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歌后陳芬蘭、江蕙,時空相隔近三十年
用台灣歌謠的歌詞,唱出兩代不同世代的社會面貌和人世情感
通俗文化中,卻然也可以找到社會變遷的忠實記載
這正是我們應該正視通俗文化價值觀的一個很好很有力的明證
自由時報1996年11月1日、2日 第34版
記憶是有時間性的,知名的公眾人物,也難逃時間的 汰洗。尤其是屬於『當代流行』,一過時便被遺忘的乾乾 淨淨,彷彿從來沒有存在過。 在早期的台語歌當中,《孤女的願望》從五0年代闖 紅,至今歷時四十年,依然膾炙人口,依然駐存人的記憶 裡。提到《孤女的願望》,連帶地陳芬蘭的名字必然湧現 ,《孤女的願望》是陳芬蘭的成名作,也幾乎等於她的另 一個『名字』。
陳芬蘭成名極早,五、六歲就參加歌唱比賽,八歲灌 第一張唱片《孤女的願望》,一曲成名,風靡大街小巷, 後來,《快樂的出帆》、《快樂農家》等,雖也頗受聽眾 喜愛,但其盛況卻也很難和《孤女的願望》相比擬。
六0年代,台語歌曲越來越受限制,發展的空間極有 限,有不少台語歌手企圖轉戰日本,陳芬蘭便是其中之一 ,不過,情況並不比台灣好,紛紛鎩羽而歸。陳芬蘭回台 ,正是台語歌最低迷的氛圍,電視節目剛開始盛行,其中 最負盛名的歌唱節目『群星會』,每一集的播出只能有一 首台語歌,對於台語歌手,雪上加霜。陳芬蘭在出了幾張 台語唱片之後,轉向國語歌壇進軍,《淚的小花》、《冬 戀》是為代表作。嚴格來說,因《孤女的願望》陳芬蘭已 被定型,也把她的歌唱生涯倏地推到最高峰,再因環境使 然,縱使陳芬蘭再怎麼努力也難有所突破。
但是,值得一題的是另一位台語女歌手尤雅卻轉型成功 ,尤雅以一首《往事只能回味》,從台語歌手成為國語歌 的紅歌星。其他的台語男女歌手多數漸漸淡出歌壇,僅少 數者出唱片及後來往秀場發展,方瑞娥便是其中之一。
既然不能再創造歌唱生涯的高峰,陳芬蘭以近三十歲『 高齡』決定赴美讀書,這和當年多數影歌星息影嫁為人婦 (或嫁入豪門),確實是一個特別的選擇。然不可避免的 ,因在美期間結識日籍男友進而回日本結婚,也因男方家 庭因素及要求,婚後全心全意在家相夫教子。
這幾年來,台語歌蔚為熱門,八點檔也成為台語劇的主 要戰場,老台語歌、搖滾、繞舌、流行等台語歌紛紛出片 ,使得歌曲市場熱鬧非常。對於想從事台語歌唱事業的人 ,的確有很寬廣的發展空間。闊別二十年的陳芬蘭日前再 度回台,對於這樣的現況,當然感觸良深。然而,在這樣 資訊爆炸的時代,被遺忘比被崇拜更容易,若不是長時間 的耕耘,歌星出唱片就像報紙,朝生夕死,第二天便成垃 圾(極少數者可能成為歷史)。一首歌長紅四十年,恐怕 也將成為歷史了。
-前言- 文/杜文靖
在社會面向愈來愈趨多元的情況下,過去一直被視為下 里巴人所鍾愛的通俗文化,也取得了新的認同,不但拋開 了俗文化粗鄙的形象,且已一躍而和主流文化可以分庭抗 禮的景況。
以台灣歌謠來說,過去總被認為粗俗不登大雅之堂,難 能在較為正式的公開場合裡呈現,到現在,則成為世界知 名交響樂團爭相演奏的曲目,且以可以在國家音樂廳中舉 開正式演唱會,在國父紀念館演藝廳中正式上演,而在各 縣市文化中心的演出節目名單中,還經常性地高掛在頭牌 的地位。
台灣歌謠歷經四百年歷史,自創作歌謠問世迄今,亦已 經歷一甲子餘,從廣受歡迎到被打入冷宮,只能靠一些中 、日混血歌曲勉強維持存在,再到現今風起雲湧,在歌壇 獨領風騷,其中歷程,雖或因政治因素,或因社會變遷, 辛酸苦楚自不待言。
但不管所面臨的運命如何?台灣歌謠界的創作者、演唱 人,都稟持著對藝術的忠貞,用心地以歌曲、歌詞,來反 映每一個時代的社會現象、社會人心。甚至於比主流文化 所能表現的更貼切,也更接近社會的事實。
本文將試圖以陳芬蘭和江蕙兩位不同世代的台灣歌謠歌 后所演唱的台灣歌謠的歌詞,來解析其中所蘊含的社會真 實面,也用來證明俗文化為保留社會真實面貌,提供了多 少值得探索的課題。
-陳芬蘭的《孤女的願望》-
在民國五0年代,陳芬蘭無疑是台灣歌謠界代表人物之 一,她出道甚早,從小在父親刻意栽培之下,矢志從事歌 唱事業,七歲的那一年,他有幸被推薦到葉俊麟的門下。 那個時節葉俊麟是台灣歌謠界創作中、日混血歌謠最炙手 可熱的人物,是當年唱片界相爭邀聘的作者之一。
葉俊麟和陳芬蘭合作的第一首歌曲,名叫《孤女的願望 》,是一首中、日混血歌,曲子是由日本歌曲移植到台灣 ,由葉俊麟改填台語歌詞而成。陳芬蘭八歲時演唱這首歌 曲,以稚嫩的腔音,滿帶期望的心境,甜美地詮釋了一個 孤女的願望,在台灣成為最當紅的流行曲,紅遍了台灣全 島。陳芬蘭的名字也成為台灣人家喻戶曉的代號,而《孤 女的願望》也成為當年重要的台灣歌謠代表作。
甚至到了民國八0年代,電視台還用這首《孤女的願望 》的歌詞原意,改編成電視連續劇,還是照樣大紅特紅。
-農業轉型工業的忠實陳述-
《孤女的願望》這首歌,如果只把他當成一首流行歌, 可能會減低了它所能彰顯的意涵,其實這首歌真如前述, 很忠實地反映台灣社會經濟起飛初期,農業社會漸漸邁入 工業社會的社會狀況,把工業初期,城市吸引鄉村青年離 開故鄉投身大都會,投效於工業生產的情形,做了詳細的 記載。
我們可以從葉俊麟所寫的歌詞中,看出一些端倪。這首 歌的歌詞是這樣寫的:『請借問播田的田庄阿伯啊,人塊 講繁華都市台北對叨去,阮就是無依偎可憐的女兒,自細 漢就來離開父母的身邊,雖然無人替阮安排將來代誌,阮 欲來去都市做著女工度日子,也通來安慰自己心內的稀微 。
請借問路邊賣煙的阿姐啊,人塊講對面彼間工廠是不是 ,貼告示要用人,阮想欲來去,我看妳猶原不是幸福的女 兒,雖然無人替咱安排將來代誌,在世間總是著愛自己打 算較合理,青春是無通耽誤人生的真義。
請借問門頭的辦公阿伯啊,人塊講這間工廠有欲採用人 ,阮雖然亦少年攏無知半項,同情阮地頭生疏以外無半項 ,假使少錢也欲忍耐三冬五冬,將來為為著幸福,甘願受 苦來活動,有一日總會得著心情的輕鬆。』
歌詞中清楚標示著農村少女到台北,找尋工作機會,期 待進入工廠作女工,以尋求幸福未來的心境。可見,那個 時期,一般鄉村少女把未來的人生,幸福的期盼,都寄情 於投身工廠,進入工業化社會。類似的台灣歌謠還有同樣 出自葉俊麟之手的《田庄兄歌》,講的是少男投身工業社 會的心路歷程。由於這樣的社會需求,社會現象,也因為 鄉村人口都外流到大都市的生產行列,造就了台灣工業的 發達,也成就了經濟發展,使得台灣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台 灣奇蹟。
在通俗文化的台灣歌謠曲目中,也清晰而明白地告訴我 們這樣的事實。
-江蕙的《惜別的海岸》-
到了民國七0年代中葉,台灣歌謠界出現了另一顆巨星 ,那就是截至今日依然在閩南語歌壇獨領風騷的江蕙。
江蕙的出身背景和陳芬蘭頗為相似,卻較陳芬蘭的命途 ,要來的崎嶇而多乖,她從小也投身歌唱事業,但是只能 在一些風月場所,和妹妹江淑娜,過著『那卡西』歌女的 生涯,收入微薄且難享盛名,不像陳芬蘭一出道馬上變成 眾所矚目的紅牌藝人。
走過漫長的『那卡西』人生,好運終於降臨,民國七0 年代的中葉,江蕙的才能獲得了青睞,被挖角到唱片公司 ,成為歌星,以一首《惜別的海岸》,在剛剛復甦的台灣 創作歌謠界廣受歡迎,也成為台灣全省家戶俱知的明星, 此後,星圖亨通,接續鳳飛飛歌后的腳步,成為台灣歌謠 界不可或缺的主力唱將。-工業社會人愈來愈疏離,情感愈形淡薄-
工業社會,雖然還有部分地區仍然保留了農業社會機制 ,也存留著台灣早年農業社會的形象。但是,在大都會中 ,工業化是十分普遍而明顯的社會現象,在工業化後的社 會中,呈現的是燈紅酒綠的商業活動,不少因應社會需求 的新興商業場所,漸漸取代的工業辦公室原先所展露的商 業交易,不少商業往來向外移動、酒廊、PUB、卡拉OK、KTV 成為新的商談處所,而整個工業產品的商機,就在純商業 氣息的場合中進行。
相對的,人在遠離農村社會,進入工商爭逐的情境下, 每日所思考的只是如何繼續累積自己的財富,如何賺取更 多的錢財,可謂世人人皆相交利,人與人之間情感層面下 降,疏離感升高,甚至連最原始、最純真的感情世界,也 有了極大的急遽變化。戀情不再是生生世世的相許,只變 成都會中疏離男女的短暫慰藉,而台灣歌謠的詞意,似乎 也就繞著這樣的社會情境鋪陳。
以江蕙早期的《惜別的海岸》來說,歌詞中寫道:『為著環境未當來完成彼段難忘的戀情,孤單來到昔日的海岸 ,景致猶原亦無改變,不平靜的海湧聲,像阮不平靜的心 情,啊,離別的情景浮在眼前,雖然一切攏是環境來造成 ,對你的感情,也是無變,我也永遠期待著咱的幸福的前 程。』
很清楚地表達了社會變遷中,男女情感的無奈,不過卻 仍然懷抱著舊時信守諾言,誠信情感的意念。還期望著感 情彌合的可能。
到了江蕙演唱的《傷心酒店》,那種疏離和對感情的不 再執著,最能明白地顯露在詞意中,我們可從歌詞:『冷 淡的光線,哀怨的歌聲,飲酒的人無心情,世界的繁華親 向夢一攤,亦是無較組。暗淡酒店內,悲傷誰人知,痛苦 吞腹內。一杯擱在來,你嘛有瞭解,賣問阮對叨位來。不願講出來,鬱卒放心內,感情失落的無奈,苦苦塊等 待,亦是等無愛,虛情的對待。多情的世界,找無真情愛 ,引阮心悲哀。有愛亦罷,無情嘛快活,今夜伴阮是孤單 。』
男女在酒肆相遇,喝酒乾杯,卻期望著互不相知,沒有 過去,不求未來,兩個人相聚、相遇,最終相伴的只是孤 單。人的疏離至此,夫復何言。而這正明白指出八0年代 的台灣社會,真情真愛難覓,在功利主義的工業化因子籠 罩下,人與人之間,似乎已到了相對無言,而社會則呈現 著漠然。
到了《苦酒的探戈》,歌詞這樣鋪陳:『探戈要跳到直 當時,酒苦嘛著愛倒擲,有誠意滿滿一杯飲落去,那目屎 滴就當作無看見,天天醉甲半死講為著度時機,不知為啥 米,夜夜假情假愛嘴笑目周甜,愈活愈無趣味,啊,是啥 物,呼阮心情漸漸麻痺,只有今日無過去。』
歌詞中充斥著消極、無情、麻痺,只知今日不再緬懷過 去,似乎明天也變的無關緊要,每天醉生夢死,夜間虛情 假意,一方面指的是社會中風月女子的心情寫照,卻也在 另一方面,清楚地表達出社會無情無義,但求今日不管未 來的面相。
-結語-
從陳芬蘭的《孤女的願望》,描繪出台灣由農業社會轉 型到工業社會時,農村青年紛紛湧入都會,開啟了台灣的 工業,開創了台灣經濟奇蹟,到江蕙的《傷心酒店》表現 出人與人間的疏離,讓人意識到工業化後的社會,是那樣 缺乏人情,那般的功利,雖然無奈卻又不知如何是好!只 能在相遇之際,不留名姓,做一夜的酒友,成一夜的伴侶 ,而來處去路都只是個人的事,在疏離的社會做孤獨的流 浪人。
到了《苦酒的探戈》,則點名了工業化後,商業社會的 生活寫照,風花雪月、夢生夢死,但求今朝、不管過去未 來。這樣無情、虛假的社會,還真不知要延續到什麼時候 ,正如歌詞中說不知探戈要跳到何時一樣。
兩代歌后陳芬蘭、江蕙,時空相隔近二十年,用台灣歌 謠的歌詞,唱出兩代不同世代的社會面貌和人世情感。
通俗文化中,卻然也可以找到社會變遷的忠實記載,這 正是我們應該正視通俗文化價值觀的一個很好很有力的明 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