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07 09:51:29瀏覽260|回應0|推薦3 | |
作者: Roach 日期: 2010-07-01 14:34最近有兩篇創新的重要研究出爐: 第一篇取用來自美國、歐洲、亞洲的數據,經過嚴謹的分析後證實,在追蹤十一年後,原本身體健康的人,如果有焦慮症狀,得到冠狀動脈疾病的機率高出25%,造成心因性死亡的機率增加50%。 第二篇研究來自50000個徵召入伍的瑞典年輕男性的軍醫檢查,在追蹤了漫長的三十七年後證實,「憂鬱」並不會讓你多得到冠狀動脈疾病,但「焦慮」會,增加了100%。 這兩篇研究的重要性在於:研究者的資料來源廣泛、追蹤時間長,而結果遠超出原本想像。「焦慮」對身體狀況的影響之大,值得每一位內科醫師都要把焦慮症狀列入初診時一定不能遺漏的問題。 在進一步研究證實之前,我們只能「假設」----雖然這假設應該會有許多人相信----降低焦慮症狀,可以減少病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延長他的壽命。而「壓力」往往是導致長期焦慮的最明顯原因。以後我們也可以更振振有詞地拒絕高壓力的工作與生活環境,因為如果沒有命了,就算能得到一切,又算得了什麼? 目前台灣在精神疾病的資源大多放在精神分裂症與憂鬱症,但從「國民健康」的角度來看,「焦慮」更需要我們注意。而藥物治療只是改善焦慮的一部份,生活形態、工作方式、社會壓力、人生觀對「焦慮」與否都有很大影響,整合性、全面性的健康促進模式才會奏效。 當年輕人突然胸悶、心悸、心絞痛或因為情緒問題血壓飆高時,做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檢查往往都是正常的,但由以上兩個研究來看,其實這時候你的焦慮症狀已開始侵蝕心血管系統,只是這作用太微細,所以現有檢查找不出證據。 這兩個研究讓我想起,一開始我會注意到「自律神經檢測」,是因為同樣是來自歐洲心臟科醫師的研究,證實若以「心率變異」來測量「自律神經失調 」,則「自律神經功能低下」的心臟科住院病人,未來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較高,而健康的人若自律神經功能低下,未來得到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一樣較高。臨床經驗上,「自律神經失調」跟焦慮症狀高度相關。而我會決定買自律神經儀器的關鍵是:我在開業壓力最大時測量,結果自律神經活性糟糕如七十歲老人,這讓我覺得「心率變異」似乎有些道理,也因此更加注意運動、養生,才讓「心率變異」測量值逐漸接近正常。 目前許多台灣醫師已習慣對檢查不出問題、但有胸悶、心悸、緊繃、頭痛、頭暈等身體症狀的病人說:「你這是自律神經失調」。從以上所提到的研究來看,這說法有些道理,但最好再加上:「你可以試著多運動、做些可以放鬆自己的事情。」不過,我們最好別把「自律神經失調」做過度解釋,測出「自律神經失調」的結果就把一切問題歸咎給自律神經。畢竟,在醫學界,這還是「實驗中」的項目。我們可以當作參考,激勵自己舒壓、多運動,改變生活方式,這才是降低 「焦慮」與「自律神經失調」最根本的方法。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