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面對自我100帖---〔觀照內心〕..... 聖嚴法師
2009/02/19 14:45:05瀏覽2227|回應0|推薦0
觀照內心
有人形容人生如戰場。
 
其實,自己的心念,
 
往往不受自己的指揮,
 
那才是最頑強的敵人。
 
<<智慧一00>>
心念處於非常安定的情況,
 
便能包容一切、接受一切、涵蓋一切;
 
如果心不能安住,那是散亂的狀態,
 
這時看到、聽到、接觸到的任何事物,
 
都將被這種散亂心所扭曲而不自知。
 
<<修行在紅塵>>
不管環境或內心多麼平和或紛擾,
 
都應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不要生起任何好惡心。
 
對於環境或自己的好壞之感,
 
其實都是內心執著的投射,
 
事事物物本身並無好壞。
 
<<信心銘講錄>>
心不平淨,
 
所以看到任何現象就會引起自身煩惱。
 
如果心能安定,
 
所看到的社會,也會讓人感到安心。
 
<<平安的人間>>
眾生之所以生存於煩惱世界,
 
是因眾生自己蒙蔽了智慧心與慈悲心,
 
如果能放下自我的自私心,
 
就會有與佛相同的智慧與慈悲。
 
<<禪鑰>>
我們的心,
 
容易受環境影響而波動,
 
我們自己常常跟自己過不去,
 
自己找自己的麻煩。
 
<<禪的生活>>
一般人認為煩惱是外在環境帶來的,
 
其實,真正的困擾,
 
是來自內心的掙扎。
 
<<聖嚴法師教禪坐>>
外在境遇是順是逆,
 
一切唯心造,
 
客觀事實未必如此。
 
讓自己保持客觀化,
 
以免心被外境攪得團團轉,
 
才能斷煩惱、生智慧。
 
<<人行道>>
我們的心,
 
就像一個非常高明的畫家,
 
能極細膩地畫出身心活動的一切現象,
 
甚至於我們的環境世界,
 
也都是由這個內心畫家創造出來的。
 
<<智慧一OO>>
真心是没有你我、利害、得失的。
 
這真心實際上就是無心,
 
就是智慧。
 
<<禪門>>
凡是有心可用,無不是煩惱;
 
既然是在追求著什麼,
 
不論追求的是什麼,
 
那個追求的心,就是煩惱心。
 
<<四弘誓願>>
遠道跋涉,求師問道,
 
何不回頭來看看自己的內心?
 
只要心中無煩惱、無障礙,
 
那就是佛法、禪法,不需向外求。
 
<<聖嚴說禪>>
如果心能夠非常的安定、清楚、清明,
 
連環境也會受心的影響而改變,
 
用心來改變環境,
 
這叫「境隨心轉」。
 
<<五根五力講記>>
時時刻刻鍊心,
 
不追求什麼,也不討厭什麼,
 
因為一切好、壞原本是一體的。
 
<<心的詩偈>>
只要心境轉變,天堂就在你面前;
 
心境轉變,地獄就會離開你。
 
超越了天堂和地獄的兩極化,
 
我們的心就是平常心。
 
<<法鼓鐘聲>>
如果人心有所寄託,
 
無論在任何情況下,
 
心都能夠安定下來,
 
所以救人必先救心。
 
<<平安的人間>>
心是不容易讓你自己來指揮的,
 
也不容易使它安靜下來。
 
没有修行,没有觀照自心活動能力者,
 
會認為自己的〔心〕没有問題,
 
這是愚癡的人。
 
<<禪門>>
如果我們的心,能有幾分鐘的統一,
 
便會在幾分鐘之間
 
享受到無限的自由和幸福。
 
<<禪的生活>>
心向外時,
 
只能看到、聽到很少的東西。
 
心向內時,
 
才會經驗到無盡長的時間,
 
及無限大的空間是什麼。
 
<<禪鑰>>
一 般人不瞭解心在那裏,
 
也不知道心是起於虛妄的執著,
 
所以常常看不開、想不通、
 
鬧情緒、起煩惱,
 
傷害了他人,又糟蹋了自己。
 
如果有了智慧,認識心的本質,
 
只是從虛幻的自我價值而起,
 
並不是真有一樣東西叫做〔心〕,
 
你就是一個能夠生活得非常快樂的人。
 
<<智慧一OO>>
向自己的內心觀照、思維,
 
就不會與煩惱相應,
 
但若往外觀看,
 
貪瞋癡慢疑就會隨之而來。
 
<<何必氣炸自己>>
心思如果〔打結〕了,
 
此時最好能向內觀看起心動念處,
 
若向外看,
 
盡是別人的不對以及環境的問題,
 
會認為自己没問題,
 
因而使我們生起傷心、憤怒、
 
興奮、埋怨、憂鬱等種種現象。
 
<<法鼓晨音>>
要時時刻刻知道自己的心在做什麼。
 
若能自安己心,
 
必然也能安定他人。
 
<<平安的人間>>
所謂使內心世界統一,
 
是不向自己身心之外求統一,
 
不是要征服自然,
 
也不想克服外在的魔障和魔境,
 
而是先將自己內心的衝突和矛盾,
 
平息了、統一了再說。
 
<<禪的世界>>
當心受到環境影響時,
 
要告訴自己,
 
自己的心已經跟不善相應了,
 
必須調整自己,
 
知道環境是環境,自己是自己,
 
不要受其影響、刺激而產生心理的活動,
 
或行為上的徧差,
 
否則,自己的心就已經是不善心了。
 
<<五根五力講記>>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lylintp&aid=266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