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1/20 18:03:04瀏覽175|回應0|推薦0 | |
◎ 黃天麟 「大阪城之役」是日本家喻戶曉的戰史,一六一四年德川家康為消滅關西大阪豐臣秀賴一派勢力,藉口方廣寺鐘銘「國家安康」意在詛咒家康,興師問罪。但當時的大阪城是有多層水堀護城的天下第一城,堪稱「金城鐵壁」,戰況因而陷入膠著,德川家康乃使出心理戰以砲擊迫和,提以填平外圍護城河為條件撤軍(以上史稱「冬之陣」)。德川依約撤軍,同時著手趕工將城外的水堀(護城河)全部予以填平,次年夏天,德川見填平工程完成,無水堀的城堡,已如裸城,豐臣陣容士氣低落,諸將叛離,再以莫須有之罪名揮軍,五月五日出兵,五月七日攻下天守閣,八日秀賴自盡、豐臣亡(此役史稱「夏之陣」)。 大阪城「冬之陣」到「夏之陣」的歷程,與「國共邦交國爭奪」、「外交休兵」至「甘比亞斷交、外交休克」有很多吻合的地方,足供後人引以為戒。 「大阪城之役」,起因是德川要消滅豐臣取得「天下」;而「中台外交之戰」即是中共要奪取台灣「統一中國」。「大阪城冬之陣」因城堡堅固,德川攻城遇到困境,退而議和;「國共外交休兵」乃係台灣經濟實力尚足以應戰,中共進而議和。德川要求的代價是填平護城之水堀;而中共要求的代價即是直航、ECFA、服貿等的「經濟吸納與經濟收買」。德川填堀使大阪城從天下第一城變成一座裸城,失去防敵之能力;中共即經ECFA對台之磁吸,使台灣經濟空洞化、邊陲化,失去外交能力,終至休克,這由援外經費六年腰斬(二○○八年一百八十億,二○一四年九十二億)、機密預算削到只剩一成(由五十七億減至五.五億)、外館人員士氣渙散等,得到證明。豐臣原以為與德川是姻親(豐臣秀賴娶德川家康之孫女千姬為妻),但諸侯間講究的只是力的關係;馬政府也誤信中國會信守諾言,但國際間通行的卻也只有利害與力量關係。 「大阪城之役」對我們的啟示是:面對以消滅你為職志的敵人,任何協議或血緣關係均將無補,實力與決心鬥志才是最後的依靠。所幸,台灣的經濟雖已弱化,但尚未達到絕望的時刻,是以從另一角度言,甘比亞斷交是天助,是蒼天要我們快快從外交休兵、和平協議、和平紅利的符咒中清醒。國人及在野政黨若能及時站起,修正馬政府的倚中、融中政策,拒絕「服貿」協議,重拾全球發展策略,立即推動加入TPP(泛太平洋夥伴協定),即甘比亞斷交未嘗不是台灣的轉機。 (作者曾任一銀董事長、總經理)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