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波德里亞的《冷記憶 1995-2000》
2016/07/30 06:40:41瀏覽578|回應0|推薦18
Excerpt波德里亞的冷記憶 1995-2000

札記、日記或語錄是一種特殊的存在,它通常是片斷的、瑣碎的,甚至是一種生活上的喃喃自語,但有時候這一類的作品,卻是讓人難以抗拒 (詩人羅智成:最好/妳的每根髮絲都能熟背/我的絮語),好比是法國作家卡繆,我對於他的幾本札記喜愛的程度甚至超乎他的小說或散文。

波德里亞的《冷記憶》有著和卡繆相似的閱讀經驗,更生活化,也更富哲學性思考,這些關於人生的領悟未必能立即啟發自己,但暗藏其中的底蘊值得自己慢慢挖掘出來,乍看這些記憶外表冰冷,但內在的本質卻是火熱啊!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009475
冷記憶 1995-2000
作者: ()波德里亞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語言:簡體中文

收錄了法國作家讓·波德里亞的一些作品集,以供欣賞。《冷記憶》時間跨度長達四分之一世紀(1980-2004),既為我們展示了這位「法國后現代哲學領軍人物」的思想發展軌跡,也成為對西方社會現實的絕佳注解。

https://www.amazon.com/Cool-Memories-1995-2000-Jean-Baudrillard/dp/1859844626
Baudrillard’s work of the last two decades has downplayed the position of the critical subject and gone over to the standpoint of the object. Nowhere is this objective (non-)critique which results so clearly played out as in the Cool Memories series.
Here again, in this fourth collection of fragments and sketches, Baudrillard’s stance is less that of the interventionist intellectual analysing the world as critical subject than of the barely participant observer, an object among objects, an ‘internal exile’, watching the world ‘world itself’ with such fierce insistence, yet registering with acuity our general deficit of reality and meaning.


Excerpt
真理源自幻想破滅。
真實源自想像缺乏。
思想的想像要比思想本身更為珍貴。

如果說世界本身在最初就像電影那樣是無聲的,就像照片那樣是不動的,後來卻升始說話,接著變成立體的,後來變成三維的,最終成為虛擬的,就像有著相同名稱的現實一樣——數碼的和數字的,也就是說進入第四維度。那裡的一切不再是無聲的,而是失語的,不再是失音的,而是立體聲的,是分形的,卻無立體感無深度,是視覺的,卻役有圖像?實際上世界可能有著和電影相同的命運,而電影可能是世界的縮影和快動作,就像一個生命在昏厥時那樣,電影是這整個一生的縮影和快動作。

太多的信息扼殺了信息,太多的意義扼殺意義,依此類推。但是太多的錯誤似乎並不扼殺錯誤,錯誤可能是唯一一個能躲避物理法則的指數現象——與永恆運動現象相等的一個奇蹟。

必須作出選擇:真實或是幻覺。沒有折衷的解決辦法,要麼都是真實,要麼都是幻覺”(蕭沆﹝Cioran)。換句話說:每樣東西都是它原來的樣子,就這樣,或者:從來役有什麼東西是它原來的樣子,也從來沒有這它原來的樣子,一切從開始時就變異了。
在這樣的交替法中,擬像不再存在。擬像在幻覺和現實中做著遊戲——如果必須在這兩者之間作出選擇,擬像的概念就會消失。它的消失如同靈魂及其概念的消失一樣,這似乎就是解決人類和上帝之間關係的想像的解決方法。
實際上,蕭沆的兩難命題是站不住腳的。幻覺和現實之間的選擇是不可能的。恰恰是擬像的遊戲讓我們可以不選擇。因此這不是一個想像的解決辦法,擬像的統治是普遍性的。

在靠近智慧的地方,愚蠢會變得更加愚蠢。在愚蠢的邊境,智慧變得更加巧妙。它們越接近對方,各自就變得更為激烈 (通常是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它們最終會疲憊地融合在一起,陶醉於它們的反面。愚蠢在智慧面前的陶醉。智慧在愚蠢面前的陶醉。

不存在貧窮和富有。只有富有的貧困定義——就經濟和計算而言。不幸的是,全世界的窮人都追隨著這個定義,這就使得他們成了第二層次上的窮人。

活著,是保留著死的可能性。如果反過來說就無法成立了。因此,還是活著比死了更好。

三四十年後,再次看到我出生的城市。對地點、名稱、境況的記憶是那種幻覺般地精確。是那種細枝末節的再現。一切都是不朽的,一切都被記載在腦回 (circonvolutions cérébrales) 中。而同時,這又是任何真實情感的不在場。人們在自己童年生活的地方默哀,與在自己的墳墓前默哀一樣神情漠然。

不是我們衰老,而是時間在衰老。時間甚至比我們衰老得更快。它知道這一點嗎
但是它似乎急著要結束。無論怎樣,我們將會無限年輕地死去。

思想不是一個時間的事務,也不是一個積累的事務。把水溫提高到 80 度,並且數小時地持續這個溫度,這不頂什麼用。水不會進入沸騰狀態,而只會是蒸發。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68137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