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李欣倫】
各個世代的集體記憶,是綜觀台灣史的微電影
班雅明在《柏林童年》中說:「就像母親把新生的嬰兒抱入懷中,而不把小寶寶吵醒,生活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也是這樣地愛護著那些尚顯嬌柔的童年回憶。」透過「童年的標記」徵稿,可一覽眾人所珍視的童年,雖然展現出不同年代的童年風景,但共同珍釀的是屬於各個世代的集體記憶,更是綜觀台灣史的微電影。
首先是物件,物件是返回童年路徑的發光標記,彼時年幼,我們多少都有收納小玩意的鐵盒,藏妥美好回憶和笑語,於是《愛蜜莉的異想世界》中那個年過半百的大叔,發現陳舊而生鏽的鐵盒;並摩娑著裡頭的彈珠什物時,涕淚縱橫宛若稚童。在物質貧乏的年代,隨手拈來皆是玩具,如〈陀螺〉一文,依時令拾得的龍眼子、橄欖子替童年妝點虹彩,作者以芭樂樹幹自製陀螺,玩樂的過程中不慎被卡車撞倒,烙印在額頭上的是另一個童年戳記。同樣是自製玩具的〈我的足球夢〉,便以踩扁的鐵鋁罐充作足球,於長廊間廝殺,多少華麗假動作或驚險阻擋,多年後在作者讀來,恐怕也是人生隱喻。
同樣亦屬物件,但更具收藏甚至教育性質的是剪報,今日之老中青三代文青,想必過去曾以此手工藝為樂,細心裁下方塊短文或生活短波,熨貼於冊頁,厚厚的剪貼簿裡夾雜的除了油墨漿糊味之外,還有孩子對知識的渴盼,〈小小編輯的快樂〉出自於一位網路小編之手,幼時即喜愛剪貼文章,長大如願成為編輯。另外,某些物件因情感重量而更彌足珍貴,吾人愛物有時僅因其中飽滿的愛,〈鉛筆〉一文以四、五◯年代的台灣為背景,當時能擁有小刀的人寥寥可數,作者羨慕有削得滑潤鉛筆的同學,自己只能用牙齒硬啃,母親見狀,遂以菜刀削鉛筆,作者最終想來遂不再是困蹇年代,而是豐沛的母愛。
母親是信與愛之發源
母者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可說是全然的皈依處,信與愛之發源,對母親的重新回眸,也是對自身根源的再整理, Lourie Lee的《羅西與蘋果酒》,提到幼時最愛與母親共枕,在「一切的尖角都變圓了」的夜,於母親厚重的頭髮裡,「享受著肥沃的睡眠」,睡在母親身旁,黑暗世界也成了幸福搖籃。這次徵文有不少寫母親,有寫家人不在而獨自承受黑暗的恐怖;也有寫多少個踢被子而苦了母親的夜晚;更有藉食物傳達母親對自己的厚愛,其中〈淺眠〉文字素樸平實,卻十分動人,童年的作者喜歡抓著母親的手臂入睡,早上上班的母親離開時總輕巧地抽出手臂,深怕打擾孩子,但孩子其實都知曉,但從不說破,等門關上後才坐起,獨自琢磨那份悵然,這種感覺深深包裹自身,以致成年淺眠,成為刻骨銘心的身體記憶。
童年階段開拓具冒險性的身體感知
此外,童年階段的我們更善於開拓具冒險性的身體感知,小小身軀總裝載無窮能量,善於奔跑、跳躍和衝撞,這次徵文進入決選的三十篇裡,包含諸多至今猶為孩子們熟稔的遊戲,如打水仗、紅綠燈、躲避球、接龍遊戲等,字裡行間的歡樂氛圍,立刻將我召喚至校園操場和小公園,不過相較於此,〈輔輪〉描繪騎腳踏車的過程,讀來快意十足,其中自有專屬於孩子的天真無畏,尤其特寫幾乎必經的「四輪0(輔輪)階段」,裝上輔輪的腳踏車騎來平穩,但真要脫離幼年而跨入童年、青年之獨立期,勢必得拆卸熟習的安全感,騎向真實世界。正因孩童樂於衝撞,身體難免有傷,〈傷痕〉透過生動的對話,顯示傷疤確然為眾人之集體記憶/印記,細數舊傷,不無驕傲和炫示意味,醜陋疤痕全成榮光勳章,或許正如作者所言:「囝仔若無跌倒受傷,是養不大的。」
銘刻於身體的不僅外傷,大小病痛至今想來也印象深刻,打針、吃藥的記憶原是不能承受之重,令人恐懼退避,因此大人便想辦法以糖利誘或以棍脅迫,好歹將苦口良藥硬塞進孩子的嘴。〈老師,我也要〉寫一位善於哄誘學生吃藥的老師,作者幼時怕吃藥,每回吃藥都是大陣仗,最後作者總將藥吐出,甚至還咬斷湯匙,但經過老師善巧引導,讓吃藥這件事變魔術般地讓人躍躍欲試。
童年是充滿奇想與傳說的年代
童年也是充滿奇想與傳說的年代,有篇文章便寫嚇小孩的虎姑婆,而〈山羊是兇手〉雖非傳說,但裡頭充滿著超現實和故事性:爺爺養的山羊進屋吃掉家中的「寶物」──即老師借二哥的字典,全家為此鬧了一陣,肇事的山羊卻無辜地在旁咩咩叫,殘破的字典隱含著彼時貧困鄉村對知識的崇仰,但人畜共生也曾是某個年代的童年印記。正是在這樣安妥卻封閉的、資訊無法普及的年代,廣播為多少人帶來了本地和他方消息,無論是賣膏藥、動人文章和濃情小曲,聲音陪伴我們長大,〈留聲〉便以流暢優美的文字帶領讀者溯返那個島國封鎖;但能聽到花開月升的時空。另一篇與流行樂相關的是〈我不要這個名字〉,作者數蘭因名字與曾紅遍一時的歌曲〈素蘭小姐要出嫁〉類似,因此總為人嘲笑,姓名與歷史人物或連續劇主角的名字相似的同學,確實常遭遇這樣的處境,而作者生動地描繪以及在文末所展現的幽默感,讀來令人莞爾。
透過以上這些篇章,不同年代的台灣童年又於眼前放映,雖已成年,但藉由這些物件、遊戲、傷痕、趣事、音聲及點滴的生活片段,領我們重返童年,不僅是自己的童年,更是台灣曾有的質樸歲月,這些記憶未曾消逝,因為早已銘刻於身體,像胎記,陪伴著我們青壯,也將與我們一同老去。
本次徵文字數限定300字以內,來稿總計482篇,共30篇進入決審,選出11篇得獎作品。駐站評審:李欣倫、楊富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