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7/10 00:00:18瀏覽668|回應0|推薦4 | |
辛棄疾<青玉案>行書扇面綾本 辛棄疾<青玉案>:「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因為王國維的緣故,將這段話視為人生成大事業,作大學問必須經歷的過程。而今已是經典名句。 曾經單獨將這一闕詞寫成黑底白字的對開作品,也曾經以金墨寫在萬年藍宣紙上,送甘肅展覽。去年初將晏殊<蝶戀花>、柳永<蝶戀花>三闕詞,以團扇方式寫成「人生三境」。
疫情期間,林師傳來寫成扇面的<青玉案>,於是興起試作念頭。 「墨意綺趣」展,俞華有一幅畫在絹布上的水墨作品;最近,書友分享五、六年前寫在絹布上的<洛神賦>,於是,躍躍欲試。 就書法而言,明清書畫家喜歡以綾、絹或絲綢當作創作的媒材,王鐸、傅山等人則是,然而在紙張發明之前,書寫的媒材就有簡帛,馬王堆有<帛書老子>出土。 前年玩裝裱時,手邊剛好裁了兩件扇面的綾布,有媒材之後,又近嘗試一步。 前輩曾提醒,一般墨汁是無法在綾布上書寫,如果一定要使用墨汁書寫,墨汁中要加白膠或沙拉脫,否則字會隨著布的紋路而暈開。再不,就要用壓克力。一得閣墨汁是中國最早的墨汁,是由謝崧岱發明,謝崧岱要參加科舉考試,嫌磨墨太慢,因此,在1865年研發出墨汁;壓克力(acrylic)被發現的年代更晚,大約是1950年代的事。換言之,明末清初,王鐸、傅山等人要在絹、綾上書寫、繪畫,只有磨墨一途。 偶然間,試以「濃墨之華」在零頭綾布,不暈,同理可證,墨磨得夠濃則不暈。 洗淨筆中殘墨,沾「濃墨之華」寫在綾布扇面上。裱褙用的綾布是拖過底的,不能摺,在下方墊張畫好界格的紙張,易於掌握行距。
辛棄疾<青玉案>,<青玉案>是詞牌名,「元夕」才是這闕詞的內容。 以節日為題的詩詞或文章都很難寫得出色,因節日所見的景色,所用的典故,前人多已用過,要後出轉精,實在不易。在這闕詞中「寶馬」、「雕車」、「鳳簫」、「蛾兒」、「燈火」,不知多少人曾經用過,辛棄疾善於洗練文詞,因此在<青玉案>中用得不覺俗套。 這一闕詞寫的是元宵節晚上熱鬧的情形,是辛棄疾到南方之後的作品。其實,辛棄疾到南方之後才開始填詞。 辛棄疾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北方已淪陷金人之手,22歲之前 (1162)都在北方活動,組織義勇軍,投靠耿京,任「掌書記」之官,勸耿京與南宋軍官合作,改編為南宋政府的正規軍。當辛棄疾與賈瑞到南方,覲見南宋皇帝後,於北歸途中,耿京已被張安國所殺,辛棄疾帶著些許殘餘的人馬投靠南宋。。 滿腔熱血的辛棄疾,南歸後的十年,曾上疏<御戎十論>給皇上,<九論>給采石大敗金兵的虞允文,陳述治國理念,均未被採用。十年間,在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做一小官,稍有一點成績則被調任,北伐抗金的大志不得伸張。 <青玉案>一說是愛情詞。最後四句「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表面上是尋找心儀的人。 辛棄疾的詞與蘇軾並稱「蘇辛」,歸於豪放詞風。 縱觀辛棄疾南渡生活,十年的宦途奔波,十多年上饒、鉛山閑退生涯,表面上淡泊冷靜,不關心時事和世局,心情上是苦悶的。因此,另一說這四句話的意涵是;繁華熱鬧的元宵節晚上,卻在燈火幽暗之處,覓得一位與他志同道合、理念相同的人。這人或許是陳亮,或許是朱熹。 後記 1188年冬,陳亮到信州上饒(江西)拜訪辛棄疾,辛棄疾已經在鉛山縣東北與上饒相接的「期思渡」旁蓋了一所新居,接待這位遠到的朋友。 1192年辛棄疾53歲,這一年他到福州任職,曾與朱西會面,並有書信往來,討論處理福建政務之事。 「期思渡」旁的新居有一池泉水,名為瓢泉。離新居稍遠處有一座山,主峰叫鵝湖,是境內最負盛名的山,山下有一座廟,名為鵝湖寺。1175年朱熹、呂祖謙、陸九齡、陸九淵等人在此聚會,討論太極無極的哲學問題,成為學術思想界一件大事,會後陸九淵兄弟認為「尊德行」為發揮人性本善的不二法門,朱熹則認為發揮人性本善時仍須以聖賢之學輔之,故主張「道問學」。 一般而言陸九淵的「尊德行」比較接近孟子的人性本善論,這一支傳到王陽明十,成為的「心學」。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