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桐城派
2008/10/17 11:29:06瀏覽2890|回應2|推薦26

何謂桐城派?桐城派是一個清朝散文流派。創始人方苞,繼承者眾,流傳甚廣,劉大櫆和姚鼐為集大成者,三人有「桐城三祖」之稱。桐城派的基本理是從方苞開始建立的。他繼承歸有光的「唐宋派」古文傳統,提出「義法」主張:「義」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言有物,說文章要有內容;言有序,說文章要有條理跟形式技巧。他對於文章,要求的是「雅潔」。

劉大櫆雖無重要的建樹,但他是姚鼐的老師,所以在桐城派上,是承先啟後者。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古文主張,在提倡「義理(內容合理)、考據(材料確切) 、詞章(文詞精美),三者不可偏廢。」又在學習方法上,提出古文八要:「所以為文者八,曰: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 、色者,文之粗也。然茍舍其粗,則精者亦胡以寓焉?」(《古文辭類纂序》)

因方、劉、姚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程晉芳、周永年便戲謂姚鼐說:「昔有方侍郎,今有先生,天下文章,其出於桐城乎?」(姚鼐《劉海峰先生八十壽序》)從此學者輾轉傳述,號曰「桐城派」。

桐城派散文已先秦兩漢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為楷模,要求筆法清朗、作品典雅,於清朝中期,桐城派風行國內,至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之譽,對清代的文壇影響巨大。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andscapeecology&aid=2298629

 回應文章

鹰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方苞與戴名世
2008/10/17 11:50

方苞,字鳳九,一字靈皋,號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文學家,首創文學流派桐城派。生於清聖祖康熙七年,卒於清高宗乾隆十四年(1668年—1749年),年八十二。

方苞,康熙朝進士,因戴名世《南山集》案牽連入獄,經李光地營救,才免於難。康熙五十二年,清聖祖以「方苞學問,天下莫不聞」,命方苞以白衣平民身分入值南書房,成為清聖祖、清世宗、清高宗三朝皇帝的智囊,後官至禮部侍郎。論文提倡「義法」,作品有《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等。

方苞是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創始人,尊奉程朱理學和唐宋散文,姚鼐推崇方苞:「望溪先生之古文,為我朝文章之冠」。方苞繼承歸有光的「唐宋派」古文傳統,提出「義法」主張:「義即《易 》之所謂『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謂『言有序』也,義以為經 ,而法緯之,然後為成體之文。」(《又書貨殖傳後》)他對於文章要求的是「雅潔」。

方苞一生著作等身,有《周官集注》13卷、《周官析疑》36卷、《集外文》10卷、《補遺》14卷等,另刪訂《通志堂宋元經解》等,並擅長撰寫散文,有近六百篇傳世,收於《望溪先生集》中。方苞為文,多明經崇道之作,且重道學。其散文獨樹一幟,自成風格。


-------------------------------------------------

戴名世(1653年-1713年),字田有,一字褐夫,號藥身,又號懮庵。安徽桐城人,人稱為南山先生,也稱為「潛虛先生」。為「桐城派」的奠基人、文學家。

20歲授街養親,27歲所作時文為天下傳育,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應級試,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由貢生入京師國子監,「諸公貴人畏其口,尤忌嫉之」[1]。

太學諸生皆稱為「狂士」[2],桐城派文學家之一,著有《南山集》,因書中據桐城方孝標所撰《滇黔紀聞》一書對南明諸王寄以同情,並書南明永曆帝之年號,故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被左都御史趙申喬參奏戴名世「為書狂悖」,戴名世因此文字獄而被斬首,史稱「南山案」。戴名世南山案是康熙朝在莊廷鑨明史案之外較重大的文字獄。


鹰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姚鼐與劉大魁
2008/10/17 11:46

  姚鼐(1731年-1815年),清代文學家,字姬傳,一字夢穀,室號惜抱軒,世稱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

  乾隆二十八年姚鼐考上進士,選庶吉士,曾任禮部主事、鄉試考官、會試同考官、刑部郎中等職位。嘉慶十五年重宴鹿鳴,加四品銜。姚鼐善於古文。晚年曾先後主講江南、紫陽、鐘山等書院。

  有人認為姚鼐為桐城派古文的重要作家,在其中的地位最高。他繼承了同鄉方苞、劉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學,成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對桐城派的文學理論也有所補充發展。他既擴大了方苞的「義法」說,主張「義理、考據、辭章」三者的統一,又繼承發揚了劉大櫆的「神氣」說,提出了「神、理、氣、味」與「格、律、聲、色」相統一的理論;同時,還總結概括歷代文章的風格論,發展了「陽剛陰柔」相反相成的美學觀。著有《惜抱軒全集》等,所編《今體詩鈔》、《古文辭類纂》,皆流傳極廣。其散文簡潔嚴整,紆徐明潤,代表作有《登泰山記》、《袁隨園君墓誌銘》、《游媚筆泉記》等。

  姚鼐其文,從方苞、劉大櫆、歸有光上溯于唐宋八大家,而與歐陽修、曾鞏之文相近,簡潔清淡,紆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諸家中,最富情韻,偏於「陰柔」之美。議論文如《伍子胥論》、《李斯論》、《賈生明申商論》,序跋如《老子章義序》、《海愚詩鈔序》、《荷塘詩集序》、《劉峰先生八十壽序》,書信如《答翁學士書》、《復汪進士輝祖書》、《復魯□非書》,記傳如《登泰山記》、《朱竹君先生傳》、《袁隨園君墓誌銘》,皆可反映其文風格。但其文氣力不能健舉,規模不能闊大,缺少反映社會現實的內容。

  姚鼐的詩,有清拔淡遠之致,尤工近體,但為文名所掩。《歲除日與子潁登日觀觀日出作歌》、《河上雜詩》、《金陵曉發》、《岳州城上》、《山行》、《南昌竹枝辭》、《出池州》等,皆富有韻味。

-----------------------------------------------------------------------------------------------------------

  劉大魁(1698年—1779年),清代桐城(安徽省桐城縣)人,字才甫,號海峰,為「桐城派」代表。應鄉試,兩中副榜,未中舉人。後應博學宏詞試,為張廷玉所黜,以教書為業,直到老年,默抑以終。劉大魁是桐城文派「三祖」之一,是方苞的得意門生,也是姚鼐的老師。劉大魁補充方苞理論,認為「義理、書卷、經濟」是文章的材料和內容,而「神、氣、音節」是作家之「能事」。方東樹曾說:「學博(劉大櫆)論文主品藻,侍郎(方苞)論文主義法。」著有《海峰詩文集》、《論文偶記》、《評選唐宋八家文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