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紙裡乾坤
2013/08/29 22:27:07瀏覽934|回應0|推薦6

紙裡乾坤

文字大小
15 0Share0
採訪/撰稿:楊蕙萍(公共電視記者);攝影/剪輯:陳添寶(公共電視記者)

紙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也習以為然的存在,談到紙的發展緣由,得從東漢蔡倫說起。

「蔡倫看見坊間洗衣婦用破布麻繩混合在一起,在上面居然可以寫字,回宮之後加以改善,終於製作中國歷史上第一張紙。」劉佳蕙一面說著關於紙的歷史,一面介紹在蔡倫造紙之外,紙在國內外的發展。這裡是樹火紙博物館,也是台灣民間收藏紙類文物最齊全的地方,主要紀念創辦人陳樹火夫婦,當年陳氏夫婦經營的紙廠,就在埔里。目前埔里仍有20幾家手工紙廠。

蔡倫開啟了中國用紙的歷史。 樹火紙博物館經常舉辦活動,告訴大家紙張的故事。 解說員透過實際操作,說明造紙過程。

不過最早有關台灣紙的發展紀錄,要追溯到三國時期東吳人沈瑩記載的史料,當年稱「流求」的台灣,原住民使用樹皮和布做為書寫的媒介,直到1624年荷蘭佔領台灣,帶來歐洲的紙和書籍,以及1661年鄭成功來台帶來大陸紙張,還有加上民間信仰,紙錢的需求大增。直到1871年舊名「水沙連」的埔里出現人工傳統造紙,這才開啟了台灣造紙之史。

1935年,日本人發現埔里的水質優良,含鐵量、石灰質極少,所造出來的紙張潔白,不易變黃、不易變脆,很適合造棉紙,於是興建了第一家造紙廠,名為「埔里製紙所」,開啟了埔里的造紙輝煌史。

埔里的水質鐵、鎂濃度含量,竹子的材質,以及回收利用筊白筍的廢棄筍殼及檳榔樹幹研發出特殊香氣的紙張,讓埔里再度成為手工棉紙的重鎮。而只要利用回收紙、抄網和果汁機,一般人也可以在家中製作手工紙。

造紙歷史最早可追溯到三國時期。 埔里利用廢棄的筍殼、竹子,加上當地水質適合,成為台灣手工紙的重鎮。

根據印刷工會統計,台灣一年有340萬噸的回收紙,如果以木柵焚化廠每天可以燒8000噸垃圾計算,需要12座焚化爐,紙廠回收紙張再利用,對於減少環境與空氣的污染,可見一斑。回收紙除了娛樂功能,更減少環境污染,再生紙漿是由回收的報紙、雜誌、紙箱等廢紙,經過打漿、脫墨、篩選、漂白等過程所製成,由於廢紙製漿成本較低、得漿率高,且具有環保概念,為國內工業用紙主要原料,歐洲國家政府則規定各紙品中必須使用一定比率的廢紙。

就下游應用而言,無論文化用紙、工業用紙或家庭用紙均以紙漿為主要原料之一,其中文化用紙之印刷書寫及家庭用紙百分之百取用紙漿為原料,而文化用紙及家庭用紙屬於消費紙品,其需求狀況與景氣榮枯息息相關,因此紙漿市況的強弱與經濟成長率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陳炳松的紙廠專門製作紙箱,屬於紙業傳統的三級工廠,和回收紙類製造原紙的一級廠正隆,以及買原酯加工製作程紙板的二級廠再製來說,所有的紙板都是購買而來,台灣因為立法禁止砍代森林,製造原生紙漿所需的木材原料都仰賴國外進口。

根據印刷工會統計,台灣一年可產生340萬噸回收紙。 再生紙漿是由回收的報紙、雜誌、紙箱等廢紙,經過打漿、脫墨、篩選、漂白等過程所製成。 紙漿市況的強弱與經濟成長率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主要產製紙漿公司為華紙及台紙,兩家公司合計 38 萬噸的年產量僅佔全球超過4,000萬噸年產量的 0.95%,且各自的年產量距離 50 萬噸最適經濟規模尚遠,每噸生產成本甚至較亞洲主要產漿國印尼高出 100 美元,因此兩家公司的產銷對漿價走勢完全沒有主導權,但仍是跟隨著國際紙漿價格的起伏做調整。全自動機械生產一貫作業,一小時可以製作4,500張,半自動的人工操作,一小時大約1,200張,陳炳松面臨的是傳統產業泡沫化的危機,他必須尋找生路。陳炳松發明铆釘,用紙的工作原理來製造環保創意家具,所謂的環保,是每樣產品規格化、客製化、標準化。

結合傳統技術開創新的契機,綠色產業和企業經營雖具有發展願景,但陳炳松仍然不敢貿然放棄傳統紙張製造,他自己找人設計打樣,務必了解紙箱的功能原理及發展可能。

根據台灣區造紙工業同業公會的資料台灣造紙總產量453.3萬公噸,世界排名第17名,國內每人紙的年消費量平均為217.6公斤,居世界第14名。台灣造紙公會有108廠,包括七家上市公司,年總產值逾1,000億元,每年成長率都達3%以上。

由於台灣禁伐,許多傳統紙廠的原料大多仰賴進口。 造一公斤的紙約需2.7公斤的木材、130克的石灰、85克的硫、40克的氯、300公升的水,而用氯漂白是造紙過程中,水汙染的主要來源。 紙廠機械化作業,一小時可以製作4,500張紙。

然而紙箱是產品出爐的最後一個階段,使用的包裝層數、設計關係,以及材質往往和環境息息相關,從源頭包裝減量是關鍵。

用紙替代塑膠,是最近幾年環保的觀念,但是即便是用紙,還是有過度包裝的疑慮,一公噸的紙張〈約5,000份報紙〉需消耗20棵高度8公尺,樹徑16公分的原木;每棵樹要長到如此,平均約需20到40年;而造一公斤的紙約需2.7公斤的木材、130克的石灰、85克的硫、40克的氯、300公升的水,而用氯漂白是造紙過程中,水汙染的主要來源。

鄭少谷的包裝設計去年被環保署挑選作為宣導減量包裝的產品之一。不可諱言,這是區隔市場、跳脫傳統產業生存的方式。要投注更多的觀察與研發,從源頭包裝設計的想法規格化、標準化之後,運用到生活上,也展現一物多用的功能。

陳炳松發明铆釘,發揮創意自製環保家具。 一公噸的紙張〈約5,000份報紙〉需消耗20棵高度8公尺,樹徑16公分的原木;每棵樹要長到如此,平均約需20到40年。 鄭少谷利用紙箱製作環保書櫥。

無論是陳炳松或是鄭少谷,都往規格化的方向前進,品規格化可以減少浪費,與資源重複使用

無論是在傳統紙箱產業,結合環境生態的永續發展來試圖開展新的紙業工業,或是從源頭減量設計,試圖整合平面設計、結構設計、產品設計,或是保存台灣手工紙藝術的樹火紙博物館,很多面臨到的問題是傳統觀念的包袱,以及觀念上極端的解釋。

台灣禁止砍代森林,製造原生紙漿所需的木材原料都仰賴國外進口,以目前台灣的回收紙製作紙漿,只占3%,入不敷出,供不應求。

不在台灣砍樹不代表國外沒有砍樹行為,我們並不鼓勵濫墾濫伐,也不希望合理化砍樹的理由。但相較塑膠,紙卻又是相對環保的產業,前提是取得方式必須是經過合法,或是認證永續經營的林產。

鄭少谷的設計被環保署挑選作為宣導產品之一。 無論是陳炳松或是鄭少谷,都往規格化的方向前進,產品規格化可以減少浪費,與資源重複使用。 台灣禁伐,砍伐樹木已成了過往歷史。

但這些是紙工業的轉機或是危機,除了紙業經營者外,更需要多方的配合。環保署7月1日推動減量包裝,是環境政策的重大轉變,但是如同台灣紙業發展的演變,每個過程都是經驗的累積,無法一蹴可幾,如何放長時間點,從產品製造源頭,培育人才整合觀念,與不厭其煩地鼓勵節能觀念,是漫長卻也是永續發展必須經歷的階段。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g8811&aid=8268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