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開刀房裡的沉思》 【轉貼】
2011/02/01 15:56:56瀏覽405|回應0|推薦1

《開刀房裡的沉思》

葛文德   廖月娟    

    我一直無法忘懷在醫學院最後一年碰到的一個病人。

 那時,我輪到內科見習,輪完後,我就畢業了。資深住院醫師分派了三、四個病人給我照顧。其中有一個是七十幾歲、滿臉皺紋的葡萄牙裔老太太。她說她全身疼痛,老是覺得疲倦,咳嗽,沒發燒,脈搏和血壓都正常,檢驗報告顯示白血球數高得出奇。從胸部X光片看來,可能是肺炎--也可能不是。為她診治的內科醫師讓她住院。我按照內科主治醫師的囑咐,為她做了痰液和血液的細菌培養。由於猜她可能得了肺炎,因此也為她注射抗生素。我每天早晚兩次巡房都去看她,查看她的生命徵象、用聽診器聽她肺部的聲音、翻翻檢驗報告。

 每天,她看來都是老樣子,咳嗽,但沒有發燒,一直覺得不舒服。我們給她打了抗生素,等她慢慢好轉。我心想,她會好的。

 一天早上,七點巡房的時候,她說她晚上睡不著,而且一直冒汗。我們查看她的病歷紀錄:沒發燒,血壓也正常,心跳速率或許比以前稍微快了一點。就這樣,看來和前幾天早上沒什麼不同。資深住院醫師囑咐我,繼續注意她的情況。我說,當然,沒問題。中午,我心裡盤算半夜去看看老太太。我後來才發現,那天早上,那位資深住院醫師又去看了她兩次。

 之後,我常常回想這件事。當時看起來這實在只是件小事。可是住院醫師那天早上跟我們巡房,看了老太太之後,他意識到狀況有點不對勁,所以掛在心上。早上巡房時,也掂量了一下我照顧內科病人的情況--他看到的是一個醫學系四年級生,這回在內科輪完就畢業了,要去一般外科當住院醫師。他相信我嗎?他就是不相信,所以自己又去看那個病人。

 看病人可不是兩秒鐘的事。老太太的病房在十四樓。那天,我們不管開晨會、吃自助餐,幾乎都是在地下一樓和二樓。醫院電梯總是要等上老半天才來。那天還有一次教學研討會是他負責的,他大可像其他醫師一樣,等有問題,護士呼叫之後,再過去看,或是叫下面的住院醫師去看。但他還是自己去了。

 他第一次去看的時候,老太太發燒到三十八度八,於是從鼻套管給她更多的氧。第二次去看,又發現她的血壓掉下來了,護士給她換了面罩式的呼吸器,並且把她轉入加護病房。原來老太太已從抗藥性猛爆型肺炎演變成敗血性休克。等到我知道發生什麼事的時候,已經沒事了--老太太換了新的抗生素,正在打點滴,該用的藥也都用了。因為那位住院醫師的認真和細心,病人才撿回一條命。老太太恢復情況良好,不到二十四小時就退燒了,不必再用呼吸器,再過兩、三天就出院了。

* * *

 你看,失敗是那麼容易,一不小心就完了。要怎麼樣才能避免呢?在我當醫學生和住院醫師的時期,我最希望自己具備的是好的能力。但是那天,那個資深住院醫師的作為給我很深的啟發:光是能力還不夠,你必須掌握的,不只是病人肺炎的進展以及治療得宜,而是在既定的條件之下--在那特定的時間、地點,以當時可用的資源和人力--掌握細節,及時出擊。我們必須洞視成功背後的幽微,但只是知道還不夠,還必須願意去做。(以上摘自本書序)(未完)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ucytome2&aid=484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