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文人用香-享其芬芳頤養心性
2014/10/28 11:53:52瀏覽19|回應0|推薦0

文人用香-享其芬芳頤養心性

作者:    發佈時間:2014-10-28

  中國的香能千年興盛並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高度的藝術品質,首先要歸功於歷代文人,而最能代表中國香文化整體特色的也正是文人的香道文化傳統。


  文人士大夫不僅視香為雅事,更將香與香氣視為濡養性靈之物,雖不可口食,卻可頤養身心。《荀子?禮論》雲:“芻豢稻粱,五味調香,所以養口也;椒蘭芬苾,所以養鼻也”,“故禮者養也。”先秦時即以配香、種香修明志意,“佩服愈盛而明,至意愈修而潔”。屈原《離騷》也明言自己是效法前賢,修能和內美並重:“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蘇軾亦有詩講到鼻觀與性觀:“四句燒香偈子,隨香遍滿東南;不是文思所及,且令鼻觀先參。” 

  修身養性,名利兼行是傳統文化的一個核心內容。儒家講“養德盡性”,道家講“修真煉性”,佛家講“明心見性”,《中庸》言:“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要“盡性”則要從修養身心入手,不修養則難得氣之清,則云遮霧障、理難明,難臻盡性之境。古代文人用香,不只是享受芬芳,更是用香正心養神,故文人的香文化也是一種講究心性的文化,文人的香也是切近心性的香。

  它是講“養鼻”的,“古者以芸為香,以蘭為芬,以鬱鬯為裸,以脂蕭為焚,以椒為塗,以蕙為熏”,它從椒蘭芬茝、蕭薌鬱艾開始,不是形式上的焚香,所以要講香藥選擇與合香之法,要廣羅香方、精心合香,“得之於藥,制之於法,行之於文,成之於心”。

  它又是“審美”的,不僅僅是“芳香”,還要講典雅、蘊藉、意境,所以有了“伴月香”,有了“香令人幽”,“香之恬雅者、香之溫潤者、香之高尚者”,其香品、香具、用香、詠香也多姿多彩、情趣盎然。

  它還是“究心”的,講究養護身心,頤養本性;也講究心性的領悟,沒有拘泥於香氣,更沒有以為追求香品香具的名貴。所以也有了陸游的“一寸丹心幸無愧,庭空月百葉燒香”,有了楊爵的“煅以烈火,騰為氤氳,上而不下,聚而不分,直沖霄漢,變為奇雲” ,有了杜甫的“心清聞妙香”,蘇軾的“鼻觀先參”,黃庭堅的“隱几香一炷,靈臺湛空明”。它切近心性之時,也切近了日常的生活,雖是一種文人文化,卻不是一種少數人的高高在上的貴族文化。

  文人以香氣養性的傳統,也代表了知識階層與社會上層對香的肯定,為香確立了很高的品味並賦之以豐厚的內涵,從而大大推動了用香,並使香進入了日常的生活,沒有局限在宗教祭祀的範疇;而且還指明了香應有頤養身心的功用,從而又引導了香的製作與使用。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