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身分認同不明 台生陷矛盾
2014/03/02 15:53:11瀏覽104|回應0|推薦0

旺報【(吳孟翰╱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研究生.台生)】

2011年9月,我以交換生的身分到了位於金門對面的廈門大學,正如所有的交換生一樣,除了和大陸同學一起學習交流之外,我還有了幾次的旅行,來見識這大陸壯麗山河與風土民情,那一個學期,我可以說是過的非常愉快!

2013年9月,我再次踏上大陸的土地,這一次我來到了距離台灣2000公里的北京,我將以研究生的身分在北京大學,度過之後兩年的時光。目前的我,分別在大陸的兩所大學待過了一學期,有著截然不同感受與體會。這樣的差異,我想是來自於所學專業和城市的政治氛圍所致。

台灣身分特殊存在

廈門是許多台灣人祖輩的原鄉,飲食氣候都和台灣相去不遠,閩南腔的普通話,更是叫人倍感親切;北京是千年帝都,對於北京,我熟悉的,僅止於清宮劇和歷史課本。在廈大,我讀的專業是歷史,我和大陸同學們共享著1949年之前的中國歷史;到了北大,我念國際政治,一切變的是那麼敏感和巧妙,而皇城的政治氛圍,也讓你不得不自然而然的習慣其中。

我所處的國際關係學院,是北大外國學生比例最高的學院之一,曾聽過一個數據,那就是在我這一屆約130人的同學之中,大陸學生比上外國學生加港澳台學生,恰好是一比一,身為台灣人,我不被算做是外「國」學生,當然也不是大陸學生,我只知道台灣人的身分是一種特殊的存在。

這一學期我修了一門「聯合國與國際組織」的課,在課堂上,唯一一位來自日本的女同學,向全班數十人報告為何日本應該進入常任理事國,態度不卑不亢,立場卻非常堅定,完全不同於我以往對日本女孩溫婉柔順的印象;來自塔吉克的同學報告的是上海合作組織,因為那和他們國家戰略利益相關。

具有四分之一中國血統的俄羅斯同學,很努力的在學中文,希望以後能當外交官,成為中俄之間的溝通橋樑;韓國學生們在校內總是成群結幫,向心力之強,就像我在台灣所聽說的那般;其他各國的同學們也在校方的支持下,自發的舉辦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希望讓更多人認識他們的國家。

我可以感受到許多的外國同學,都對自己的國家有著高度的認同,並期待為自己的國家做出貢獻。我來自台灣,我不確定自己能做什麼?該做什麼?以怎樣的身分?

我來自台灣,學校對台生,不論學費和住宿都比照國民待遇,一視同仁,但當老師和同學們討論到「中國」和某國在合作或競爭上又有了什麼新的突破或衝突時,我卻很難有同感。民族情感上,我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我也將大陸同學視為我的同胞;但在國際政治的現實上,中國(China)卻離我很遙遠。

情感認同現實遙遠

這有時恰是我或是其他台灣人自然而然的與她疏遠的原因,因為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的中國,並不是我護照國籍的中華民國,我有時也傾向和外國同學說:「我來自台灣,我是台灣人」,因為要向他們解釋一個中國兩個政府,有時候真的太麻煩。

如果認真的說,我還是會說「我是中國人,我來自台灣」,中國是我的民族和國家的認同;但是來到北京,來到北大國關學院的經歷,讓我切實感受到我所身負的台灣人身分,是處於一種妾身未明的曖昧狀態,實在太委屈,這也是我心中的矛盾和衝突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yueh&aid=11457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