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4/28 16:42:57瀏覽435|回應0|推薦10 | |
《告白》式的教育能否減少《惡人》 這禮拜一(2011,4,25)下午我到台北光點 看了這兩部日本電影(是台北文學閱影展,每場 電影的票價是一百元)。當公車行經圓山花博園 區時﹐我才感受到春天真的來啦!
如果現實人生像花博該多好!這兩部電影 唯一令我感動的人是佳男(佳乃的父親)。他說 的一小段話可作為這兩部電影的最佳註腳: 「人如果沒有了可以珍惜的人事物﹐就什麼 事情都做得出來。例如隨時辱罵別人;嘲 笑別人;不尊重別人…!」 我想提出的第一個疑問是:為什麼人類無力決定 自己要行善或為惡???在《惡人》中﹐佳乃被 大學生踹下車後滿懷憤懣﹐於是誣控清水祐一強 暴她;而祐一百口莫辯﹐只好用力掐死佳乃! 更值得同情的是後來祐一居然跟光代說:
「我早一點認識妳就好了……」
「愈跟妳在一起我就愈痛苦!從前我 認為做這些事情沒有什麼不對!現在 卻很懊悔……」 其實“惡人”的真正定義應當是:被他人想法 或情緒吞噬的可憐人!!!而《告白》中的人 物幾乎全是這類可憐人———或許森口老師的 老公不是!我不想以基督教義或傳統儒家思想 來詮釋這些可憐人﹐只想反問:
復仇者﹐妳(你)活得快樂嗎? 令我印象最最深刻的是《告白》中的一幕:森口 老師和北原(即美呆子)見面時﹐一個可愛的孩 子(應是象徵她已遇害的女兒)送給森口一粒糖。 她拿著這粒糖踽踽獨行在黑暗中﹐走著走著突然 蹲下﹑淒涼地大哭起來…。如果報復和原諒同樣 要付出代價﹐為什麼人類寧可選擇報復而不 肯寬諒?只因為整個人類歷史都記載著以惡報惡 的事件﹐所以我們必須向前人看齊??!
第二個質疑是:這些惡人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人性使然?環境使然(例如祐一在五﹑六歲時即被 媽媽棄養;渡邊修哉也是如此)?拜金使然(例如 佳乃跟祐一說:要和我見面必須一次一千元)? 管理者利用被管理者的無知(例如森口老師利用同 學們對愛滋病的無知及對女兒無辜被殺的同情心﹑ 維特老師對她老公的崇拜)?互相指責﹑推卸責任 (例如祐一的親生母親在案發後﹐過來責罵她的 姐姐:妳看妳教出這樣的孩子;而佳乃死後﹐ 她的父親也指責另一半:都是妳答應她搬到學校 附近去住)?網路及媒體使然(例如祐一﹑佳乃 透過網路援交;渡邊修哉因為報紙大篇幅報導美 呆子毒死家人而萌生殺人的念頭)?我個人認為 上述這些已成普世價值﹐猶若“不可抗拒的災害” 那般……!
第三個問題指向教育單位:傑出學生參與科展作 品的屬性是否應加以限制?如果得獎的作品是用來傷 害周遭的人﹐校長該當何罪?我實在感受不到《告白》 影片中的教育核心是什麼?與其說是告白不如說是“獨白”(慧敏曾形容:現今是獨白的年代:)!!前兩天 聽大智老師解說: 「傾(音ㄑㄧㄥ)聽者要先準備好聆聽﹐對方才會分享。」 「之後是在情感上支持對方﹐而非支持對方的觀點。」 「到了第三步﹐再開始表達立場。」 (如果我們能夠如此與人溝通﹐世間就變成天國啦!) 然而人性太過自私﹑又極度保護自己———例如森 口老師與下村直樹的媽媽確實建立過情感交流的 平台﹐但直樹的媽媽一味護衛自己的兒子!於是 桑口老師唆使維特老師不斷的家訪﹐終於逼瘋這 對母子。
我真希望桑口的職業不是老師———因為毀滅像 直樹這樣的溫室花朵只消幾個月;而要將誤入歧途的 孩子導引至正路卻須花好長好長一段時間!
趙路得寫於2011,5,1,am:2:3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