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馬太效應
2006/08/29 12:59:21瀏覽1168|回應2|推薦6

馬太效應

《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 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例獎勵了他5座城邑。第三個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巾裡存著,我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

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一錠銀子也賞給第一個僕人,並且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這就是馬太效應。看看我們周圍,就可以發現許多馬太效應的例子。朋友多的人會借助頻繁的交往得到更多的朋友;缺少朋友的人會一直孤獨下去。金錢方面更是如此,即使投資回報率相同,一個比別人投資多1 0倍的人,收益也多10倍。
這是個贏家通吃的社會,善用馬太效應,贏家就是你。

對企業經營發展而言,馬太效應則告訴我們,要想在某一個領域保持優勢,就必須在此領域迅速做大。當你成為某個領域的領頭羊的時候,即使投資回報率相同,你也能更輕易的獲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沒有實力迅速在某個領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尋找新的發展領域,才能保證獲得較好的回報。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mike&aid=422448

 回應文章

悅風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抱歉,現在才回覆
2006/08/31 23:20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名字來自於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 此術語後為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維基百科)



在這物換星移的歲月裡,

願化為一陣和悅的微風;

輕柔拂過你的髮際眉梢,

飄盪於回憶.卻不留痕跡

不解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第一次聽到
2006/08/30 14:01

「馬太效應」這個名詞

可以請教

這名詞從何而來嗎?

(我看到你有提到是聖經的馬太福音中的故事,

而我的問題是指引用或發明這名詞的人、時間..........)


我相信人與人在一起是一種緣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