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給她一個愛的理由●謝謝電小二推薦●
2013/01/07 23:23:50瀏覽1168|回應0|推薦24

最近,女兒很持續頻繁的咬指甲,小手上的指甲都咬到連修都沒有修整的空間。
我曾在網路上看過小孩咬指甲,是一種心理問題的反射,因此我細細的觀察,她都在那些時候,把手放到嘴裡去。
結果發現很多時候,都是在與哥哥有爭執時,或是受到責罵時。

與哥哥有爭執時,通常都是妹妹先發制人,哥哥就會被打哭,大人趕來處理的時候,百分百是先安慰了哭的小孩,出手打人的女兒,或多或少總是免不了被責罵,三歲的年紀,開始有了自我的存在,面對外來的挑戰,哪怕是手足,也是依著本能出手還擊,那是人類生存的本能呀。

三歲的她,思維還不夠大到可以思考出手的對錯,因此常常一出手,哥哥就哭成一團。
哥哥生來就是付好脾氣,對妹妹也都是禮讓的時候多,也因著這情況,所以每回妹妹出手,大人解決問題時,禍首總是八九不離她。

不論事情的來龍去脈,出手打人的,永遠都是錯的,這是不變的真理,我知道的。
但幼小的三歲兒童,不見得每個都能精確的分辨對與錯。

在她的認知裡,當她認為受到侵犯,做出了本能的自我防衛,在她的心裡,那並不見得是錯的。
然後,面對大人的制裁,不論幼小的心靈裡,自我認知是對是錯,她終舊得獨自面對大人的責罰。
一個孩子的心,到底能夠有多強壯?可以接受一次又一次的責罰?當她的心裡始終認為自己是對的,但自己還要被責罰的時候,她的心,是否會感到不平衡?父母對其他手足的偏心呢?

角色換一下,如果我知道做出防衛時,不論對錯,都要被責罵時,也許我出手也會不考量輕重,因為長輩無法還給我應有的正義。
(在小孩的心靈,是否曾這麼想過,我不知道,但如果是我,讓我在沒有機會獲得平反的時候,若是不得不出手,我一定會盡力以赴,靠自己為自己爭取應有的公平與正義,反正不管對錯我都得受罰了,那麼出手重一點又何妨?)

上面,講得太激動了,有點加入了大人世界的消極在裡面,小朋友不要學阿姨這樣子。
只是當爸媽的,就得好好的想一下這個問題…雖然我扯得有點遠。

被打的是心頭肉,打人的,也是手心裡的寶,不論怎麼處理,總是希望可以力求圓滿。
所謂圓滿,千萬不要是大人世界裡所認定的對錯,而是要讓小孩世界裡正負雙方都可以接受的答案與仲裁,那才是真正的圓滿。

幻想一下,當二個小孩打架時…你親臨現場處理

1-積極處理:你修理了打人的那一個,安慰了哭泣的那一個小孩
2-消極處理:你帶走了哭泣的那一個,留下那個打人的小孩

以上,那個方法好呢?

說實在的,我也不喜歡小孩吵架,我也很想快速擺平,但是,從女兒身上發現,如果不能讓2個小孩心裡都服氣(就是二個都覺得舒服,願意配合的仲裁)的話,打人的事件,依舊會不斷的上演,說實的,以上2個方法,我都不想再採取,因為我試過了,效果很不好,原因是:

1-被修理的,不見得就是真正錯的人,因為我們沒有親眼看到整個事情發生的經過,我們是由結局倒推劇情。(就算眼見也不一定是真的,因為她們的心裡變化與心裡的想法,我們是無從得知的)

2-被留下的小孩,一樣是你的心頭肉,為何你忍心把他丟下來?只帶走哭泣的?難道哭泣萬歲、哭的就是對的人嗎?我想,那只會讓打人的愈打愈多,愛哭的愈來愈愛哭。

我不是萬能的媽媽,現在陪在孩子的身邊的時間,還不夠多,這是個遺憾,再過不久的未來,也許可以慢慢改善。
我希望我能夠擁有足夠的智慧,在爭吵、打架的現場,安撫哭泣的孩子,平撫打人的孩子,二個孩子的心靈同樣都受傷,同樣都需要父母溫柔的撫慰,話要講到孩子心坎裡,道理也要刻在孩子記憶裡,孩子才能隨著時間的增長,把這些事件一一化為教養,轉為個性與品格。

因此,親愛的朋友們,當你家裡有幼兒戰爭時,千萬不要搬出成人世界的處理手法,請你記得他們只有三、五歲而已,請用他們能懂的規則來進行仲裁,讓正負雙方都心服口服吧。

最後,不論孩子對與錯,請你一定要告訴他「你永遠都愛他,理由是XXXXX」
孩子最怕的就是得不到父母的愛,或是在做錯之後,擔心失去父母的愛。真的~~請相信我。

昨日,女兒黏我黏得緊,一天裡至少聽到快20次的「媽媽我愛你、我非常愛你…」等的愛語。
想來跟她昨晚又打哥哥,被爸爸責罵有關係,她咬手指甲變得更頻繁,我感到她的焦慮,她已經被爸爸罵了,擔心又會失去了媽媽的關愛,所以跟前跟後不停的說著「愛我」的字眼,努力的討好媽媽,其實我的心感到很不捨…孩子沒有恆產,她(他)沒辦法給你任何物質來討好你,她唯一可以給你的就是她的心,面對一個捧著心來跟你示好、求愛的孩子,你說你該當如何呀?閃

晚間晾衣服,女兒又陪著我去晾衣服,用陪伴來表示對媽媽的愛。
女兒跟我說哥哥哪裡不好,我說哥哥沒有不好,哥哥跟你一樣都很好,媽媽很愛哥哥,也很愛你。
女兒跟我說爸爸哪裡不好,我說爸爸沒有不好,爸爸跟媽媽一樣愛你,也愛哥哥。
女兒「喔」的一聲,微微愁容的看著我。

晾完衣服,我帶她下樓上床睡覺,她枕在我旁邊,又說了「媽媽我很愛你」
我著實很不忍心這孩子如此求愛,我把她抱滿懷,我說「妹妹~你是不是會擔心媽媽不愛你?」
女兒眼眶居然盈上淚水,想來心裡有受委曲的感覺…。女兒「嗯」了一下。痛哭
我說「你不要擔心,爸爸跟媽媽都會一直很愛很愛你,不會只愛哥哥一個人,但是打人是不對的,有問題,你練習用溝通的,或是跟爸爸媽媽說,不要打人好嗎?」
女兒「嗯,我會改進的」----實在不知道,為什麼3歲的小孩,可以說出〝我會改進〞,這不是在大人職場上常聽到的話嗎?
然後,我又提醒她不要咬手指甲,她說她會努力記得改善。

我想,需要努力記得改善的,應該是陪伴她的我們,這些大人們,我們才是需要積極改善,讓孩子可以少一點憂?、少一點心理不平、少擔一點失去父母之愛的心」

然後就在一陣親親與幫她捏捏手腳、後背的親子按摩時刻中,她帶著笑意睡去。

----------------
網路資訊:

咬指甲在兒童期比較常見,3歲兒童咬指甲行為發生率在17%左右,5歲時達25%。上月兒童醫院心理科大概收治了50多個有咬指甲習慣的孩子。

眾所周知,新生兒在出生後即會吃奶,3-4月後的嬰兒生理上即有吮吸的需要,常常自吮手指,以安定自己。這種行為常發生在饑餓時和睡前,多隨年齡增長而消失。但有時小兒因心理上得不到滿足,如家長不予重視,未獲父母充分的愛,又缺少玩具音畫等視聽覺刺激,便出現精神緊張、恐懼焦急,孤獨時會吮拇指自娛,漸成習慣。此行為雖為心理行為異常,但長期吮手指也可影響牙齒、牙齦及下頜發育,嚴重者可致下頜前突、齒列不齊,妨礙咀嚼。

咬指甲癖多見于學齡前和學齡期兒童。因此作為父母,自小要給予孩子積極愉悅的感受,常與孩子做遊戲、講故事,應用語言及肢體很好地相互交流。對這類孩子要多加愛護和關心,消除其抑鬱孤獨心理,並以鼓勵的正面教育為主,對其不良行為及時說服制止。當孩子咬指甲時應將其注意力轉移,鼓勵其建立改正壞習慣的信心,切忌採取在手指上涂抹苦藥等方法,更不可用打、罵、諷刺的方法。

一些孩子在心理不安、不滿或緊張時,便常借吸吮手指、咬指甲等方式來平穩自己的情緒。具有內向、敏感、焦慮等性格特點的小兒容易患此症。嚴重時還會伴有睡眠障礙、磨牙齒、吸吮手指頭等症狀。而有些孩子,由於咬手指甲經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訓斥,反過來又會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成為繼發性精神刺激因素。

1.父母要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要注意滿足孩子被愛和被關懷的情感要求,父母應當從百忙的工作、家務中抽出時間,多與孩子在一起,交流感情,並多進行肌膚間的接觸,陪孩子做遊戲,陪孩子睡覺,在睡覺前給孩子以撫摸等溫情,使孩子有充足的幸福感和滿意感。

2.鼓勵孩子多與同伴玩耍,給孩子安排一些合適的手工活動,儘量使他們不閒待著,如讓孩子玩積木、玩沙子、畫畫、做遊戲等,以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健康向上、快樂、活潑的活動中,以使孩子忘記這種不良行為。

3. 對孩子的吸吮手指和咬指甲的行為,父母在給孩子進行矯正時,父母的態度要和藹親切,語言動作要輕柔,千萬不要大聲呵斥、恐嚇、打罵,不要採取簡單粗暴的禁止,因為這樣只會強化這種行為,使孩子感到更緊張,甚至產生自卑感、孤獨感等不健康心理。

4.對於孩子因吸吮行為及咬指甲行為遭受小朋友譏笑時,父母要給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與安慰,要鼓勵孩子改掉這種不良行為,在小朋友面前樹立孩子的良好形象,千萬不要在眾人的面前呵斥孩子,以免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改掉不良行為的信心。(轉自《醫藥生活》雜誌)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na0621&aid=7206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