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生死兩安
2016/01/30 22:02:32瀏覽740|回應1|推薦23

中華副刊 日期:20160128 

生死兩安■若莘

 每到農曆過年,家族聚會餐飲的歡樂氣氛,足以縈繞胸臆回味一整年。年味越近,期待的心情如煙火亂竄,發想無端、時而入夢,於是,有些離去不再相見的親人,懸繫在思念的弦上,時不時地被撥動。

 女兒說她夢見舅媽了。「舅媽回來過年,大夥兒一起吃飯很是開心!」但是,歡樂聲中忽而醒覺:「舅媽不是往生了嗎?」於是場景一時眩閃為告別式的喪禮畫面。如此「至樂」與「至哀」跌宕替換的鏡頭,讓做夢的人何以堪受?這讓我想起研究生死議題的大陸學者鄭曉江,他說《荀子‧大略》篇,孔子與子貢談到「安息與休止」的故事,詮解人們生前如果十二分地刻苦,無一時一刻喘息的機會,就能夠去憧憬「死」,發出「大哉,死乎」的感慨,並體會到死作為甜蜜的「永恆之鄉」的巨大價值,從而消解一切死亡的恐懼與焦慮。另外,《莊子‧養生主》講述老子死了,其友秦失來弔唁時,批評旁人的痛哭「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懸解。」秦失批評旁人的痛哭是逃避自然、違背情實,他認為老子於人世間,「適來,時也」,「適去,順也」,只要人們能「安時而處順」,一則對逝者可解除人世間種種「倒懸之苦」,二則對逝者的親屬可達到「哀樂不能入」的「生死兩安」。

 兩年多前,作家簡媜在濟州庵文學森林演講<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作者感慨,短短幾年內經歷多位親人辭世,於是將「學習如何老去」議題,藉由分享老年書寫與凋零幻想經驗,接續巡迴講演於各縣市。今日回頭想想自己周邊的人與事,不正亦復如此嗎?親人如霜冬枯葉逐一凋零,又瞬起迅落地飄散無蹤。雖然莊子認為人與事的「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說得這般輕鬆自然,倘若不透過學習,我們在人世間來去,生不可退卻,死不能推辭,無奈之餘,如何臻至「安時處順」?

 夫婿問我「人過往了,為何要籌辦喪禮?」我想,若依老莊論見,透過儀式,宣告逝者已解除人世間種種「倒懸之苦」,即將揮手遠行;同時,對逝者的親屬,未說出口的話,未竟成的事,誓與願均能從容吐喟宣洩,轉圜地得到「哀樂不能入」的「生死兩安」。女兒從小得舅媽疼愛,眼下昔者來入夢,歡笑聲中沒忘告別,至哀參雜至樂,感性兼存理性,可謂「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是冷不防地油然而起、不自覺的思念。當年蘇東坡夜宿燕子樓感夢抒懷,「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一旦望斷故園,心繫之人事已如煙,而樓空空鎖樓中燕,鎖住的不就是縷縷迂迴的虛幻夢境嗎?

 又屆歲末年終,最是讓人追思想望時分,某詩人曾經吟誦:「想念的季節,是杯不願拌糖的咖啡!」但凡屐履踢踏過的印痕,只消依稀微憶起,虛幻也好,醒覺也罷,心弦上輕輕撥弄曲調,抑揚頓挫似苦澀,透過思念的杯緣,已如拌糖的「生死兩安」湯色。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jue15&aid=45314437

 回應文章

若莘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2/02 16:56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金剛經

這篇〈生死兩安〉的撰寫與刊登,正巧是小兒參加大學學測的前後一週。再過約莫兩星期,孩子的成績就出來了。

孩子正忙於醫學系備審資料,其中必須談到近日讀過什麼書?於是,我強制要求小犬閱讀簡媜的《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想也知道,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如何能體會生命盡頭的風景?我只好陪著閱讀,邊閱讀邊拭淚。

大學學測結束,我們連夜北上參加第二天的生物奧林匹亞全國複賽。生平第一次在攝氏4度C的冷天裡,讓陪考變得不好玩,不得不放棄後續的旅遊行程。也因此,我在台北車站的誠品書店重溫蔣勳的《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以及蕭蕭的《快樂工程》,心情時而厚重時而輕盈。金剛經:「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的後面是「應如是住,應如是降伏其心」,我希望想要唸醫學系的小兒,也能開始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