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蘇軾與蘇轍贈別詩----兄弟對話
2020/03/04 12:03:18瀏覽1575|回應0|推薦6

蘇軾與蘇轍贈別詩----兄弟對話

----澠池共同記憶,道出手足情深----

展覽名稱:游墨惠風()--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理監事十人展

展覽時間:1090313----0319

展覽地點:惠風堂萱圖部藝廊

 

 

<蘇軾與蘇轍贈別詩>是:蘇轍<懷澠池寄子瞻兄>與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兩首詩的組合。澠池位於今河南省西北部,三峽門市下的一個縣。

 蘇轍<懷澠池寄子瞻兄>: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爲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遙想獨遊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

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澠池,一次偶然的際遇,卻成為蘇軾蘇轍兄弟共同的記憶。

蘇洵曾經兩次帶著蘇軾兄弟進京考試。第一次是在宋仁宗嘉祐元年(AD1056),走陸路;第二次是嘉祐四年(AD1059),這一次蘇洵帶著蘇軾、蘇轍兩家人,所以走水路。

兩兄弟的澠池際遇發生在嘉祐元年(1056)這一次,當年蘇軾29歲,蘇轍27歲。

因為兩兄弟騎乘的馬匹在往京城的途中死亡(死於二陵),最後只好騎驢到澠池。澠池在京城西邊156里處。所以蘇軾詩有:「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的句子。

驢子本來就走得慢,又是頭蹇驢,天黑了,只好臨時留宿縣中寺。兩兄弟在老僧奉閑牆壁上題字,所以,蘇轍詩中有「舊宿僧房壁共題」一句。

嘉祐二年(AD1057)的進士考試,(三月放榜),蘇軾第六名,蘇轍第十五名。四月七日,母親程氏往生,訃文到汴京,蘇洵帶著兄弟二人倉惶返回四川眉州奔喪。

嘉祐四年十月,蘇洵帶著兩家人,離開眉州往京城。隔年(嘉祐五年)二月到達京城。蘇轍曾受封河南府澠池縣主簿,蘇轍不赴任,所以蘇轍的詩有「曾為縣令民知否」一句。

嘉祐六年(AD1061),蘇軾、蘇轍參加「應制科」考試,分別中「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蘇軾入三等,蘇轍書入四等。(據《宋史》記載:「宋初以來,制策入三等者,唯吳育與蘇軾兩人。」而宋朝的制科分為五等,一、二等皆為虛設,從三等入取人材,考中者多為四等。)

蘇軾通過制科考試之後,任命鳳翔府判官。

十一月蘇軾赴鳳翔任官,蘇轍送行。十一月十九日兄弟分別與鄭州之西門,蘇轍返回京城,作<懷澠池寄子瞻兄一詩,寫兄弟分別與懷念澠池往事。

蘇軾繼續往鳳翔就職,途中經過澠池,作<和子由澠池懷舊>一詩。

從子由「共道長途怕雪泥」,聯想到「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這四句寫的是人事之無常;而五年前曾經投宿寺廟的奉賢老和尚已坐化,因此,回覆子由「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兩句說明生命的短暫。最終,以五年前騎驢到澠池的往事,回應子由的手足情深。

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一詩,將子由的懷舊詩提升到哲理詩的層次。

 

蘇洵少年離家,蘇軾、蘇轍兩兄弟由母親程氏扶養教導。蘇洵返家讀書,繼而帶著兩兄弟進京考試,至此,兄弟兩人不曾分離過。鄭州西門之別,開啟兄弟兩人宦遊人生。此後,蘇軾蘇轍兩兄弟聚少離多,蘇軾在遭受困難時,蘇轍總是全力幫助兄長,兄弟之情在其應和詩中屢見不鮮。因此,以這一組兄弟分離時寫的應和詩,呈現兄弟二人的手足情深。

 

以小篆書寫正文,一行14個字;落款小行草,置中,刻意分開兩首詩,都是為了方便閱讀之故。

蘇轍<懷澠池寄子瞻兄>先寫,置右;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置左。落款約略敘述兩首詩之間的關係。

第三次作品是用芙蓉買的2277宣紙,參加第一屆神州杯海峽兩岸書法比賽,獲得銀獎

這是第四次作品,用大陸涇縣出產五色長纖維宣紙。依然是用羊兼毫如意筆寫小篆,落款用七紫三羊,墨之華。或許是宣紙的緣故,直覺這件的墨韻較好,留作「對話系列」之三----兄弟對話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ly1099&aid=131920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