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8/08 16:13:44瀏覽1028|回應0|推薦2 | |
論台灣與大陸的博物館 李常生 8/8/2011 台北 論述台灣的博物館 台灣的博物館中以台北故宮博物院成效最好,其所以排名第一,是因為裡面展覽的東西都是全世界皆知的中國寶物,也有人稱謂台北故宮博物院與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俄羅斯隱士館並稱為全世界五大博物館。其內的展覽氛圍也稱得上是”頂好”,燈光的設計、動線的安排、擺放的方式,再加上經常變換展覽物品,最重要的原因是台北故宮珍藏了將近六十五萬件的文物,每次展覽僅陳列不到三千件,因此經常更換,永保新鮮感。加上開放了大陸人士來台旅遊,每位大陸同胞到了台北後第一優先就是去看台北故宮博物院,日本人、韓國人也愛看,只是韓國人挺小器的,我見過在台北故宮博物館有一塊展板說明唐代版圖包括了朝鮮半島,結果有韓國人在那個展板的韓國國土與中國交界處偷偷的劃了一刀。 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製作的紀念品精采無比,因此參觀者往往花在購買紀念品的預算要高出門票許多,這也是台北故宮得以與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俄羅斯隱士館並稱之處,經營管理周詳細膩。 但是台北故宮博物院在設計當時,礙於地形、位置、經驗、經費…等問題,並沒有規劃成一座具有完整功能的博物館園建築,展覽擺設及動線、交通、停車、園區等都有所不足,然而整體而言,由於展覽的文物太過值錢與罕見,因此就會讓人忽略了這些種種不妥當的問題與困擾。 位於台北濱海八里的十三行博物館由於建築的設計較為突出,掩蓋了展覽內容的貧乏,倒也能夠吸引一定的人潮以及學生團體,當成是對1800至500年前本地原住民生存發展環境的一種尊敬。或者說是在短短的台灣本土歷史中抓住一些看得到的鮮明文化,也給後代有個交代。位於鶯歌的陶瓷博物館,也是由於建築師的設計功勞超越了展覽物本身的價值,因此得以吸引來往不絕的參觀人潮。 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與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是為博物館而設計的博物館,展覽功能齊全,分門別類、分別擺設,有特色的電影院及園地,觀賞性老少咸宜,也有一定的科技展示性,但是由於後續經費不足,無法經常更換展覽物件,日子久了就會顯得有點落伍,且建築、設備日益陳舊,缺少(或無法)創新,也形成了不可解的缺憾。 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建築動線較為突出,但仍舊脫離不了先建築後陳列的框架,可以感覺得出來,硬塞進去的文物多有所格格不入。且地點過偏,看得人不多,空有”國立”博物館之名。另一座在台東成功設立的海洋生物博物館,經不起過少的觀眾,只好關門變成蚊子館。 倒是台灣有些私人成立的小型博物館頗有創意,如東北角海岸的獅子博物館,位在台北市建國路的袖珍博物館,面積不大,但收藏單一文物稀奇討好,另人徘徊激賞,值得全家大小進去幾個小時瞧瞧。 較具份量的國家級博物館因為典藏物品珍貴且質量佳、樣數多,因此比較容易討好大眾。政府的一般博物館往往利用具有歷史價值的舊房子塞放一些東西,如台北的「台灣博物館」和鄰近的「土銀館(土地銀行舊屋改造的分館)」,由於是為了響應本土化,利用日本人興建的舊房子硬塞一些不協調的文物,顯得有點不倫不類,看過以後也弄不明白展覽的目的。 台灣各縣市鄉鎮都有一些小型的屬於政府的博物館,其中泰半做為養蚊子之用,平時不開門,除非與專人聯繫上以後,才開門讓你看看,其中的原因不外乎下列幾點:(1)所展覽的場所及物件引不起參觀者的興趣。(2)沒有後續的經營管理經費與計畫。(3)沒有後續的增添文物的費用。(4)根本都不具經濟規模。(5)根本都沒有事前真的、可靠的可行性分析。 建構博物館的基本條件 建構一座博物館,其第一個階段不應該是先討論建築,而是應該先確立建構博物館的展覽物件與參觀對象,然後確定展覽方式與展覽規模,確定好需要場地的面積、高度、形態、動線、功能、燈光設置等,甚至確定好主要展覽物以後,並且有了足夠的經費,才開始讓建築師依照需求繪出得宜的建築物,在設計與興建的同時,就要不斷的收集需要展覽的物件,因應收集的物件及源源不斷的創新展覽概念,而隨時與建築師溝通更改建築設計方案,如此才能建構完成一座優質的博物館。 當然如果展覽的文物均屬於國寶級的,或者都是世界級的藝術品,其價值要比建築成本高上許多,則利用舊宮殿、舊建築,或者不起眼的建築物,只要展覽方式不會太差、展覽動線還說得過去、燈光配備也足以讓人讚嘆,那也無所謂,不會減輕博物館的魅力。 美國洛杉磯的蓋蒂中心(Getty Center)是一間私人博物館,建在一座小山頂上,開車的人在山下停車,搭乘園區的捷運系統(MRT)到山頂的博物館園區,該區的建築規劃與使用的建材都是超頂級的,加上迷人的庭園佈置,整個博物館園就是一件藝術作品。博物館典藏品讓這個博物館成為全球少數的收藏量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參觀者只要繳五塊錢美金的停車費,其餘包括乘坐捷運系統及參觀博物館園都屬免費,當然這是一座無可挑惕的博物館,建築、館園環境、收藏文物的價值都是不可以量計的,你真可以用「驚嘆」兩個字來形容。 為了能夠生存,也就是門票收費養得起博物館的日常開銷,新的”博物館學”是要讓博物館建構成為一座極具科技含量的遊樂場,讓參觀者因為身在其中而能獲得學習教育、遊樂活動、啟發刺激的作用,在展覽佈置上除了要運用最新的電腦科技以外,也要會運用「情境展覽」的基本展覽模式,讓全家人參觀後獲的歡樂與啟發。 同樣的要建構一座博物館必須先有良好的策畫與規劃,做策劃與規劃的人必須有相當與相關的人文素養,也必須要能先愛上這件工作,並具有以此工作的好壞為己任的擔當性。建築師與未來的管理者和經營者都必須全心全力的投入這項工作,也一定要有某種程度的瘋狂喜愛性,否則這個博物館必然缺少一種讓參觀者喜歡或理解的魅力,也難以表達出來這個博物館想說出來的語言,同時缺少說故事的能力。 台灣的博物館往往礙於政府採購法,因此在建構博物館時以分段發包的模式進行,首先可能有一個博物館的規劃標,得標者盡述此博物館的可行性與簡述推動的方法;接著發設計標,通常由建築師事務所得標,開始設計建築體;再來發工程標,得標者開始建築此建物;最後發佈展標,得標者負責收集文物及設計展版、模型和加上一些聲光電的配備。這種流程因為缺乏銜接性,加上政府往往忽略了展覽文物的預算往往高於建築工程預算、籌備文物的時間往往大於工程施工的時間的兩種事實。幾種階段的不合理加在一起就會變成了一個完全不合理的博物館,怎麼看就怎麼彆扭。 中國大陸的博物館 北京故宮博物院雖然所收藏的文物數量極多,但是一般人還是只會注意到皇宮的建築物,而不曉得或疏忽掉同時展覽的文物。博物館最好是密閉式的,完全不靠自然光,而由人造燈光展現出來文物的特點和焦點。但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是放在中國古建築內的,因此光線、溫度、動線與焦點都成了無可挽救的困擾問題,同時也讓人體會不到所展覽文物的貴重性與不可替代性。其實大陸政府大可另外興建一座現代化但具有中國元素的「中國古文物博物館院」,以其收藏物之豐富,大可與大英博物館比美。 西安兵馬俑博物館,看的不是建築而是物件,因此建築簡陋、動線複雜、管理紊亂,但是照樣擠滿了排隊的人潮。但是看完了總會有一種「古人真偉大,現代人真是小家子氣」的蒼涼感覺。 在大陸為了「政績工程」,幾乎每個城市都會建一座市級博物館、一座城市發展館,甚者還會建一座名人館。因為大陸這幾年房屋拆遷的多,也因此確實在各地挖掘出了一些古代的東西,最多的就是石板、石刻、石雕類的不容易損壞的東西。各城市的博物館通常都會選在新開發區最寬闊的道路旁,建築體必然是光明堂皇、方方正正、巍巍聳立,一進去首先看到的通常是一個高挑的中庭,闊氣十足,然後就是一堆穿制服的管理員,最奇怪的是這些博物館、展覽館、名人館通常開放時間是早上八點半到十一點半,中午十一點半到下午兩點半休息,下午兩點半開館到五點半打烊,剛好是三三三制。你如果碰巧趕到中午去,必然會吃閉門羹,管理人員才不管你是從天涯海角來的。 這類的城市博物館因屬政績工程,因此只看表面,建築寬闊,裡面的東西物件擺上一堆就達到目的了,當然也有請佈展公司花了一些心血,搞了一點聲光電的玩意兒,但是展覽的文物都是地方級的,好東西早就呈給中央了,再加上幾乎每座城市都有類似的博物館,展覽的物品與方式都是大同小異,進去觀看時,好多雙眼睛盯著你看,就怕你偷東西或隨便照相,最奇怪的是許多特殊的聲光電展覽平常不會打開給你看,那是等領導來了或上級的命令到了才會打開讓特殊的人看看。這一類的博物館大多都是愈來愈像蚊子館或者養老院(給快退休又有關係的人養老的地方)。我在山東諸城看到氣派的諸城博物館與寬闊的名人館,我想來想去諸城的名人只有蘇東坡在宋朝時在這裡當過太守,其他的名人我都不熟了,需要建一座這麼大尺度的地方名人館麼? 我在紹興看過周恩來紀念館,在淮安(楚州)也看過周恩來紀念館,其他的地方還有沒有類似的紀念館我就不曉得了?我聽說在大陸上光是紅軍紀念館就有好多個(當然也許名稱不完全一樣),我還在贛州看過將軍館,紀念的都是在當地出生的解放軍將軍們,聽說由於人數不足,還硬是將一些非將軍們陳列進去充數。這些紀念館也有一個通病,也就是建築物湊合湊合,裡面的展覽物千遍一律的就是舊照片、衣物、少許文物,然後就是大同小異的展板、模型以及配上編來編去的真假故事。這些展覽館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很少人進去看,進去看的人也都是晃一眼就趕快走出來。 當然大陸各地都有忠烈祠,多半紀念當地解放軍或百姓被國軍害死的人,這些忠烈祠佔地廣、位置佳,我只是不知道當時國共內戰被害死解放軍有多少?據我想,國民黨打了大敗仗,當然是國軍官兵死的多,這些國軍官兵由誰來紀念?而被日軍傷亡的三百二十萬國軍官兵又由誰來紀念?台灣因有民進黨在,不願紀念這些死去的孤魂烈士,大陸政府當然只弔祭解放軍的烈士了。 許多旅遊老街也都設有各樣的博物館,比如同里還設了全國第一座「性學博物館」,擺放的東西還不少,但是我參觀前後兩個小時,都沒有看到其他的遊客進去,女性一般不敢進去,全家人一齊來不敢進去,只有男人團體才會進去,中國還真開放,在一個普羅大眾的旅遊街興建了一座大部分的遊客都不敢進去的博物館。就像我參觀北京南郊的印刷博物館一樣,放了一堆舊印刷機,製作了一堆模型,解釋的也很清楚,但是一個上午,就只有我一個參觀客人。這就要問博物館的建構人為什麼要建構這樣的博物館?建構這樣的博物館是要給誰看的?人家為什麼要來看這座博物館?為什麼還要花錢來看這座博物館?看完這座博物館會得到什麼感動的地方?看完了又會有什麼心得? 我去淮安漕運博物館參觀,博物館為了不影響地上的遺跡因此擺設在地下,這是一個好觀念,但是地方不大,展覽物又不會讓人感動,只是門票要收100元人民幣(100×4.5=台幣450元),要在裡面看動態電影還要繳60元人民幣,隔鄰的城門樓上去一趟再繳20元人民幣,一共需要180元人民幣(180×4.5=台幣810元),要比台北、北京兩地故宮博物院的門票總合還要高。去洛杉磯Getty Center看一天,只要美金5元,你就可想而知價值與素養的觀念差別在哪裡了? 蘇州博物館的建築是貝聿銘設計的,大膽將中式風格的建築改造成近似西式風格的形體,可我老是看到雜誌、新聞中介紹這個博物館的建築部分,卻從沒聽說過裡面的展覽物能讓人感動的。 同樣的大陸有許多地方博物館是在養蚊子,要不你就好好的建構幾個像樣的博物館,何必建了一堆沒人想進去看的博物館?要知道養一座博物館是要錢的,這些錢都是人民納稅的錢。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