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孔廟位於彰化市中心區,
鄰近彰化市最熱鬧的永樂街商圈
附近都是高樓大廈和黃金店面,
所以不少人覬覦這塊黃金土地
民國60年,彰化縣政府為了都更計劃的考量
曾提出要把孔廟拆遷到八卦山上的建議
但在地方文史人士的強烈抗議下
終於保留下這塊鬧區中唯一的淨土
(很多時候,我非常佩服台灣的文史人士,
能以微小的民間力量對抗蠻橫的公家機關,
為後代子孫留下不少美好的記憶)
彰化孔廟建於清雍正四年(1726年),已有286年的歷史。
彰化孔廟為四進三院的建築格局,
分別是大成門、戟門、大成殿與崇聖祠。
日據時代因為要拓寬通往日本人蓋的彰化神社的道路,
拆除了一部份孔廟的建築。
光復後,原孔廟建築因為年代久遠而傾頹,
民國65年(1976年),在東海大學建築系漢寶德教授的主持下,
開始修復彰化孔廟,
目前孔廟的建築型制仍保存清道光10年(1830年)重修時的規模。
彰化孔廟前原有一座照壁(圍牆),在日據時代被拆除,
只留下一塊「萬仞宮牆」石碑立於孔廟大門「大成門」的右前方。
「萬仞宮牆」的典故出自《論語》,
子貢云:「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
古制一仞為八尺,萬仞用以形容孔子學問及道德的高深。
「大成門」的左前方則立有一座「下馬碑」,
這座滿漢文並列的「下馬碑」,是全台僅存的3座下馬碑之一,
另兩座在高雄左營孔廟與台南孔廟,
但只有台南孔廟的下馬碑保存完整,沒有損壞,
左營與彰化孔廟的下馬碑早已腰斷毀損。
彰化孔廟不同於其他孔廟的地方,在於
「大成門」上方設置有6支通天筒,
代表儒家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一般孔廟只設二支通天筒,代表天地。
孔廟的正殿稱為大成殿,
奉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以及四配、十二哲人。
大成殿前有一平台,稱為月台,
為祭孔時神聖的空間。
正殿屋頂為重簷歇山式造型,
屋脊燕尾有龍頭魚身的一種動物,名為鴟尾,
又名「鴟吻」或「螭吻」。
這種動物雌雄稱呼不同,一喜吞火,一喜吐水,
所以被用來放在寺廟的屋脊,以鎮壓火災。
另外,大成殿的建築特色,是屋簷放置鴟鴞的雕飾。
相傳這種鳥個性極為兇猛殘暴,
當羽翼豐滿時會吞噬母鳥,
這種惡鳥,所以被放置於孔廟屋脊,
是用來象徵孔子有教無類的偉大精神。
大成殿的龍柱為清道光10年(1830)重修孔廟時的作品,
龍柱採花崗岩石材,單龍盤柱,
其特色為左龍柱張口,右龍柱閉口,
4爪握珠,柱身裝飾雲紋及岩石,少許鏤空雕。
彰化孔廟被鬧區包圍,四周車水馬龍,
但遊客卻非常少,顯得格外寧靜。
從孔廟往外望去,週遭現代化的廣告看板與孔廟的古典風格,
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
孔廟旁有一家古屋改造的餐廳,名叫「籬騷」,
很符合孔廟的氛圍呢!
(記於201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