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7/15 23:46:58瀏覽475|回應0|推薦3 | |
引用文章給中華民國總統的信,誰能看? 跟原作者及原原作者討論的張校長案無關,只是突然想到前陣子看了一封民眾給劉院長的信,相信信中提到的相關業管部會都看到信了,但是我不知道劉院長看到了沒有? 這跟各縣市政府的縣長信箱或市長信箱一樣,一般是由秘書單位先收文,是業務性質分文至各相關業務單位回覆,若是首長重視的案件,要親自看的案件,則業務單位兢兢業業,若非首長重視的案件,就要看公部門同仁的心了,文要怎麼回,事情要怎麼做,完全存乎一心。 不過坦白說,阿扁總統的時候,我沒看過民眾建言的信,小馬哥及劉院長上任一個月我就看了一封,其他部會也聽說收到不少建言信,看起來似乎民眾對這個政府仍有很深的期待,只是我不知道這個期待可以支撐多久? 之前我認為九萬兆的信用正在崩解,很多朋友不太認同,但現在我仍然這麼認為,而且崩解程度上沒有減緩的趨勢,事情好像越做越錯,不做也錯,動輒得咎,政策沒有形成過程,只有很爛的結果,然後做完了來道歉。 例如,把臺北記者找去花蓮,跟證嚴上人會談後,開記者會說要建「蘇花替」,說是省道,可是記者會出現的是「國工局」而非「公路總局」,2天後話又吞回去了,政策的形成不應該這樣的。 重大政策的形成難道不用經過嚴謹的討論?難道是「1個科,3、5個剛畢業的小毛頭」隨便畫畫,隨便寫寫,自己討論就可以的嗎??或僅是開個美其名是「小組討論會議」結果只是假裝討論實際在執行上級的命令?或是找「專家學者」來背書,一群御用學者也只是「背書」而已。 重大公共政策的形成,應該是要經過討論的,要有正反意見的陳述,不能把反對意見的人就打成黑五類,就非我族類,就卯起來打壓。重大公共政策的形成要有民眾參與的,重大公共政策的形成,要有真正專家學者參與討論的,不是過去國民黨政府作的樣子,也不是丟掉政權的民進黨做的樣子,當然也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民眾的期待不是只有這樣,上頭的大爺長官們,你們搞不搞的清楚呀!?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