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41209為I-Voting注入更多公共參與
2014/12/11 09:56:19瀏覽454|回應0|推薦3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66/article/2174柯文哲當選台北市長後,啟動勞動局、文化局、環保局、教育局四局處首長遴選作業,其中,勞動局長將開放在台北市工作或年滿十八歲的台北市民網路票選,教育局長則由「教育局長遴選委員會」與柯文哲共同決定。

    相較於選前較為正向的輿論反應,選後各界對I-Voting」遴選方式的評價顯然較為分歧,要言之,贊成者肯定柯藉遴選實踐開放政府、全民參與」理念,反對者則質疑「自己的局長自己選」違反責任政治原理,民進黨民主學院主任楊長鎮即認為「如用人不當,這是誰的責任?做得好不好由誰判斷?」建議柯文哲放棄I-Voting

    對此,柯文哲回應「我還是負責」,今後凡是批評,「請提出更好的方法」。

    筆者以為,有別於傳統縣市長將局處首長做為酬庸交換,柯文哲願意讓市民參與遴選,總是一個改變台灣地方政治的可能嘗試,「開放、參與」是柯文哲在選前就提出的市長競選核心理念,當選後兌現承諾,就追求更理想的民主制度而言,可視為是一種政治理念的實踐,惟成敗仍須由柯文哲負完全責任。

目前為止,有意參加局長遴選的人數不少,但並不足以確保「I-Voting」的品質,觀察進行中的教育局長、勞動局長遴選,「I-Voting」要提高其正當性與公信力,必須要先減少操作上的爭議,柯文哲本人、局長遴選委員會成員、有意參加遴選者、甚至是想要參與投票的市民,有必要針對以下問題多做思考,如何處理這幾個問題,或將成為柯市長直接民主試驗的成敗關鍵。

一、遴選委員會如何籌組?

教育局長與勞工局長的遴選委員會名單均已公布,外界各有評價,究竟這些人對教育與勞動議題參與程度如何?主張如何?代表性如何?遴選委員以何標準決定人選?應受公評。

二、遴選方式有無修正必要?

    依柯文哲團隊相關遴選辦法,教育局長將以自薦或他薦方式公開徵才,並由「教育局長遴選委員會」與柯文哲共同決定教育局長人選。相對而言,勞動局長遴選機制相對複雜,由於「票選人」必須預先登記,並由「票選人」從二位「備選人」中票選出勞動局長,此一遴選過程有無被特定團體左右的可能?是否需要再做修正?值得柯團隊斟酌。

三、教育與勞動政策如何形成?

    除了遴選方式的討論,更值得思考的是,未來柯團隊的教育與勞動政策如何形成?無論由縣市長任命教育局長、組成遴選委員會遴選、或以I-Voting」產生,市長與局長的權責與分工,都是不能迴避的問題:局長是用來執行市長對市政的想法?或是有權依專業推動教育與勞動政策?如果為前者,準備參加遴選的人都清楚、認同柯市長的政見嗎?如果是後者,準局長們自己的專業主張又是什麼?

四、民意與專業如何取捨?

    經驗上與情感上,I-Voting的開放、參與容易博得市民歡迎,問題在於,不少教育政策涉及專業與價值觀角力,民意未必等於專業,甚至有可能違反專業,以12年國教政策為例,在柯文哲與郝龍斌會面後,柯似乎準備延續郝的路線,試問,準局長們認同嗎?如果不認同,未來敢挑戰柯市長嗎?如果不敢,「I-Voting」也只是換個形式選出執行首長意志的官員罷了,實在沒有大費周章進行遴選的必要。

    柯文哲的「I-Voting」有著創新與開放政府的理念,對暮氣沉沉的政府體系與備受批評的選後酬庸,或是一個改變的契機,然而,除了開放、參與,「I-Voting」更必須是一個公共監督與專業對話的過程,對柯團隊而言,除嚴肅面對外界對遴選委員與遴選方式的指教,或可思考如何引入更多的公共監督,以降低遴選機制的可能缺失;至於有意參與遴選的教育界與勞動界人士,尤應主動公布教育與勞動理念,上任後想要帶來什麼改變,以爭取更多社會認同。

    唯有更多的專業對話,局長遴選方能免於淪為比較社會關係的遊戲,也唯有更多的公共監督,實驗性質的「I-Voting」才有改變台灣政治的可能。(20141209獨立評論)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eshui&aid=1959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