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循環支持器 + 氣體交換器 = 葉克膜 = 人工心臟 + 人工肺臟
來台旅遊卻被吊車重擊受傷的大陸旅客張世洸,意外發生送至北醫後,北醫立刻啟用葉克膜,先維持住體外的心肺功能,邊進行搶救。
葉克膜,傳說中的葉醫師,在媒體的炒作下,真是起死回生機嗎?真的是每種傷勢或疾病?都能裝機葉克膜的嗎?
「葉克膜基本用途,不是用來治療疾病本身,僅僅是暫時取代病患的心肺功能,幫助心肺衰竭病患度過危險期;使得已經受損的心肺系統,獲得喘息,能在醫療救治下,等待功能自行恢復,或者是,爭取等待心臟或肺臟移植的時間。」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柯文哲主任,曾這麼直接了當的解釋葉克膜。
往往裝上葉克膜後,最嚴厲的挑戰才正要開始,不單是醫護人員,病人本身,隨著使用時間拉長,併發症嚴重性會越來越多;包括家屬,也跟著在渺渺一線似有似無生機中,忐忐忑忑度日如年陪同煎熬。
當意外發生重創導至腦死後,在從前,會被當作等同於死亡,因為腦死短時間內,心臟會停止跳動!而有了葉克膜之後,生死界線模糊掉了,醫師進退兩難,腦死病患則飽受折騰。
每當有意外重創的社會新聞發生,偏偏這類新聞的背後,有著令人揪心的不捨與同情的激發,醫護人員心知肚明,這個病人是救不回來了,可是為了要對病人家屬,對社會觀感有所交待,只好卯起來拖時間!
如果明明知道,已經躲不過死亡了,倘若病人有知或能有所表達,他會選擇尊嚴安祥離世?或是飽受侵入性的各種搶救器材折磨?面目全非,腫脹發黑,留一身狼狽不堪,讓家屬目賭塴潰?
高科技的醫療器材,對醫師,病人,或者病人家屬來說,真的是焉知是福是禍?死亡是每一個人都遲早必需面對的,如果能夠,何妨留下的,是個完美的句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