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01 08:19:08瀏覽2952|回應14|推薦17 | |
五都選舉開打沒多久,社會住宅政策成了熱門話題,好像不興建社會住宅就非常不人道的感覺,然而這是真的嗎? 過去台北市周邊或市中心都蓋過很多國宅──現在用新名詞「社會住宅」,不知道有什麼不同?小老兒眼花,就是一直搞不懂換個新名詞就會比較好嗎?或者是換了個名字後,本質會發生變化?小老兒的眼光短淺,實在是看不出來有什麼新花招。或許是換個名字以後,給人感覺就不會那麼「國民」吧! 北二都的候選人,全都忙著開支票,要蓋「社會住宅」,其實說起有點好笑,因為要蓋「社會住宅」好像在菜市場買菜一樣,高興喊多少就多少,愛蓋多少就蓋多少,更奇特的是,全都舉例新加坡、香港、德國,其中只有香港小老兒去過,不過香港「屋邨」的品質,可能台灣人住不慣,空間狹小而且遠離市區,尤其是「萬國旗」的景象。至於新加坡沒去過,前些天趙少康寫了篇文,提及他在新加坡的見聞,不過小老兒想問他,有進去參觀過嗎?實在有點懷疑,單純從外表去評論一切,可是太過表面。德國更不用說,台灣有幾個人去過德國,好好的看一下德國,甚至真正了解德國,一些表面數字完全不能理解真正的含意為何,所以那些拿德國做例子的人,可以提出更完整的資料嗎?不是小老兒懷疑數字造假,而是數字的意涵究竟是什麼完全不能理解,如同我沒去過新加坡,還是無法理解趙少康的說法,究竟和現實落差有多大。 台灣曾經有段日子大量興建國宅,後來為何不再興建,有人把這個拿出來談嗎?如果小老兒的記憶體沒當機,應該是除了台北的精華地區之外,周邊地區蓋的國宅根本乏人問津,而且一旦在某個地區大量興建國宅後,往往使得該地區的房價從此一蹶不振,例如現在台北市青年公園附近,那裡原本就大量的眷村,在三十年前開始大量改建成國宅,結果呢?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查一下房價。這也難怪郝龍斌提出在空總蓋社會住宅時,會引起在地居民的反彈,各位想想那個地區如果出現大批的社會住宅,房價當然大幅下跌,投資客佔總體居民的比例有多少,可能只有百分一或二,結果百分之九十幾的居民,面臨自己資產縮水的問題,難道他們做錯了什麼嗎?有必要這樣懲罰他們嗎? 最大的問題是,在台北蓋再多的社會住宅,都無法撼動如帝寶這種豪宅的價格,因為那是完全不同區間的需求所形成昂貴表徵。如同趙少康提出的案例,四百萬一坪的房子和四十萬一坪的房子相去不遠,只是地段的問題嗎?當然不是,有居住空間品質的問題,還有管理的問題。用社會住宅來平抑兩極化的住宅價格,只會剛好得到反效果,只是造成更大的價格落差而已。結果是有錢人不受影響,而是中產階級無辜受累,面臨資產縮水的窘境,如同小老兒住的地方,如果大量興建國宅,那麼好不容易有點回升的房價,又要跌入深淵,真害! 不論是國宅也好,或者是社會住宅也好,更不論是租或是售,其實在台灣都必須面臨一個嚴苛的問題,就是管理十分困難,主因是我們的法律觀念太濫了。如果你沒住過國宅,或者是去過國宅,麻煩去參觀一下,環境維護成了最難解決的事,小老兒見過的國宅幾乎所有的公共花台只有兩種狀況,一個是任其荒蕪,光秃秃的一片,或是雜草叢生,不如打掉算了,省得礙眼;另一個則是變成個人的勢力範圍,可能拿來曬東西(包括衣服和老媽媽們的醬菜),也有成為個人菜園子,上面青蔥、高麗菜樣樣都有,情況最好的是上面堆上一堆亂七八糟的花和盆栽,簡直是混亂到不行,沒有幾個公共花台可以維持成可以觀賞的樣子。許多國宅連走道都是昏暗不堪,沒幾盞燈是會亮的,加上家家戶戶門口大多擺上鞋櫃,和滿地的鞋子,看了就讓人受不了,這是台灣很奇特的景現,就是門口總是有一堆混亂的鞋子,就算你穿了雙價值幾萬元的漂亮鞋子,一但陷入鞋陣之中,那就跟地攤貨沒兩樣。 北二都的居民真的需要社會住宅嗎?仔細想清楚,台灣的國宅最大的問題不是興建品質,而是居民入住後的混亂狀況,而且空間狹小是所有國宅(社會住宅)的共同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國宅不再興建的問題,除非北二都的候選人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否則仍然是空白支票一張,尤其是台灣公權力的執行效率不張,所造成的公共區域品質低落的問題,更是嚴重,這也是為什麼後來許多國宅蓋好後乏人問津的原因之一。 贊成這項政策的人,小老兒良心的建議,去現有的國民住宅走走,感受一下和一般住宅有什麼不同,其實管理上的問題真的令人不敢苟同。 北二都的候選人,其實距離平民生活是很遙遠的,小老兒真的懷疑他們真的了解什麼叫作「社會住宅」或是「國民住宅」嗎?一群不食人間煙火的人,提出一個充滿假象的政見。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