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筆記●
花蓮的山搬走了
【聯合報╱蔡惠萍】 2010.08.04 本報以「看不見的花蓮」為題,探索政府推動「水泥產業東移」廿年如何改變了花蓮的面貌。
採礦業者回應,美、加各國同樣也在輸出自然資源,而石礦業養活了花蓮幾萬的人口,「光靠好山好水能吃飽嗎」 ?更有人問,要大家少用水泥,那要用什麼蓋房子?
早年紅檜與扁柏等一級針葉木的輸出,曾是台灣的經濟命脈。當時伐木業估計,曾提供數十萬人的就業機會。但千年巨木並非一夕可生,伐木業的榮景不可能長久,因為巨木總有砍光的一天。
高度耗用自然資源的產業,本應隨著時代而逐漸淘汰或轉型。尤其台灣地小人稠,不能和美加那種地大物博的國家相比,對有限的天然資源更要珍惜。
一棵神木,藉由發展生態旅遊所帶動的長期經濟效益,其實遠大過砍伐銷售的價值。地景資源亦然,石頭可以論噸計價出售,也可以是恆長久遠的景觀寶物,地景保育結合觀光旅遊,創造出新型態的綠色產值,這在歐洲早有許多成功先例。
花蓮三棧、和仁與和平地區,擁有和太魯閣相同的險峻峽谷地形;如果未來採礦漸漸止息,誰說他們不能成為國際級的景點?
問題在政府有沒有決心改變政策,並投入資源,推動生態與文化資源保存,並行銷包裝為居民創造生機。否則,東部民眾就只能做辛苦、危險而難以長久的採礦工作。
在使用端,水泥應嚴格節制出口,同時也要改變民眾濫用水泥的建築文化。成大教授林憲德就呼籲,應以鋼構取代鋼筋混凝土;因為除了結構體的地下室及橋梁外,大部分都可以鋼鐵取代,環保且反而更耐震。
倘若政府不從政策上引導,完全不計水泥的「環保成本」,水泥減量使用只是奢談 。如果又不投入地景維護,花蓮的山,只會一座座繼續消失。
上文↑《聯合筆記/花蓮的山搬走了》源自【20100804聯合報a15民意論壇】
《相關↓閱讀》
疼惜台灣》少用水泥
台灣人消耗水泥 全球平均的五倍
以下↓是書生我的『自訂文章分類』歡迎點選閱覽…
Thanks for Browsing my Blog... Have a Nice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