坐騎〞與下馬碑合照,再傳到臉書去分享。
在台灣讀過書的學子,一定有不少人都討厭過孔子,
覺得他為何要說那麼多話,害得現在學生有背不完的『子曰』。
不過,長大後就發現孔子的學問真的高過牆,
小時候背的『子曰』,卻是現代人難以達到的理想。
台南孔廟的圍牆很高,
頗有『萬仞宮牆』的象徵意涵,
但踮起腳尖往圍牆內望,
也許也能窺得一些儒學之美吧!
(記於201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