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艾倫‧萊特曼的《無所事事的美好時光》
2022/04/25 05:14:47瀏覽317|回應0|推薦5
Excerpt:艾倫萊特曼的《無所事事的美好時光》

現在讓我來告訴你,無所事事才是這個世界上最難的事,最難也是最富有智性的事。
(Let me say to you now that to do nothing at all is the most difficult thing in the world, the most difficult and the most intellectual.)

——王爾德 (Oscar Wilde),〈作為藝術家的批評家〉(The Critic as Artist)

之前分享過艾倫萊特曼的《愛因斯坦的夢》以及《在緬因州的小島上追逐繁星》,現在才又後知後覺發現 TED Books系列也有他的作品。

艾倫萊特曼在這本《無所事事的美好時光》所提到的「網格 (grid),正是自己身處的現實環境,而在臉書貼文分享的此刻又何嘗不是成癮的症狀之一?

「心靈停機時間 (mental downtime)」是一帖良藥,然而何時服用?端賴我們自己的智慧和覺醒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4743
無所事事的美好時光TED Books系列)
In Praise of Wasting Time
Ted Books
作者:艾倫萊特曼
原文作者:Alan Lightman
譯者:朱靜女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9/10/02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同時身為物理學家、小說家、散文家的作者艾倫.萊特曼(Alan Lightman),從旅行、冥想、文學、心理學與大腦科學等兼備感性與理性多重角度,探究由時間所驅動的生活習慣在科技和文化上的起源。

作者簡介
艾倫.萊特曼(Alan Lightman)是一位物理學家、小說家,也是一位散文家。
萊特曼的小說創作《愛因斯坦的夢》(Einstein’s Dreams)是全球暢銷書,被翻譯成三十種語言。此外,他共寫了五部小說、幾本散文集、一首篇幅橫跨整本書的敘事詩、一本回憶錄,和幾本關於科學的著作。
他當選過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的院士,包括五個榮譽博士學位,同時也是哈布斯威爾基金會(Harpswell Foundation)的創始人,該基金會致力於推動東南亞新一代女性領導人的發展。
其它相關作品散見於《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格蘭塔》(Granta)、《哈潑雜誌》(Harpers)、《紐約客》(The New Yorker)、《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和《沙龍雜誌》(Salon)等刊物。

Excerpt
第一章 柬埔寨村落

當代人類這種由時間所驅動的連線式存在方式,有著許多不同的面向,但是這些面向都是環環相扣的。所有這些統統都可以追溯到新進的科技提升,以及經濟繁榮所交織而成的因果複雜的網絡。縱觀歷史,人類生活的節奏一直受到傳播速度所推動,也因此,傳播速度一直是科技提升的核心,而這些科技進步促成了網際網路、社交媒體,以及讓人耗費精神的龐大網絡,我稱之為「網格 (grid)」。而同樣的科技也提高了工作場域的生產力,而成為總體經濟成長的一部分。如果再結合「時間等於金錢」這條方程式,就會讓人們更認為利用時間必須具有商業和目標導向,其代價就是取代更具反思性、隨意流瀉、非目標導向的時間運用。
然而,科技就只是工具而已,是人類的雙手在操作這樣的工具。在科技背後,我相信我們的思維方式已經改變,我們在世界上存在的方式,還有我們的社會和心理思潮都已經發生變化。很多人不能忍受一個小時的停機時間,沒有辦法獨自在房間裡坐上十分鐘而不接受任何外界的刺激,不能在不帶著智慧型手機的情况下在樹林锂散步。這些行為症候群屬於嘈雜的、超連結的、分裂的和高速矩陣速線世界的一部分。

……
我們究竟失去了什麼?如果我們被時程安排、待辦事項清單和超連結媒體所壓垮,而不再有時間去思考和反芻自己和世界;我們失去了什麼?如果我們不能獨自坐在一個安靜的房間十分鐘,只與我們自己的想法同在;我們失去了什麼?如果不再有時間讓思緒在沒有特定目的情況下漫步與遨遊。
我們失去了什麼?
如果我們自己,還有我們的孩子沒有時間玩耍,我們失去了什麼?如果我們不再能體驗緩慢 (slowness) 的質感,或是擁有可以消化得了的訊息傳輸率、寂靜或隱私,我們又失去什麼?更狹隘地說,當我必須在一天中的每個小時,都參與一項計劃;當我很少讓自己的思緒在沒有阻力或最後期限的壓力下自由轉動;當我極少切斷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匆忙與更迭之間的連結……凡此種種,我失去了什麼。


第二章 網格

……
幾年前,我和當時二十五歲的女兒還有她的朋友一起出去吃晚餐。這些年輕女孩一坐下,就把智慧型手機放在桌子上,像肺氣腫患者隨身攜帶著微型氧氣筒一樣。每隔一、兩分鐘,她們當中的一個,或另外一個,就會低頭看一下她的設備,看看有什麼新消息,並且發送其他消息。偶爾,她們談話時會出現一個跟事實有關的問題。這時談話就會中斷,因為有人潛入網路世界去尋找答案了。她們的時間感為何?世界對於她們來說,被切割成在網際網路上的每次點擊之間的兩分鐘片段。這種無實體和連線式的存在,再令人熟悉不過。這是一種新的現實,對於年輕一代以及部分老一輩的人來說,這種和世界產生關連的方式,只不過是一種順應自然的安排而已。然而,我並不覺得我和我的女兒還有她朋友坐在同一張桌子的感覺,和二十年前我做這樣的事的感覺會一樣。相反地,我覺得自己被數位化了。我們都是透過網際網路在傳輸流通的百萬位元,口語和臉部表情只是眾多溝通管道中的其中兩種。就算我的女兒和她的朋友們一起坐在桌邊,她們也沒有彼此同在,她們並不是真的存在那裡。


第六章 休養生息

所謂「心靈停機時間 (mental downtime)」,意味著有空間與自由,讓我們得以在巨大的記憶長廊上徘徊,思考我們是誰。停機時間是我們能思考過去、想像未來的時候,是我們可以自我修復的時候。這種更新活動在某些方面,不同於最後一章中討論的創造性活動,但是兩者都需要拔掉插頭,離開網格世界。你不需要跑到威斯康辛州鄉下的禪修中心,就可以拔掉插頭,你所需要的,只是遠離世界的匆忙與更迭。你需要安靜的時刻,你需要獨處的時刻。而且,你需要一種特定的心智智性,為了思考與接近生命,你需要有規律的模式。是一種根深蒂固,能恆常尊重你內在自我,肯定你的價值觀,而且能夠安排你的生活,讓你可以按照這些價值觀來過日子的方式。
在商業世界、科技世界以及電腦世界裡,「停機時間」是一個不討喜的名詞。因為這意味著在這段時間裡,系統不會運轉,電腦不會運作,而機器暫時停擺。在這些情况下,停機時間被認為是無用的時間、放空的時間。但是對於我們心靈所蘊含的那些鬱鬱蒽蔥的神秘地形,停機時刻正是我們進行探索的契機。這是一個更新的時機,也是我們恢復和維持平衡的機會。

停機時間不僅能啟動我們的創造力,還能滿足我們的休息需求,它同時還能幫助我們形成和維特深刻的存在感和認同感。偉大的瑞士精神病學家卡爾榮格 (Carl Jung) 從「自我 (Self)」的角度來討論認同,並且把自我描繪成一個圓圈。對於榮格來說,所謂的「自我」是將一個人的生活經歷,整合成一個整體的結果。這個整體有别於周圍環境,就像我們所理解的生物學體内恆定。
滋養自我的需求,以及在自我内部和我們直接接觸的環境之間,保持某種平衡與恆定的需求,都必須埋在心靈深處,回到最原始的起源。然而,在當今超連結、過度刺激以及由時間所驅動的世界中,我們往往離平衡太遠。我們經常缺乏個人反思的時間和空間,缺乏創造必要的內在穩定所需的精神寧静與隱私。
……

如果沒有停機時間,我們的肉體可能不會死亡,但是我們會在心理、情感以及精神層面上死去。在停機期間,我們不僅可以理解當天發生的事,也能理解自己的生活。我們正在爬梳生命中成千上萬個小時,和無數的日子,尋找那些對我們來說有個人意義的經歷和想法,以及那些有時候會用一種悄悄的、軟語呢喃的聲音跟我們說話的經歷和想法。


第八章  心智習性

……
經由連線世界破壞内在自我,是一種更晚近才出現的現象,這是一種比自然世界的破壞還要微妙的現象。我們失去體會緩慢的機會,失去反思和沉思的時間,失去隱私和孤獨,失去靜謐的時刻,失去在沒有外部刺激下安靜地坐在椅子上十五分鐘的能力。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得很快,而且幾乎無從察覺。一百五十年前,電話並不存在。五十年前,網際網路並不存在。二十五年前,Google並不存在。正如我在前面所提到的那樣,從1985年開始,資訊傳輸的速度從每秒大約一千個位元,增加到今天每秒大約十億個位元。新加坡行人的步行速度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飆升了30%
……

情況很糟糕,就像全球暖化一樣,我們可能快要踏上不歸路。我們在既看不見,也幾乎沒有收到預告的情况下,逐渐失去自我。我們失去了了解我們是誰,以及什麼東西對我們才是真正重要的能力。我們正在打造一部全球性的機器,每個人都是機器上的一個盲目的、靠反射運轉的齒輪,由連線世界的速度、噪音和虚凝的聚迫性無情地驅動著。
我們能做什麼呢?在某種程度上,無論是就個人層面或是社會層面,我們需要創造一種新的「心智習性」。我們需要一種重視和保護寧靜、隱私、孤獨緩慢,以及個人反思的心態,一種尊重内在自我的心態,一種讓我們每個人都不需經過事先規劃,就可以在腦海中倘徉的心態。
……

雖然改變心智習性很困難,但卻是可以辦得到的事。無論是就個人、家庭或是勞工的角度,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去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以恢復内心生活。我們所需要的,只是對問題的認識和個人的承諾。只要下一點決心,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可以找到半小時時間來「浪費一下」。
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其實是給自己一份禮物,一份送給我們的靈魂的禮物,是對於在我們内心輕聲呢喃聲音的推崇。這是我們從連線世界的牢籠中解放出來的方法,就是自由。
幾十年前,當時我是一個從學校走路回家的小男孩,一路上穿過樹林,跟著烏龜慢慢地沿著泥濘的小路走下去,我浪費著時間,而就在我看著淺灘裡的蝌蚪或是在風中搖擺的水草時,我獲得了自由。我們不能回到那個世界,而且我們也不見得想要,但是我們可以在今日的世界中,創造出一些空間,我們可以在腦海中創造出一個保護區。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7346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