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050406教育論壇:教師評鑑不是萬靈丹
2008/07/25 09:34:03瀏覽514|回應0|推薦0

教育部長杜正勝於328日表示,「大專教師分為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中小學教師其實也需要分級,教育部有責任處理教師評鑑問題,也會勇於面對可能的反彈。」接受教育部委託研究「教師分級」制的高雄師範大學副校長蔡培村則表示,「教師評鑑應先推動將教師的學術研究費和進修時數掛勾,逼教師主動充實專業知能。」一時之間,幾年前失敗的舊案,竟連重新包裝也不願意,大有橫柴入灶其奈我何之勢。

從以上杜部長與學者之說法可以得知,他們認為中小學教師應進行評鑑與分級的主要理由有二:一是大學教師可以做,中小學教師當然沒有理由不行;二是教師評鑑與分級可逼使教師充實專業知能。這兩個理由乍看之下似乎言之成理,仔細分析不免暴露其人對中小學教育現場之陌生。

首先,現階段不論是教育部或各縣市所提出的「中小學教師評鑑」相關辦法,均無明確法律授權,教育部亦深知此一問題,因此在民國9332日「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評鑑試辦辦法(草案)」第二次座談會中,已與全國教師會達成「本案採試辦性質,於教師自願、不強迫原則下辦理」之共識,會議記錄同時載明,「鑒於『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評鑑試辦辦法(草案)』之法源依據尚未完備,教師專業評鑑改以實施計畫方式試辦較為可行」。杜部長此時舊案重提,是不知上述會議共識?或是幕僚未能提供正確資訊?就不得而知了。

其次,中小學與大學教師的工作屬性、工作內容與教學對象均不相同,如何一概而論比照辦理?以基本授課時數來說,一般大學專任教授每週規定授課時數為8小時,副教授9小時,助理教授與講師10小時;高國中小教師之基本授課鐘點則每況愈下,迄今為止,各縣市國小專任教師之每週基本授課節數仍普遍在20節以上,節數為大學教師一倍有餘。尚不只如此,國中小教師不僅有正課要上,孩子的生活教育更是國中小教育之重心,其壓力甚至不下於基本上課節數。要言之,大學與中小學教師之勞動條件根本不可同日而語,以中小學教師之工作屬性與勞動條件,如何可能比照大學教師的評鑑與分級制度?

再者,亦有不少教師關心誰來評鑑與如何評鑑的問題,這也是有關教師評鑑與分級機制中最為棘手之處。從教育部官員一副手握評鑑大權的樣子看來,教育部似乎認為評鑑中小學教師是官員的權責,殊不知,自民國84年教師法公佈實施以來,我國中小學教師均改採聘任制,大法官會議解釋釋字第308號亦已做成「公立學校聘任之教師不屬於公務員服務法第24條所稱之公務員」之解釋,易言之,台灣中小學教師與主管教育行政之間已無公務員之從屬關係,關於教師評鑑分級一事,教育部與各縣市教育局實不宜強力主導。又教師法第27條明訂,「維護教師專業尊嚴與專業自主權」係教師組織之法定基本任務,準此,比較理想可行之作法,應該是由具公信力之評鑑單位與全國教師會共同進行教師評鑑相關事宜,為達成藉評鑑提升專業的原意,評鑑與晉級則應脫勾處理。

此外,有關教師分級方面,教育部計畫以年資、進修時數和教學表現作為分級基準,筆者亦有不同看法。其中「年資」一項是仁智互見,姑且不論;所謂「進修時數」與「教學表現」則大有問題。長期以來,各縣市教育局與各學校辦理之中小學教師進修研習活動,多數實在乏善可陳甚至流於形式,早就備受各方批評,教育行政部門不思檢討改進倒也算了,竟然還要以此作為教師分級的指標,實在讓人難以理解;而有關「教學表現」如何具體量化的問題,更不啻是不可能的任務。

事實上,不只中小學教師分級指標難以量化,各大學之教師升等辦法亦面臨同樣的問題。由於「教學」、「輔導」、「服務」等指標確實難以量化,到頭來真正影響大學教師升等的指標大概也只剩「研究」一項,這也是多數大學教師重研究輕教學的根本原因。問題正在中小學教師之主要工作卻是教學而非研究,如果缺乏公正客觀具體可行之操作標準,未來校園內因教師分級引起之糾紛已經可以預見。

最後,評鑑與分級是否有助提升教師專業,各縣市行之有年的校務評鑑似乎已給了答案。雖然業務執行單位信誓旦旦,但基層教師對所謂校務評鑑反應不佳也是不爭的事實。行政部門或許以為,藉由評鑑確實達到提升學校效能之理想;相對地,亦有許多教師認為校務評鑑早就淪為形式主義與紙上作業,甚至成為一個反指標。

說實話,以現今台灣教育大環境與教師之勞動條件,筆者實在找不到支持教師評鑑與分級的理由。教師評鑑不是萬靈丹,要增進教師專業與學生學習成效的方法很多,諸如減少教師授課鐘點、降低班級學生人數、廣開教師進修管道等,不改善國中小教師惡劣的勞動條件,卻想藉評鑑提升教育品質,無異緣木求魚,或許請教育部先行完成這些配套,屆時再談評鑑與分級也較名正言順吧!(20050406台灣立報教育論壇)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eshui&aid=2076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