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1/18 14:19:09瀏覽3130|回應14|推薦165 | |
一位二十幾歲就取得生物學博士的法國人馬修˙理卡德(Matthieu Ricard),畢業之後決定剃髮為僧到印度向西藏大師學習心靈的修持。他的父親是法蘭西學院的著名的哲學院士,因家世淵源馬修自幼就有機會接觸到許多世界知名的思想家與藝術家,包括布勒東(André Breton)、史特拉汶斯基、蘇拉吉(Pierre Soulages )、貝雅爾 …… 等人,父親有一次告訴他:
名人雖然在自己的領域中都是天才,但才華、知識與藝術性的技巧未必使他們在生活中達到人性的完美。一位偉大的詩人可能是個生活白痴;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可能對自己很不滿;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可能充滿著自戀的驕傲,人性的好壞其實是並存的。
布勒東
這是很有力的見證之詞,例如高更在西洋美術史上的地位已經定於一尊,但他是個把自己的生活處理得一團凌亂的人,當他一八九一年抵達「人間天堂」大溪地,心靈得到解放,從未受過學院訓練的美學觀,很快的就寖淫在當地的原始色彩並得到靈感,於是從傳統美學中獨樹一幟走出了自己的風格。他的一生潦倒,但藝術能量卻與日俱增,且越來越偉大,可是,從人性的角度來衡量還是有缺憾。
史特勞汶斯基
許多充滿了魅力的知名人士,或許已經成了人群中耀眼的偶像,但人們的眼中看到的也許只是某部分的假象,深入去了解才會發現偶像並不如想像中的完美,如果「偶像」也如一般人對自性的疏於覺醒,沒有把人生同時也處理的很藝術,就如印度心靈大師克里希納穆提 (Jiddu Krishnamurti) 所指稱的,還是無法達到真正美。
高更
也許有才華、有想像力的藝術家善於築夢和追夢,也常活在現實的邊緣中,才能任情放逸、忘卻憂貧,但總是身處迷津,身心無法不散亂,葉慈說:「藝術不過是實現的一種靈象,藝術家要從人間共同的夢中醒來」。 有人形容藝術家的人生戲碼有如一場歌舞劇中的醉夢,但誠實的藝術家不能唱罷歸來酒未醒,要徹底的覺醒,就是要剔盡寒燈夢不成,雖說藝術是閒出來的,偶爾讓腦筋停頓一下作作白日夢,有時候會幫助藝術家在悠悠的幻覺中攫取靈感,就如同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以希臘酒神戴奧尼索斯(Dionysus)的恣肆放逸代表自發性的生命力,企圖擺脫既定的傳統束縛,讓靈魂發酵以期待迸發出更多創作的靈感。
尼采
這個階段對於發掘自性,完整的融入創作的作品則尚無多大助益,更徹底的作為就是要能隨時淨化心靈,喚醒心性的智慧,再融入代表形式與次序圓融的太陽神阿波羅之精神,以酒神與太陽神兩種力量相互辯證。創作只是生活的一環,心靈的修持才是生命的重點所在,不夢幻空花,知道如何喚醒探索心性的熱情,在自己內在的秘密花園裡找到「清靜之境」,才會達到人生最高的象徵意義。馬修在達到世俗認定的某個高度後毅然剃髮為僧,其目的就是設法達到生命中真正的「美」。
克里斯那穆提
|
|
( 心情隨筆|單身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