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打坐
2020/07/31 07:52:52瀏覽296|回應0|推薦1

打坐

打坐

南海子曰打坐不是修行得代名詞

 

打坐是靜心

讓自己停下生活中的所有問題,停止去思考所有的事件,讓自己從再從事情的原點出發而有更佳巧妙的靈感。靜心是存在俗世間的現像。

 

打坐是淨心

當有靜心的基礎,自會有淨心的層面,靜與淨為二種不同的意念,意念存在淺藏意識的想法,靜心是因為想而來,因肉身的關係而漸進於靜與淨之間的拉扯,靜自然成為一種習慣而與淨結合,中間的想或妄念及幻與冥想若行進間是正確的,那一切過程皆不功自破。

 

打坐是學習

打坐是學習自淨而開始,淨化關於自己內外的一切,學習清淨而非清靜,清靜是外在的表相,不代表淨。淨的過程是學習,因為是從頭開始故為學習。

 

打坐開慈悲

因為漸進的淨,會產生悲愍,自內在的良善顯化。佛與菩薩及眾神無法給予人的慈悲(佛的四不能之一),是要人自己去引導自己出來的。很多眾生皆有之,但眾生只用於自己的家人層面,不懂眾生皆因平等,不因唯親而造作。

 

打坐是學習

再次的學習,學習身體修為的一切,有了身心淨的基礎,那要學習靈的基礎,當身心有一定的習慣與看法,那靈自然會不一樣,身心修為的涵養豐富,不見得靈體涵養一樣豐富,是要再次被引導喚醒出來的,以達所謂的身、心、靈合一。將身、心、靈的感覺清清楚楚得分變出來,也說明了看清自己,體會自己便更瞭解自己,那外來得一切便可以分辨出真假。說是如此的簡明,它是要經敏銳的學習的。

 

打坐是結合

結合自己與生俱來的基因,與生俱備的能力,打坐中會有氣的產生,但它不是意念而來,是自然而來。是去尋找,找尋那連接的點與線來連貫身心。說到這兒尚未提到神識,神識的意會因打坐之人的因緣而來,所以有人會說那是無形之師,而中間的過程,是要保持身與心的淨化的層面。淨化的過程,不斷的累積經驗與分辨空間的感覺,也就是訓練覺得敏銳與真實性。

 

打坐是習慣

習慣當下而來的環境,習慣連結下的環境,內外環境指得是自己的心、思想、空間知識、神佛菩薩的意念或鬼魅魍魎魔識等因,皆因自然而無法動憾。自然的接收自然的了解、自然的感覺、自然的發生、自然的解決、自然得讓它過去。因為娑婆世界下該發生的不會因你不去理會而有所停止,該做得該理的還是要理要行。娑婆世界下的知識領域甚廣且巨,一切都在行進間,小小腦兒與身體是無法一一接收納入,故而要放。故佛論與禪經論為空。當身行沒有一步步的基礎而做而行,論及空也只是言論下的所謂空談,那是愚空,是無有義意的空。

 

打坐是穩定

穩定身體思想的平衡、穩定內心正邪二面的想法、穩定意識下所有的行為舉止,甚要穩定意識中的靈魂平穩性,如果打坐自心而起,那一切的說法既便得有思考力,以人而言,不可能停止於"像"的模式,只能降低其行為的依賴,或轉移其注意的空間。由以密法之學習論,凡事以冥想或觀想為其主因來帶動身體的思考能力與自信心,這都是依"像"來引導學習,這是一種依賴的行為,但確是一種有所依行的方式來引人進入另一種成就或踏實感。由前人的經驗帶入學習的途徑,這些都只是一種導入,而非正確的進入心靈涵修,真正打坐中的學習是"空",是什麼都沒有才是,但人總是想一步登天,要有所依行才會相信宗教或信仰甚更趨偉大的存在,其實那都是一種學習間依賴而行的過程。也有人要藉著音樂進入觀想的情境,也有人要藉呼吸法而進入其打坐的學習、也有人一定要於壇城或神佛像下的層次感中打坐....林林種種不外乎是轉移,轉移內外在的環境來左右其心,當下的任何一種方式及方法,乃說明了其修行間的不穩定性。

 

或許是懼或許是怕、很多不明的因素在人的心間盤據,這些都因人長期間的習慣,無有知覺而鍛練出來的,已然深入了肉體也支配了其行為的慣性。已末學而言,何處不可習"坐",處處可坐處處自在,因為打自一開始的學習便不求依賴的環境,自自然然的便成了一種習慣。現代的環境已然沒有了那麼多的魍魎鬼怪,縱然有陰性的靈魂擾亂,也較於早期建國時期的平穩。當一個人漸次修行至一定的程度,也就沒有內心陰暗的那一面了。

 

打坐是了解

了解自己是誰,了皆生活間的所有形態,人說知命用命,那是前人生活智慧下邏輯衍傳下來的,一個修行者論八字命運,有說不通的感覺,若已行哪管的那入土時八字命呢? 學習了解自己是打坐中很重要的課題,肉體尚未滅時,積習的個性是存在的,修身打坐將其累習降至低點,生活才不至於高低起伏於心間。修行不是金剛護體、也不是想要有所我求,是要了解循環的宇宙下你是個甚麼樣得種子,該發揮甚麼樣的力量,這中間有甚麼能力去普濟於世。所謂濟世非說佛鬼怪論,建寺入廟立宮壇堂,當然是以自己所瞭解及所行之願力等之任務或使命而為,並非要走入信仰與宗教。信仰的轉折可以是過程而已,幫助自己找到那方位,立足於需要你伸出支援的人們,可能於各行業間去播下種子,以自己的能力去成就他人的願望,是博愛的真愛,非挾意的單一幫助。而這行進中因你的無為付出,與你有所因緣的神、佛菩薩,皆因你的無為而有所還願,幫了你自己也幫了它們,這便最終的互利之論。

 

打坐是忘記

忘記? 為何要忘記,是一定要忘記的,若學不會忘記,通常會進入死胡同而執著甚有錯亂感,嚴重一點有人成了神經病,入病院單位治療,其實並不是瘋了或怎樣,而是其行為難以受世人接受,在一定的程度下學習或修行,行者間的融合社會是必然的條件說,縱有違某些社會規範,也都需由身修為去融入環境,當肉身消化不良時,當暫止接收時間智庫,待消化完成時再行進。於上我們有提到穩定,其"穩定"間也包含了能力的提昇,當你有操控自主的能力,宇宙間的空間能力,這非世俗的能力,便可以懂得收與放間得唯妙。所謂的佛法,說穿了便是與忘記扯上相當大的關連,但這種忘記是有所規律性,並不是世俗得放任或無責任心。以五分鐘為例,五分鐘內在己所發生的事件,都當一一面對而處理完成,當完成後便不在去感觸或回想,像跑馬燈過去了不在回來。若每分每秒所有的事都至入腦中,儲存起來,那你有多少空間可以置儲,啟有不爆之理。忘記是修行中唯一進步的出入,不試著忘記,最後不免成了極端份子與修行異類。


引用出於南海子2009.07.14

https://blog.xuite.net/_my2/article_edit.phtml?bid=3750712&pid=155961426&strAct=edit

南海子曰打坐是想坐而坐,沒有任何的壓力而為之

續...

會真壇 http://www.boyi1.com

2020年07月

因疫情蔓延全球尚未止息,國內旅行社與航空公司推出偽出國行程,航空公司祭出小空服員體驗宇環島飛行及贈品出乎意料第一梯次全額滿,另類的行銷手法讓人值得學習。旅行社也是祭出外島旅遊,費用似乎不盡理想。

( 興趣嗜好星座命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uoyi&aid=146052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