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珍藏的佛教貝葉經書
2010/04/11 20:43:11瀏覽4030|回應12|推薦62

珍藏的佛教貝葉經書

民國六○年代曾外派東南亞地區工作,因緣聚會自緬甸蒐購到一些貝葉經書,除了贈送好友外,現僅剩餘一部,使用玻璃框下舖黃綾供奉的貝葉經書(請參閱圖一至圖五),據傳由高僧親手所鏤刻經文的貝葉經具有鎮邪一說,因此幾十年來一直是家中珍藏之寶。

貝葉,即貝多羅葉。貝多羅,梵語pattra,為「葉」的音譯,屬棕櫚科的一種熱帶性植物,產地主要在南方,以印度、錫蘭、緬甸、中國西南地區為多(請參閱左圖)。葉子長且質地稠密,可供書寫經文記載,略稱為貝多或貝葉。《周藹聯竺紀游》卷二第十四葉:「貝葉是大西天一種樹葉,光潔可書。」在紙張尚未發明以前,古印度以貝多羅葉記載佛教經典及宮廷文獻資料,現今南印度及南傳佛教地區仍有人繼續使用。

註:多羅樹【多羅樹(梵ta^la,巴ta^la,藏ta-la)】屬棕櫚科喬木。岸樹、高竦樹。學名Borassus flabelliformis。盛產於印度、緬甸、錫蘭、馬來群島及熱帶非洲。樹高七十餘尺,花大而白,果熟即赤,狀若石榴。多羅樹此樹之樹葉呈扇狀,葉面平滑堅實,可書寫經文。人稱貝葉或貝多羅葉。

貝葉經書是許多佛寺裡都保存著大量鏤刻寫在貝葉上的佛經,人們稱之為「貝葉經」。貝葉經採用生長在熱帶、亞熱帶叢林中的一種叫貝葉棕樹的葉子,經過剪齊、水漚或烘蒸後裝訂成冊,鏤刻寫文字製作而成。其做工精細,規格統一,字跡清晰,上色上油後不怕受潮、不易磨損,字跡經久不變。歷史上,所有的貝葉經都要統一保管在佛寺裡的藏經閣裡,由佛爺、和尚嚴格看管。其中主要是大量的佛教經典,也還有許多傳說、故事、詩歌和歷史記載等,記錄著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的全部歷史過程。貝葉經是珍貴的文化遺產,社會的一部百科全書。

依南傳《島史》記載,公元前一世紀時,比丘們為了便於弘法,首先把巴利文的經典書寫在貝葉上,以免聖典散佚。由此可見貝葉經在佛教弘法上的功用。

這批引人好奇的貝葉經,到底是什麼?光看外貌,一般人會覺得巴利文貝葉經活像是傳說中的武林秘笈。一片片煙黃的長條型葉片,相傳是多羅樹的葉片製成的,多羅樹形似棕櫚,葉片寬大,長6、7丈,經冬不凋,且據傳不受蟲蛀,善加保存,可傳五、六百年,在氣候較乾燥地區,甚至可達千年以上。在造紙技術不發達的年代,古印度佛經幾乎都是以這種貝葉的形式流傳下來。目前可見的貝葉經,每片貝葉長49公分,寬約5至6公分,上面密密麻麻以手工鏤刻巴利文,據傳巴利文是佛陀釋迦牟尼佛時代使用的語言,由於巴利文只有語言沒有文字,以流傳地的文字予以拼音記錄,因此又分梵文即印度文巴利文,與緬文即緬甸文巴利文。

每部貝葉經大約由六十片左右組成,一片片之間是散開的,並未作裝訂,上下用一至兩公分厚的木板夾起來,當年皇室貴族使用的,則多講究地使用象牙夾起來,再用布條綁起來固定,閱讀時,則活頁式一頁頁往上翻開。至於巴利文貝葉經為什麼又引起學界注意呢?因為在學術研究領域中,很注重「原典」,而這些流傳在泰國、斯里蘭卡、緬甸等南傳佛教國家的巴利文貝葉經,正是研究南傳原始佛法很重要的參考依據。

近代學者在佛學研究上,開始注重原始資料的佐證,巴利文貝葉經正是校勘時的重要參考。巴利文聖典學會會員,牛津大學作博士後研究的自運法師說,早期佛典對佛學研究非常重要,貝葉經中的內容主要是南傳原始佛法的思想,較接近佛陀時代講述的精神,佛學研究若要有頭有尾、有根有柢,要多注重原始佛法的實修教導,南傳佛法的樸實精神和修行上的扎實工夫,是很值得北傳系統的大乘佛法參考的。

當年中國歷代皇帝在宮廷中,也供養一批高僧在貝葉上刻寫經文,已被中國大陸列為古文物不得攜出,後在印度、緬甸、西藏等地發現被廟宇及民間持有不少的貝葉經書,始被千方百計越過關卡輾轉流傳至台灣,現今有名的大型廟宇大都有珍藏供奉。

佛家說,現在是末法時代,也就是正法即將式微的時代,末法時代有很多現象,其一,就是將佛經當商品買賣。古老的貝葉經,近年來正遭遇這種命運。
早年貝葉經剛流傳到台灣時,曾有過一小段奇貨可居的風光歲月,一部多則可賣到十多萬元,少則也有一萬元,收藏家盧鐘雄先生表示,他的收藏,大約是一部一萬兩千元左右買到的,但也有人指出,大量買,大概一部幾千元就有了。有些一肚子生意經的文物商,有段時期甚至曾將完整的貝葉經拆開,一葉一葉裱起來,當成佛教文物,賣給佛教徒供奉,被支解分家之後的貝葉經,當然就別提有什麼學術價值了。
相傳這些貝葉經千百年來,都是南傳出家僧侶以畢生之力,一個字一個字用火烙鐵筆鏤刻出來的,耗費心力極大,往往到後來眼力耗盡而失明。這是他們為讓佛法智慧流傳於世所做的努力,鞠躬盡粹之後,希望的無非是後人從這些經典得到啟悟和法喜。
這層出家人的美意,到了現代,竟然變成商機,是他們始料未及的吧。
近年來,緬甸等地政府開始意識到這些古老貝葉經的重要性,嚴禁夾帶出境,總算緩和外流的狀況。
至於盧鐘雄先生手中這批貝葉經,值得慶幸的是,他只是一意收藏,自稱從未賣出,因此得以累積到三千多部的巨量,也才引起學術界的注意。盧鐘雄先生並未學佛,家中雖然供奉佛堂,但也只是像一般人早晚拜拜求個心安而已,說不上對佛教經典有護持的熱情和使命感,但卻一心一意收藏,而且據他表示,近來開始有大陸、美國、香港等地的人士有興趣整批請走,他還是希望完整留在台灣,希望法寶的吉祥功德能祝福到本地人。有些佛教徒因此戲稱,大概他過去世曾是藏經閣管理員,這輩子才不知道為什麼,既讀不懂也不學佛,竟然以個人和公司財力,買下這麼多貝葉經。

現在這批經典引起注意了,盧鐘雄先生要面臨的抉擇不少,他可以整批賣掉,讓這批經典再度飄洋過海,到大陸或美國或香港;他也可以半賣半送的整批讓給國內的佛教團體或學術機構,讓這批經典的內涵活起來,為世所用;他還可以暫時完全沒有經濟上收益的,一如吳政上教授的建議,交由中研究暫存,並予以數位化處理,讓這批貝葉經的內容,豐富全世界巴利文學者的研究素材。

而梵文就有Magadhi、Kutila、Nevari、Vartula及Puranamaithili等多種字體,還有藏文或是巴利文、緬甸文、泰文等。台灣廟宇供奉貝葉經大多是信眾捐獻的,現收購者大部分均為日本人或骨董商。


【圖一】使用玻璃框下舖黃綾供奉的貝葉經書。


【圖二】貝葉經書為當今廟宇鎮山之寶,目前日本人也在積極蒐購。


【圖三】完整的一本貝葉經書。


【圖四】貝葉經書頁面鏤刻經文或傳說、故事、詩歌、歷史記載。


【圖五】貝葉經書上鏤刻的密密麻麻經文。

佛教圖書館館訊第十七期(88年3月號)刊出一篇由香光尼眾佛學院釋舜惠師父撰寫題為:佛教特有的非書資料:貝葉經 專文均有詳細圖文介紹,請點選詳閱。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ifho&aid=3933397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5 05:43 【udn】 這裡更便宜!圖解版 第一 佛教 藏傳 開始比價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小李
了解貝葉經
2011/05/11 14:26
報告長官:
                我小李欣聞金色知音坊的您博學識廣,想跟長官請教貝葉經之事,是否可請長
                官您撥冗時間與小李我聯絡,小李我恭候您的來電賜教!


小李 0928071863

林家安(林小安)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感謝!
2010/08/11 00:54
感謝老何大哥收藏的貝葉經,讓文化傳承下去,感謝!
^_^
小安

Judith亮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難得有心人
2010/04/24 11:26

大千婆娑世界,經文難得,保存更不易,

何老您是難得之人,亦讓我們格友有福共享先輩保留文物之原貌

下回希望有緣參拜原始經書。

上回有緣一見終生部戰隊弘一大師親筆揮灑之書法

已屬難得,此次於網頁相見貝葉經,難得呀!難得呀!

 


往事又再想起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奇觀
2010/04/14 09:30
何兄總有那麼多奇花異草般的珍品
很少見的甚至沒見過的東西
你都囤積居奇慢慢秀出
常常分贈與我們分享
何兄你神啊真的

朵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
2010/04/12 19:49

真的好珍貴...*-*


【無★言】雲遊到世界的另一端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文
2010/04/12 08:01
上面刻的是什麼經文呢?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欽敬高見遠識﹗
2010/04/12 01:31
欽敬高見遠識﹗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讚啦˙
2010/04/12 00:50

報告長官˙做得好阿˙

還好妳有慧根˙知道要收藏˙嗯˙國家需要你這種人才啦˙棒啦˙

連護士小姐都 ::::::::::愛你啦˙˙哈阿阿哈˙˙

張金龍/終生陸戰隊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非常珍貴!!!!
2010/04/11 23:08

貝葉經是佛教珍貴[法寶],

老何兄的介紹非常殊勝難得,

功德無量.

據我所知,

佛光山高雄本山的文物館收藏甚豐,

但似乎未看到完整的貝葉經.

故該項收藏是非常珍貴的!!!!


Alan j.L Chang C M C @ Hawaii

^^亞莎崎|旅遊作家、專題講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哇!!
2010/04/11 22:53

*O*狐狸好福氣能大開眼界呢!!

太棒了!!

好殊勝喔!!

謝謝教官!!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