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大選將屆,民調滿天飛。只是,同樣是選情民調,不同機構公布的調查數據卻是高低不一,到底該相信那個數字?
持平而論,不同調查機構因為訪員素質、問卷設計、抽樣方法及訪問執行過程不同,結果當然不會一樣。只是,比較平面及電子媒體今年以來公佈的選情數字,馬蕭支持率最高是遠見雜誌的六成三,最低是蘋果日報的三成六,數據差異之大,讓人忍不住想問「怎麼可能」?
要解讀今年媒體調查結果的差異,「未表態率」是關鍵之一。所謂未表態率,是指不願意在電話中透露支持對象或尚未決定投票對象的選民比率。不同機構訪員溝通能力、品牌形象及問卷操作方式不同,都會影響未表態率高低;當然,越接近選舉,不願意表態通常也會越多。
比較幾家媒體公布的數字,TVBS歷次調查的未表態率介於一成四至二成二之間,聯合報介於二成二至三成,中時未表態率都在三成左右。至於蘋果日報,兩次調查都有超過四成三受訪者不願意透露屬意對象,較其他機構多了一成五至三成。
雖然未表態率高低無絕對優劣標準,不過,因兩組候選人支持率和未表態率總和為一百,過高的未表態率,勢必拉低馬蕭及謝蘇支持率,這才是蘋果日報公布結果看來特別「與眾不同」的原因。
至於遠見雜誌公佈數字是「選舉預測」結果,馬蕭和謝蘇支持率相加為百分之百,沒有未表態率,故不能和其他機構直接比較。
單是表態率高低就足以讓各機構調查結果不同,遑論還有拒訪率、問卷設計、加權與否等其他干擾因素。在此情形下,與其橫向比較各機構民調絕對數值高低,倒不如縱向觀察相同機構不同時間點的調查趨勢。比方說,不論是哪一家媒體公布的選情結果,大致都呈現一月立委選後,馬蕭挾帶國民黨勝選氣勢,領先謝蘇差距加大,選舉激情過後,馬謝差距拉近的共同趨勢。
當然,縱向比較各媒體調查趨勢變化,需要特別注意比較基準點。以二月十五日聯合報和蘋果日報公布民調為例,類似時間點的調查,聯合報民調顯示馬謝差距拉大,蘋果民調則指兩者差距縮小,引起不少討論。
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蘋果民調是和立委選後馬蕭聲勢最高的結果相比,聯合報民調則是和一月底立委勝選熱度消退的調查相比,比較時間點不同,趨勢變化結論當然也不同。
如果聯合報和蘋果一樣,也拿二月中旬結果和立委選後比,則同樣會得出馬謝差距縮小的趨勢。兩報結論看似不同,實則一致。
當然,判讀民調結果也不能忘記,即便是相同機構的調查結果,由於存在抽樣誤差,即使馬蕭或謝蘇支持率各上下震盪三個百分點,差距擴大六個百分點,統計上仍可說是「選情沒有變化」,無需誇大解讀數據變化。
總之,影響民調結果的因素非常多,與其把各家民調數據拿來比一比,不如選擇一家你信任的機構,長期看它公布的變化趨勢就夠了。至於政黨及候選人公佈的民調,把原本應屬內部競選策略參考的民調公諸於世,本身就是一種企圖影響選民判斷的策略,千萬不要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