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6/07 00:01:21瀏覽898|回應0|推薦4 | |
節能減碳的議題,這幾天超火紅,環保團體也是一堆意見。 仔細想想節能減碳的構想及政策是正確的方向,但是大煉鋼廠、國光石化、愛台12項建設等等高耗能產業又不敢檢討,台電的能源政策也不敢提核能的利用,現在的節能減碳的口號真的讓人感覺起來就只是脫西裝而已。 可惜了! 國土規劃也是,到底是國土復育還是什麼?修復中橫的論述是什麼?是為了蔬菜水果還是國防戰略的考量?還是民意代表、官員、營造廠等分食大餅的契機?如果花12億只是搶通便道,再來一個敏督利等級的颱風、七二水災等級災情,花12億的中橫保的住嗎?還是反正壞了再修,大家才有得賺,擴大內需嘛,營造是火車頭耶!是這樣的思考邏輯嗎?我不知道。 最上位的國土規劃沒搞好,要搞好什麼建設都很難!可是那個部會要來整合這塊咧?經建會嗎?還是內政部?還是那個有種的部會?誰會想做?想做的話長官夠不夠力,挺不挺的住山頭的壓力?這些都還有待觀察,不過期望不用太高就是了。 ------------------------------------------ 愛台12建設 缺乏國土規劃 〔記者田瑞華/台北報導〕環保團體昨天在全國NGOs環境會議聚焦討論馬蕭政府的「愛台十二項建設」,多認為愛台十二項建設是競選時期提出的政治文宣,為擴大內需而以工程建設為主、缺乏整體國土規劃和永續環境的作為;上任後應調整環境政策和建設內容再推動,這樣就算和原本愛台建設計畫不同,也不算是「跳票」。 國政基金會永續發展組召集人陳世圯出席指出,愛台十二項建設是為了達成每年經濟成長六%以上、八年內國民所得三萬美元、四年內失業率三%以下這個「六三三」目標。除了以建設來擴大內需,加上產業再造、縮小貧富差距、提高租稅效率與公平等策略來完成。 然而,環保人士卻認為,愛台十二項建設過於強調由政府支出帶動民間投資與消費、以擴大內需的效用。國民黨政府一直把當年十大建設帶來的經濟成長拿出來作範例,卻忽略十大建設之中也有像台中港這樣不成功的例子。 而早期台灣仍屬未開發國家時,有空間創造高經濟成長率,但如今放眼全球的已開發國家經濟成長率都偏低,政府此時不應再拿GDP(國內生產毛額)來講經濟成長,而應思考發展什麼樣的永續經濟。 政策須考慮環境成本 綠黨秘書長潘翰聲指出,綜觀愛台十二項建設,有許多建設看起來就像給各地方的「政策買票」,例如高雄自由貿易及生態港、台中亞太海空運籌中心、桃園航空城,以及遍佈各區域的產業創新走廊,「到處都是科學園區」,卻沒有先提出上位的國土規劃政策為何。其實應重新改革行政區劃,確立各區域的發展特色和角色,以及區域之間的關係,最後再談各區域該做那些建設。而打造全島便捷交通網雖以發展軌道運輸(捷運、鐵路)為主,卻沒有提出如何限制小客車與機車數成長,將道路還給行人與大眾運輸車輛。 即將於八月上任的準環保署副署長、海洋大學教授邱文彥也全程參與會議。他先以民間環保人士的角色回應,「愛台十二項建設」的許多開發計畫可以整合、而政策必須考慮環境成本。未來他會作好溝通者角色,以和環保團體建立夥伴關係。 中橫谷關到梨山 可望搶通 【聯合報╱記者游振昇/和平報導】 2008.05.30 02:57 am 九二一地震後中斷至今的中橫公路谷關到梨山段,在馬英九總統上台後可望搶通,昨天陪同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到中橫視察的交通部次長游芳來說,會落實馬總統政見,儘速讓中橫搶通,但全面修復必須考量地質安全性。 中橫遲未復建,梨山遊客大減,梨山賓館前的水果攤販「等無人」,相當無奈。 游芳來說,今年擴大內需方案,已編列4000萬元中橫修復工程規劃預算,交通部會儘速處理,希望明年能編列預算辦理上谷關至青山段便道搶通工程,讓谷關至梨山早日恢復通行;梨山居民希望台電先開放既有便道,立院交通委員會決議,請縣府和公路總局谷關工務段一周內和台電溝通。 中橫在九二一地震嚴重受創,政府曾試圖復建,又遇水災沖毀,上谷關到青山段道路至今封閉;和平居民不滿的說,如今谷關到梨山必須繞行南投縣,原來三個多小時路程變成10小時。 馬英九在競選時曾允諾要讓中橫通行,立院交通委員會立委顏清標、楊玉環、孔文吉等人昨冒雨到谷關看工程進度,縣長黃仲生、和平鄉長陳斐晏和多位縣議員也到場。 立法院交通委員會成員昨天到中橫視察復建可行性,縣長黃仲生(左)陪同爭取。 黃仲生表示,中橫一定要打通,居民已經等了快10年,因應兩岸三通,中橫更要打通,才能吸引大陸觀光客。 顏清標表示,交通部曾提出便道搶通計畫,遭行政院駁回,當時經費約6億元,現在建材漲價,經費已漲為12億元,地方不要求全面修復,但至少搶通上谷關至青山段便道。 【2008/05/30 聯合報】@ 響應節能減碳 總統簽署宣言 中廣新聞【2008/06/05 16:28 報導 】 今天6月5號是世界環境日,為了響應節能減碳運動,馬英九總統和蕭萬長副總統今天穿著輕便,帶頭簽署節能減碳宣言,總統希望能以總統府的高度起帶頭作用,呼籲大家多搭大眾運輸工具,少開冷氣,不要浪費食物,並且養成自備環保餐具,以及資源回收的習慣(繆宇綸報導) 響應節能簡碳,馬總統身穿短袖襯衫不打領帶,帶頭簽署節能減碳宣言。宣言包括十大項內容,包括改穿輕便服裝,不穿西裝不打領帶,少開冷氣多開窗,隨手關燈拔插頭,多搭大眾運輸工具或騎單車,少搭電梯多走樓梯,愛用當地食才,以減少「食物里程」,而且不浪費食物(t)『出去吃飯,吃多少點多少;在家裡自己做,吃多少作多少,就是盡量減少。我記得在推廣廚餘的時候,有一回記者問我:你們家有沒有廚餘?我說「沒有」,他說「為什麼沒有」,我說「因為都吃完了」,他問「為什麼都吃完了」,因為我太太說「吃不完,反正要餵豬......(笑聲)餵豬不如餵馬(更大的笑聲)」......所以就吃完了......』 此外,總統還呼籲大家拒絕過度包裝食品,自備環保杯筷和手帕、購物袋,他還當場展示隨身攜帶的環保筷,最後則是希望大家愛用再生產品,做好資源回收,總統希望能以總統府的高度,做到減少一成用油量,兩成用電量,三成用紙量的目標。曾經是陳前總統管家,目前在總統府擔任工友的阿卿嫂,下午也出現在會場,意外成為媒體焦點,還和馬總統握手,不過面對媒體詢問,阿卿嫂躲避鏡頭,不作任何回應。 踢爆怠速32分鐘車等大官政院大談減碳6公務車就製造20公斤CO22008年06月06日蘋果日報 【何哲欣、徐珮君、李姿慧╱台北報導】馬政府上任後,將節能減碳列為施政重點,但《蘋果》記者昨天目擊,至少有六輛前往立院接送政府官員的公務車,在等待官員散會期間,長時間怠速不熄火,部分司機還躲在車上吹冷氣,最長的怠速時間長達三十二分鐘,既耗油又製造二氧化碳(CO2)。綠黨秘書長潘翰聲痛批,政府的節能減碳根本是「說一套做一套」;新聞局長史亞平則說,若有部會未落實節能減碳,會加強檢討改進。 帶頭浪費 根據環保署估算,車輛每怠速三十分鐘,會製造三點八公斤的二氧化碳,昨天中午被《蘋果》記者目擊的六輛公務車總共怠速的時間長達一百四十四分鐘,一個中午就製造了近二十公斤的二氧化碳,經年累月下來相當可觀,對馬政府提倡的「節能減碳」更是一大諷刺。 併排停車毫無顧忌 馬英九總統在昨天世界環境日特別簽署「總統府節能減碳十大宣言」,要推動少開汽機車、多走路保健康等做法,從他自己做起,推動節能減碳的習慣,讓環境一步步改善。行政院會昨天也通過「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將重點放在低碳經濟,由政府帶頭節能減碳。 但回到現實生活,行政院許多官員到立院開會時,仍是一人搭乘一輛公務車,而非步行或共乘。在立法院上、下午會議結束前,部分首長公務車仍惡習不改,多提早半小時就停在立法院群賢樓門口等候官員,晚來的車輛毫無顧忌的併排停車,形成一條幾十公尺長的車龍,既影響交通又違反交通規則。 在等待官員期間,確有不少司機將車輛熄火,自己躲到樹下乘涼,但也有部分司機,索性坐在車上吹冷氣,一待就超過半小時,昨天《蘋果》目擊六輛公務車怠速開冷氣,其中兩輛還掛著交通部的識別證,既不環保又耗油,更與政府的節能減碳政策背道而馳。 環團批不知人民苦 交通部總務司長邱大展表示,為推行節能減碳,已要求公務車路邊停車時需熄火,不得怠速。交通部還在調查昨天兩輛公務車是哪個單位的主管用車,但無論如何,都會加強改善類似問題。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徐光蓉說,政府推動節能減碳的環保政策應從自己做起,「如果開會地點不遠,就直接走路前往,或改搭大眾運輸工具」,不但可以省油價,也能做環保,「官員自己體驗過,才知道政策實行會有何困難、才不會這麼不知民間疾苦。」 資料來源:《蘋果》採訪整理 環保團體:放行排碳大戶 全國脫光也沒用 自由時報 97.5.31 〔記者魏怡嘉、鍾麗華/台北報導〕新政府強調節能減碳,首長率先脫西裝、大車換小車等,環保團體認為,政府最應做的是,嚴審台塑大煉鋼廠及國光石化園區等有具體爭議性的開發案,否則一旦放行這些二氧化碳排放大戶,不要說脫西裝,台灣兩千三百萬民眾全部脫光光、裸體都不夠! 高污染產業 排碳量佔六成 環保團體指出,數字會說話,節能減碳必須算算帳,國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六成來自高耗能、高污染產業,民眾住宅產生的其實僅佔一成,如果新政府強調經濟發展,放行台塑大煉鋼廠、國光石化開發案等,這種一方面脫西裝、大車換小車,另一方面放行高排放二氧化碳大戶,只是「積小善、行大惡」,只是在做節能減碳秀而已。 建大煉鋼廠 排碳年增五% 環保團體指出,目前台灣一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約二億六千萬至二億八千萬噸,其中光是台塑一家企業,二氧化碳排放量就佔總排放量約三成;未來若台塑大煉鋼廠通過興建,二氧化碳排放量一年將增加一千五百萬噸,約是現在年排放量的五%,如果再加上八輕,預估台塑集團的碳排放量將佔台灣總排放量的六十六%;至於國光石化園區,工業局則估計會增加八百萬噸二氧化碳,環保團體認為,實際上可能比這個數據高。 造林減碳量 不到零點二五% 台灣環保聯盟會長徐光蓉表示,馬總統注意到二氧化碳的減量問題值得肯定,但馬總統提六萬公頃平地造林,如此估算,頂多減少六十萬公噸二氧化碳,僅達二○○三年台灣二氧化碳總排放量零點二五%不到,和放行排放大戶相比,根本就是杯水車薪。 對於馬總統列出的二氧化碳減量期程,都訂在其卸任後,任內卻未訂出任何目標,至於台塑大煉鋼廠及國光石化園區等爭議性的開發案,更是隻字未提,環保團體表示,會更上緊發條,加強監督。 台灣綠黨秘書長潘翰聲則認為,馬英九的政策方向值得肯定,但希望不是「嘴上說說」,要先解決內部矛盾,例如雖然馬承諾一千公尺以上高山不開公路,但他在競選期間卻表明打算重修中橫公路。 另外,儘管馬英九提出了減碳期程,但立院協商「溫室氣體減量法」立法時,國民黨多位立委卻反對訂定目標,這些內部矛盾將成為執行環保政策的絆腳石。 台北大學副教授廖本全表示,馬英九一方面要拚經濟,另一方面又脫西裝、爬樓梯減碳,實在很矛盾。他認為,馬英九最後犧牲的一定是環境與土地。雖然馬總統昨親自出席環境會議,但看不到他對環境的具體承諾,仍一派舊思維,想從環工、污染防制著手,而非從源頭解決環境問題,可以預見未來環保團體與馬政府的關係一定很緊張。 徐光蓉也批評政府調高油價的同時,大力提倡民眾搭乘大眾運輸系統,不開車、不騎機車等,完全是從台北看天下,台灣多數鄉鎮的大眾運輸系統不發達,還面臨減班停班命運,政府強調節能減碳,應先改善大眾運輸設施。 台塑:將採最新製程減碳 〔記者歐祥義/台北報導〕針對環保團體的批評,台塑集團表示,大煉鋼廠一旦獲准通過興建,將會使用最新的製程,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時配合在離島工業區快速造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對台灣的環境衝擊降到最低。 打一場漂亮的仗 【經濟日報╱社論】 2008.06.06 03:45 am 新政府在扁政權留下一堆千瘡百孔爛攤子裡匆忙上陣,百廢待舉,卻又要面對民眾馬上起死回生的急切盼望,因而顯得手忙腳亂、張皇失措,獲得的掌聲遠比不過批評的聲浪。但從6月5日的「世界環境日」開始,終於見到令人耳目一新的作為,我們願報以熱烈的掌聲,更要加上精益求精的叮嚀。 世界環境日對我們的官員向來不過是個逢場作秀的節目,只要聲嘶力竭高喊些我愛地球之類的口號,就風風光光地打發。因為儘管他國用盡手段減碳節能,我們反正不是京都議定書的簽署國,又是少人理睬的國際孤兒,正樂得獨行其是,能源消耗與溫室氣體排放,不但不努力約制,反而扶搖直上,簡直成了地球村裡的敗家子。 面對就任之後頭一個世界環境日,馬總統大膽宣示,八到12年之間,全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回到2008年的水準,17年之內降至2000年排放量,其後25年進一步減為其半。總統無戲言,但在兩任八年之內,將目前以全球最快速度增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緊急煞車,就經濟運行的慣性而言,這是何等艱難的挑戰;況且還要努力達成經濟年成長6%的競選諾言,在發展與環保的兩難衝突之中,追求魚與熊掌兼得,他的勇氣與魄力,值得鼓掌。 然而人人都知道,恃暴虎馮河的愚勇,不但成不了大事,還可能有後殃。馬總統開下的這個軍令狀如果達成了,立可與扁政權乃至更早的李政權高下立判。但若達不成,八年內二氧化碳排放量還是直線上升,則將成為最大笑柄;不論如何功業彪炳,終不免貽笑大方。如果為了遷就排放量,卻令經濟發展頓挫,不但無法每年成長6%,甚至還比不上扁政權八年來的平均成長率,則這個高喊拚經濟壓倒民進黨政權的新政府,豈不也成了一丘之貉? 因此,馬總統固然智慧地選擇了一個奠定里程碑的新戰場,卻也為自己製造了一個極其嚴酷的考驗,稍有閃失即一敗塗地。我們相信當他豪壯宣示時,應已有此認知。既深知後果嚴重,則以常理判斷,必定殫精竭慮,根據經濟與產業的現實狀況詳予評估,做好精準的計算,研擬萬全的對策,胸有成竹地從容行事。 然而衡諸新政府初上任首先面對的調漲油價決策,一個遠為簡單的問題,只不過是如何調漲、何時調漲,而且有漫長時間、熟慮善計,卻搞得交通大亂、民眾譁然。則在短短八年之內必須於經濟加速成長的同時壓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絲毫不得逾雷池一步,這近似不可能的任務,真有能力克竟其功? 在若干條件之下,並非不能成功。頭一個條件甚易達成,那就是大幅提高核能發電所占比重。稍有理性者均知,迄今為止,在幾乎不排放溫室氣體的能源之中,核電無可取代。八年來由於民進黨的另一個神主牌作祟,台灣核能發電的比重一瀉千里,使增加近50%的能源總供給,全來自排放二氧化碳最烈的燃油、煤與天然氣發電。若加速核四廠併聯發電,同時將三座舊核電廠的發電機組更新,據估計,核電所占比重即可大幅提高至30%,與美國相當。拜扁政權將目前排放量之比較基準大幅拉高之賜,單單這一個調整,即可立於不敗之地。 另一項條件是,全民共同減碳節能。除了產業部門所占的53%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民生用途中「住商」及「運輸」這兩大項也合占32%。因此若產業與消費者一起努力,減碳的效果將如立竿見影;而將公權力與市場機制結合起來,必能見到奇效。 二氧化碳排放之所以難以控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必支付代價;以經濟術語而言,即稱為外部性。因此當石化、煉油、煉鋼等高能源密集度、高二氧化碳排放產業,大量占用國內能源、增加溫室氣體,卻將其產出低價銷往外國圖利,他們唯一的錯誤就是未為其外部性付出代價。若可依國際評估、國內行情,為每一單位二氧化碳訂定出反映國內供求、環境損害乃至國際競爭力等代價的適當價格,要求排放者直接付費,則環保團體即不必杯葛相關產業。只要排放者如數支付碳稅,同時汽油燃料稅加上適當的碳稅也一併隨油徵收,則不問業者、一般家庭、行號、車輛使用者,在此誘因之下,二氧化碳排放量必將如響斯應地大為下降。如進一步利用其收益設計誘因,鼓勵加速更換低碳節能產品,效果必更顯著。 由此看來,馬總統的這一場聖戰勝算甚高。只看能不能痛下決心勇往直前。 【2008/06/06 經濟日報】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