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2/26 13:25:00瀏覽258|回應0|推薦0 | |
2017-09-26 12:19聯合報 記者鄧桂芬╱即時報導
高齡醫學科醫師彭莉甯感嘆,自己爸爸也有不好的飲食習慣,例如把醬菜當早餐,蔬菜吃太...
高齡醫學科醫師彭莉甯感嘆,自己爸爸也有不好的飲食習慣,例如把醬菜當早餐,蔬菜吃太少,蛋白質又不夠,身材偏瘦。
年紀漸長、齒牙動搖,父母也似乎愈吃愈少。台北榮總高齡醫學科主任彭莉甯證實,長輩因牙口及吞嚥功能變差,減少進食導致營養變少。曾有調查發現,社區長者約5%到10%營養不良或營養不均;住機構的老年人因功能更差,加上是統一配餐,無法選擇自己愛吃的食物,營養不良比率最高可達50%。
彭莉甯解釋,以住北榮高齡醫學中心病房的老人為例,患者平均85歲,因生病本來胃口就不好,若容易嗆咳,東西就吃得更少,導致營養不均風險達五成,而真正營養不良的病人約二成。有一名病人特別愛吃牛肉麵,當醫院準備牛肉麵時他才會把餐食吃光光,其餘沒胃口吃,但醫院不可能餐餐準備牛肉麵。
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主任、台灣營養學會秘書長駱菲莉也指出,高齡者因唾液分泌減少而口乾,較愛吃濕滑食物,不愛粗糙的蔬菜或肉類。有些長輩因牙口不好吃肉食選擇肥肉,容易造成飽和脂肪攝取過高;但過度忌口,只吃汆燙食物不吃油脂,則容易導致維生素E缺乏。
「飲食原則應是均衡吃,並慎選食材。」駱菲莉說,有些長輩很努力得吃,但怎麼吃營養還是不夠,原因與民眾較喜歡吃精製食物有關,例如白米飯等,全榖雜糧攝取偏少,且比較多人愛淺色蔬菜,但深色蔬果的營養價值更高。
彭莉甯感嘆,她雖身為高齡醫學科醫師,但自己爸爸也有不好的飲食習慣,例如把醬菜當早餐,也愛煮食方便的白米飯、麵條、燒餅油條、水餃、饅頭、包子等精製澱粉,蔬菜吃太少,蛋白質又不夠,身材偏瘦。她雖曾苦口婆心勸說,也難動搖脾氣固執的爸爸。
雖有市售的營養補充品能提供每天人體所需的營養,但駱菲莉說,「吃食物」也是種享受。若只讓老人家吃營養補充品,等於剝奪享受,且吃東西能訓練咀嚼力,只要老人家還能吃、願意吃,就應多鼓勵長輩吃食物而非僅依賴補充品。除非長輩真吃不多,營養補充品則可以「點心」方式補充,而非取代正餐。
民眾該如何觀察爸媽是否營養不良?駱菲莉表示,若父母持續食欲不振、吃得不多,體重持續下降,就很可能營養不良。以老人家來說,最理想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應為24到25,過輕或肥胖都不好,很容易生病。
彭莉甯建議,除了可觀察老人家的進食量,也可看一下是否衣服變寬鬆、每餐剩菜剩飯是否變多。此外,老人家也應一周量一次體重,若突然一個月掉了5%的體重,就應有警覺,假如是半年掉了10%的體重,「別等了快就醫!」
長輩食欲衰退有許多原因,包括牙口不佳、吞嚥功能不彰、心情不好、食物質地不愛等。彭莉甯指出,畢竟老年人不只有牙齒鬆動,味蕾感受也會變差,只要食物看起來不好吃且過於清淡,長輩就會不想吃,但長輩多數有高血壓問題又不能吃太鹹。對照顧者而言,要準備長輩覺得「好吃」的食物其實不簡單。
台灣營養學會秘書長駱菲莉指出,飲食原則應是均衡吃,並慎選食材,不然怎麼吃營養還是...
台灣營養學會秘書長駱菲莉指出,飲食原則應是均衡吃,並慎選食材,不然怎麼吃營養還是不夠。 圖/本報資料照片、記者陳立凱攝影
彭莉甯建議,照顧者或長輩自己備餐時,可用九層塔、薑黃、咖哩等辛香料來代替鹽巴或醬油提味。若只能吃泥狀餐食的長輩,備餐若可色彩繽紛、擺盤漂亮,而非混攪所有食材,也有助提升長輩胃口,「就像是準備給孩子的可愛便當或副食品一樣,多一點用心,長輩也能吃得開心。」
駱菲莉說,許多獨居長者因子女不在身邊,寂寞情緒也會影響胃口,若活動量不夠、沒有相當的熱量消耗,也不會想吃東西。想提升用餐情緒,「共餐」會是一項好選擇。
駱菲莉在輔大開設的樂齡大學授課時,發現許多長輩到大學參加多元課程後,結交新朋友、有新生活、感受大學校園的活力,一群「老」同學結伴在學生餐廳裡排隊用餐,不只胃口變好了,每年也期待利用所學的營養知識,在學期末舉辦的「一家一菜」感恩聚餐活動上大展身手,令老師們很感動。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