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找出最佳農地政策
看了東森新聞頻道的「後壁1001故事」節目,有關逐稻而居遊牧民族,就是由台灣南部到北部,延伸450公里幫農民割稻的「機械部隊」的故事,突然有著很深的感觸。
畫面中,老農黃文林感慨種稻沒利潤,年輕人不願留在農村,一公斤稻米收購價新台幣十元,農會、糧商聯合壟斷「穀市」,農民只有認命的份。
黃文林也說,肥料、農藥、代工費、秧苗等零零總總,含自己的工資在內,成本估計是一公斤十二元,稻穀賣出,只能拿到屬於自己非常微薄的工資。
還有農民受訪時,也紛紛表示,穀價低廉,傷農最重。
看到這裡,心中再度浮現,臺灣的農業政策、農地使用規範,真的只圍繞在糧食問題上嗎?那麼,老化的農村勞力怎麼解決?許多已經廢耕的農地怎麼活化?
讓有錢人走出都市樊籠般的高樓豪宅,到鄉村來經營「豪宅農場」吧!
開放老農、小農把產能不足以餬口的農地,由有錢人(絕對不是經營房地產的財團)私人收購,可以建「城堡式豪宅」,但也需要保留相當比例的耕作農地。
有錢人顧的是健康,相對的,會在屬於自己的土地上,種植環保、健康、安全的糧食、蔬果,他們會延聘懂得種植的人,負責生產的工作,這些出售農地的老農,就會有養老的熟練工作,養老兼解決農村老化的急迫問題。
開放有錢人購地建「豪宅農場」,將會帶動庭園設計、建築設計、水土保持工程設計等,提升設計深度及層次,讓台灣設計人才與團隊輩出。
「豪宅農場」可以含括人工湖泊、山丘、森林、草地等,當然要有蔬果、五穀糧食生產,農場管理顧問公司就會應運而生,吸納當地務農人員,等於提供就業機會,而農民不再顧及產量與收入問題,就能專心致力在有機生產的目標與工作,食安問題將逐漸下降,臺灣的土地也將漸漸恢復機能,讓土地得到充分的休養。
有錢人離開都市的高樓豪宅,市區房地失去炒作標的,可以降低居住性房價,讓正在打拼的年輕人,可以有機會進住都市,減少住在郊區的交通時間、減輕趕時間上班的焦慮,從而提升工作效力,未來,他們成為有錢人,也會走向郊區、農村,建立「豪宅農場」,享受健康的生命旅程。
農會需要忠實扮演輔導、監督的角色,依照政府訂出的農村土地開發條例、土地利用情況,進行長期、系列性的追蹤與督導,必要時,協助「豪宅農場」生產過剩的有機農作物,以合理價格交由商家收購,讓一般民眾也能享受健康安全的食物。
當然,「城堡式豪宅農場」也會提供台灣觀光的經濟效益,吸引國外觀光客的目光,在未來一、兩百年後,則是無價的居住文化資產。
國家及政府,只要訂出完善的法規、條例,讓有錢人依循規範進行開發,遠比因噎廢食限制農地農用,更有寬闊的視野,也不再因為補助休耕而弄得國債高築。
懇請有權利的政治人物,為台灣的未來多考量,少鬥爭多做事,有專業知識的專家學者,多思量法規的制定,各地農會放下績效的假象,盡心輔導監督,讓台灣的農業政策有不一樣的實質改變。
政府好好制定法律來做規範,由地方政府來落實執行,訂出嚴格的罰則,採一日一罰,炒地皮的、財團假借名義購買的,課取最重的空地稅,直逼地價。
合理的課稅,也要訂定,依照土地使用情況制定稅則。
有錢的人,也會疼惜金錢,卻非常珍惜自己的健康。
遊戲規則制定完善,大家就會認真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