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6/02 14:14:28瀏覽805|回應3|推薦6 | |
「中華,台北」、「中國,台灣」、「中華民國」及「台灣」這四個看似相像卻又迥然各異的名詞指稱的都是位於西太平洋上,形狀似番薯地瓜。東岸為太平洋。西岸隔台灣海峽與中國大陸相望。南濱巴士海峽。北接東中國海。全島面積為36,188平方公里,南北長394公里,南北狹長,東西窄。地勢東高西低的那個島嶼。 然而,在政治外交領域上這四個名詞卻又代表了這麼不同的內涵。不同到我們可以為了WHA怎麼稱呼我們,新聞鬧個三五天,馬英九蔡英文都親上火線攻的攻守的守,但抗議到了最後,「中華台北」、「中國,台灣」這兩串詞,還是掛在我們的代表隊後面。
綠營攻擊藍營讓我們在世衛內部文件中淪為中國的一省。但在陳水扁主政時代,民進黨以「中國台灣」名義參加的十八次世衛技術性會議中。誰維護了我國主權? 綠營攻擊在百國免簽中,克羅維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和蒙特內哥羅都在外交部官方網站上將台灣列為中國的一部分,百國免簽看似成功,實則辱國。但怎麼不看看羅馬尼亞的附註地方卻將我國正名為Taiwan(Republic of China)。甚至,綠營怎麼不談2003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榮譽獎的綠營勝地保安宮,獎牌上正寫著「中國台北」? 這一切又一切的爭議,其實都指出了一個令人傷感的事實—無畏而不務實的堅持只會讓台灣失去跟國際社會交流的機會。也失去讓國際社會認識我們、用不爭的既存事實換取國際認同的機會。 有一位外交官曾經分享:「參與國際組織,就等同於參與國際社會,而國際觀的培養更是需要親身參與。外交工作沒有捷徑,誠心誠意做朋友才是最重要的。我們不能單純以台灣角度看天下,而是應該要從世界角度看台灣,必須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取得平衡,營造出有利於我國的國際環境。」如果,我們完全拒絕協調、完全拒絕認清現實,那我們的國號我們的主權,終究只有島中之民認同、終究只有島中之民承認。 參與國際組織的目的絕非是「為參加而參加」,相關的權利、義務,以及將國內體制與國際脈動接軌,自主務實,才是我們所應注重的。有實力,才有外交,才能被國際社會需要,才能以「不容忽視」的姿態生存於國際社會之中。台灣作為全球第21大經濟體、第16大貿易國、第6大遠洋漁業實體及第4大資訊科技產品生產國,台灣的實力在國際社會中可謂有目共睹。這兩年來,美國、歐盟、日本、新加坡、紐西蘭,以及吐瓦魯等友邦,均一再以各種不同之方式(包括透過國會通過決議案以及發表明確的政策性宣示),大力支持我國有意義的實質參與國際組織及其周邊會議與活動。最顯著的事例,莫過於2009年與2010年我國連續獲邀成為「世界衛生大會(WHA)」觀察員。
而今年,在「中華台北」與「中國台灣」的爭議之中。我國衛生署長邱文達日前結束WHA國際會議行程回國,根據新聞局統計,國際媒體報導我國參予WHA共有117篇報導,其中39篇是衛生署長邱文達的專文,另78篇則是報導我代表團參予會議和抗議動作,「國際輿論幾乎是一面倒的支持我國」。而邱文達在這次會議中的每個發言,都是讓全世界看見「台灣人」、「台灣人的經驗」的機會。甚至,是一個絕佳的機會讓世界看見對岸對我國不合理打壓的機會。如果,我們只在乎形式的名稱而不顧實質的參與,那或許我們根本沒有機會被國際看見,更別提什麼被承認被認同了。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