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十字軍:奉教會旨意,以基督之名從事聖戰的活動
2012/10/02 10:37:00瀏覽1884|回應2|推薦4

十字軍:奉教會旨意,以基督之名從事聖戰的活動
十字軍東征(拉丁文:Cruciata),伊斯蘭世界稱為法蘭克人入侵,是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宗的准許下,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對他們認為是異教徒的國家(地中海東岸)發動了持續近200年(1096年-1291年)的宗教戰爭,參加這場戰爭的士兵佩有十字標誌,因此稱為十字軍。
十字軍雖然以捍衛宗教、解放聖地為口號,但實際上是以政治、社會與經濟等目的為主,伴隨著一定程度上的劫掠,參加東征的各個集團都有自己的目的,甚至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劫掠了天主教兄弟東正教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所以,美國學者朱迪斯•M•本內特在他的著作《歐洲中世紀史》裡寫道,「十字軍遠征聚合了當時的三大時代熱潮:宗教、戰爭和貪慾」。十字軍東征對西方基督教世界造成了深遠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影響,其中有些痕迹至今尚存。
西元7世紀,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興起,並迅速向阿拉伯半島以外的地區擴張,中東的歷史格局從此發生巨變。穆斯林在636年的約旦擊敗拜占廷軍隊,並於638年佔領了聖地耶路撒冷穆斯林稱為古都斯。阿拉伯軍隊於711年渡過直布羅陀海峽,並擊敗了西哥德人;次年擴張至伊比利亞半島中部(今西班牙);到8世紀30年代,在歐洲西面,以北非柏柏爾人為主的穆斯林征服者挺進到法蘭克王國的心臟地帶,卻在732年的圖爾戰役中被查理•馬特挫敗,其在西歐的擴張步伐遂被遏止。而在東面,717年—718年君士坦丁堡抵擋住了烏邁耶王朝阿拉伯人的圍攻,到9世紀時西西里島和許多其他地中海島嶼已被阿拉伯人奪取。
在這場征服風暴過去後的時期,尤其是在阿拔斯王朝時代,在官方奉行伊斯蘭教原則下,巴勒斯坦地區的基督徒總體是安定的。的確,教會和大地主喪失了他們的土地,而這些土地被收歸於伊斯蘭國家國庫、寺院以及他們的高層官員所有;但是,當地民眾很少遭受騷擾,阿拉伯人的政府所課的土地稅和人頭稅,比過去拜占庭帝國所征的相對較少。在耶路撒冷有奧米耶朝所建立的年集市,吸引了大批西歐商人和朝聖者。在《聖阿丹南傳》里,對下列情況表示驚訝:「來自各國的無數商人群眾,常聚集於耶路撒冷來互相進行買賣。」在869年耶路撒冷主教狄奧多西寫給君士坦丁堡的同僚的信裡,讚揚了薩拉森人的寬大政策,因為基督徒可以建造教堂並依照他們自己的法律過活。
10世紀,拜占庭收復了周邊一些失地,但未佔領耶路撒冷。909年,伊斯蘭教什葉派首領在突尼斯以法蒂瑪和阿里的後裔自居,自稱哈里發,是為法蒂瑪王朝(中國史書稱「綠衣大食」),建都馬赫迪亞(969年遷至開羅)。
1009年,西方對穆斯林態度發生了巨變,這一年,第六任埃及法蒂瑪王朝哈里發暴君哈基姆(Al-Hakim bi-Amr Allah)下令摧毀包括聖墓教堂在內的所有耶路撒冷基督教堂和猶太會堂,基督教徒到耶路撒冷朝聖的路被封,在近東,朝聖者受新入主西亞的突厥奴隸軍人穆斯林侮辱的消息傳至西歐,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互相對立氣氛嚴重。
1039年,在埃及,哈基姆的繼任者收受了一定的財物後允許拜占庭重建聖墓教堂,雙方關係再次和平。隨後,朝聖者被允許往來於聖地,同時突厥穆斯林統治者們也認識到朝聖者之於增加財源的重要性。因此,對異教的迫害中止。然而,破壞畢竟已經造成,而後來的塞爾柱人(另一支入主西亞的突厥人)加劇了基督教世界的憂愁。
塞爾柱人原是突厥烏古斯部落聯盟的一支,居於中亞吉爾吉斯草原,以其酋長塞爾柱(Seljuq)命名。1037年,日益強盛的塞爾柱人建立王朝。1055年,塞爾柱王朝推翻白益王朝,控制了巴格達的哈里發政權。塞爾柱帝國的擴張引發了與拜占庭帝國和法蒂瑪王朝在中東地區的利益衝突,其中1071年在曼齊刻爾特一役中拜占庭的慘敗,以及1073年(一說1076年)耶路撒冷為塞爾柱人所佔領,在塞爾柱突厥人的統治之下,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人民及基督徒的地位,史學界尚存爭議。從摩西•吉爾的著作和現存的古手稿殘片來看,「塞爾柱的佔領巴勒斯坦時期(1073年—1098年),屠戮多,人口減少,文物遭肆意破壞…」。
但是,美國史學家詹姆斯•W•湯普遜援引拉姆塞的話說,「塞爾柱蘇丹以極其寬大和容忍的態度,來統治他們的基督教臣民,甚至有偏見的拜占庭歷史學家,也隱約談到:基督徒在很多情況下寧願受蘇丹的統治而不願受此前的皇帝的統治……至於宗教迫害,在塞爾柱時代,沒有一點痕迹。」。既然11世紀以前穆斯林的統治和11世紀土耳其人的統治並沒有那麼大的反差,而西歐的反應卻反差強烈,甚至會大量流傳關於土耳其人虐待的虛妄傳說,那只能說明同過去相比西歐這一方發生了變化。
1071年,塞爾柱帝國在曼齊刻爾特戰役中大敗拜占庭帝國軍隊,結果使拜占庭喪失了大半的國土,其版圖只限於巴爾幹半島一隅和安納托利亞西北角。君士坦丁堡方面面臨重重威脅,不得不尋求西方的軍事援助。作為對曼齊刻爾特局勢的回應,1074年教宗格里高利七世發出名為「上帝的士兵」(milites Christi)呼籲,而這常常為當時的西歐所忽視。
11世紀前,歐洲人口並不多,許多人受著貧困的侵襲;木質城堡局限了人們的視野;貨幣不流通,文化只見於王宮和修道院。權力分散和野蠻粗暴是這個時代的特徵。1000年左右開始,大規模的人口遷移趨停,人口逐漸增加。農民們有了較好的工具,他們開墾荒地和森林以擴大耕地,富餘糧食也越來越多。城市居民增加,開始有別於鄉村,不過這些城市規模遠小於東方。在東方許多港口,西歐人的身影較頻繁出現了。隨著基督教在維京人、馬扎兒人和斯拉夫人中的傳播和加洛林王朝的崩潰,西歐國家的疆域逐漸趨穩;另外,采邑制更加普及,封建領主遍布,他們買得起包括戰馬在內的作戰裝備,這些領主以及隨從們被稱為「騎士」,成為貴族階層的一個象徵,建立在日耳曼崇尚勇武、榮譽和忠誠傳統上的騎士制度逐漸成形。許多國家內戰、民族迫害和領主間的私戰等暴力事件不斷發生,像公國、伯國這樣的封建領地實力相對均衡。貴族階層的作戰和冒險慾望強烈,這與當時天主教廷發布旨在使人們剋制暴力的「上帝和平、上帝休戰」運動(Peace and Truce of God)相矛盾。
11世紀的歐洲正處於克呂尼運動的高峰期,宗教的思想觀念與感情已深入到人們的骨髓,人們的時空觀、財富觀、勞動觀以及其他一切行為,無不受到基督教的深刻而持久的作用,在幾乎任何一個教堂或小村莊都會聽到人們發自內心的對天國的追求和對地獄的恐懼。
十字軍東征發生前的10—11世紀之交,正值基督教史上的所謂「世界末日」,而這時的西歐也正處於長期的荒年。人們瘋狂地相信《啟示錄》中提到的基督在十字架上被釘死以來的千年末日已經來臨,類似「世界末日之時,西方皇帝會在耶路撒冷加冕,並與反基督的異教徒在那裡戰鬥」的傳言在歐洲各地到處散播。在這種壓力下,一種強烈的「贖罪」與「修來世」的意識成為當時的社會時尚,人們把現實苦難看作是上帝對其的懲罰,積極提倡苦修、禁慾、補贖,並由此引發出狂熱的對物崇拜和聖地朝聖。
在歐洲聖地朝聖早已有之,但此刻的朝聖被教會賦予了新的含義,即朝聖本身也是一種補贖,朝聖者啟程之始要象教士一樣立誓信教,朝聖期間要過獨身生活,並要朝聖者到達聖地進行祈禱時,「他本身已具有了一種權力,可殺一個邪惡的人或治癒一個病人」。到11世紀時,歐洲朝聖者的人數空前增長。原先小規模的朝聖被大規模的懺悔朝聖所代替。1054年康布雷主教率領3000名朝聖者前往耶路撒冷;1064年—1065年德國科隆、美因茲等地的主教率領上萬名基督徒和一支擁有相當人數軍隊組成的朝聖大軍前往耶路撒冷,結果約有3000人在途中倒斃。在當時宗教文化濃厚的時代氛圍中,去往聖地進行「聖戰」成為一條便捷的贖罪途徑,對於窮苦又無援的民眾來說,朝聖或到東方去「聖戰」也是他們改善命運的出路。
東歐的拜占庭帝國長期奉行的東正教派,並與羅馬的天主派在神學、教會組織等各方面的分歧不斷擴大。1053年,拜占庭帝國基督教會君士坦丁堡牧首彌格耳 (Michael Cerularius),因君士坦丁堡的拉丁禮教堂拒絕使用希臘禮拜儀式,遂將其全數關閉。羅馬教廷提出抗議。彌格耳反而質問西方教會彌撒用無酵餅源自猶太人實為異端。羅馬教宗良九世派了樞機主教亨拜(Humbert)至君士坦丁堡,與彌格耳談判,但是雙方各不相讓,談判破裂。
1054年7月14日亨拜進入聖索非亞大教堂,將開除彌格耳教籍的判書放到祭台上,出了教堂。而彌格耳不肯屈服,當眾把羅馬教宗送來的詔書燒毀。之後羅馬教宗和君士坦丁堡牧首相互逞罰,基督宗教正式分裂為西方天主教(拉丁教會)和東方東正教(希臘教會)。
有歷史學家認為,雖然發起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教宗烏爾班二世沒有提及羅馬教廷謀求在東方的影響力,但不失為號召十字軍的目的之一。從羅馬帝國晚期到11世紀,教會官員的任命儘管理論上是羅馬天主教會的任務,但實際上由世俗權威履行。主教和修道院長們接受世俗權利,買賣聖職活動泛濫,甚至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對羅馬教廷施加影響。教宗格里高利(1073年—1085年在位)因應當時的宗教改革呼聲,提出的教會的權柄高於政治的權柄,並下令禁止貴族私自封立主教及指派教會職位,要求聖品人員嚴守獨身的誓言。然而,這對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封建統治者們,尤其是靠日耳曼主教和倫巴底主教支持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構成威脅,因此發生了敘任權鬥爭。教宗和皇帝雙方勢力都需要引導輿論獲取民眾支持,而號召人們對聖地的宗教熱情對確立教宗的「普世權威」是有利的。
實際上,來往朝聖的人們中有不少帶著朝聖者和商人的雙重角色。如10世紀末期,一些義大利商人利用拜占庭給他們的保護建立了同埃及與敘利亞的商業關係。他們對聖地表現出熱忱,在安提阿和耶路撒冷為朝聖者建造旅舍。後來,穆斯林與熱那亞和比薩艦隊作戰失利,加之諾曼人征服西西里(1090年),伊斯蘭勢力逐漸喪失了在地中海的優勢地位,義大利沿岸各共和國的商業野心受到了有力的刺激。
實際上基督徒對異教徒的「聖戰」的序幕在東征之前就已拉開,如1090年義大利南部皈依基督教的諾曼人從穆斯林手中奪回了西西里島。而最早的十字軍運動發生在西歐的邊緣——伊比利亞半島,西歐的基督徒與穆斯林的矛盾在此表現最為劇烈。早年阿拉伯人入侵併滅亡西哥德王國時,半島上就開始了收復失地運動。11世紀,支援伊比利亞人對異教徒的戰鬥的外國騎士(主要來自法國)增多,同時半島北方基督教的卡斯蒂利亞王國與萊昂王國實現了聯合。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前夕,作為與東征部隊的呼應,教宗烏爾班二世便鼓勵這裡的基督徒們收復塔拉戈納。
教宗烏爾巴諾二世在1095年11月在義大利帕辰察召開宗教會議,正好東正教的拜占庭皇帝派來特使在會議上痛陳突厥人西侵的壓迫,於是教宗在會議上疾呼西歐應收復聖地並解救同為基督教兄弟的危難,但對抗強大的穆斯林勢力必須有更多的團結勢力,於是教宗在同年11月冬天在法國克列芒召開更大的基督教會議發表演說以號召更多響應者,此次參與會議多達數萬人並且包含了各地大主教與封建貴族騎士與平民,造成貴族與平民間熱烈響應,並且確立以十字記號為軍隊徽幟,製訂大量徽章大量發放,十字軍的名稱由此而來。
克萊蒙特會議後,在教宗烏爾巴諾二世的指導下,加之對經濟和精神特權的憧憬,西歐許多社會階層都躍躍欲試,指望在十字軍東征中能夠碰到好運氣,改變自己的處境。第一次十字軍空前需要現款,這導致了經濟社會一度混亂。許多主教、貴族,甚至農民拿出了窖藏多年甚至百年的貨幣,法蘭克帝國瓦解和早期封建割據的局面可見一斑。不少貴族、自由人為踏上征途而千方百計獲取裝備、物資和現款,包括出售不動產、掠奪猶太人等等。
教宗委派一批正式傳教士到歐洲各地向騎士階層宣傳十字軍運動,預定於1096年8月由歐洲武裝騎士組成部隊出發。然而,有一些自告奮勇的狂熱宣傳分子同時鼓動了下層貧民。這些被鼓動的貧民或來自於領主的農民和僕役,或有城市流民、亡命之人等等,他們或許不知道十字軍的宣傳意義,但他們知道要擺脫目前的困頓和窘況。1096年3月,在「隱士」彼得和沃爾特•桑薩瓦爾的率領下,這些平民迫不及待地自行組織出發了,即平民十字軍。
這群「軍隊」似乎不是前去作戰,去同基督教的敵人搏鬥,而更像是舉家移民。「他們以牛羊當作馬用,沿途拖著雙輪小車,車上堆著破碎的行李和孩子們,每經過一個堡壘或城鎮,孩子們伸手問到,『這是耶路撒冷嗎?』。」這隻看似可憐的隊伍,卻漫無紀律,沿途殘忍地進行劫掠和屠戮,許多猶太人、匈牙利人等在他們眼中看起來像「異教徒」的人都慘死在他們手下,但他們本身損傷慘重,疾病、鬥毆和貧困讓這支隊伍漸趨萎靡。在死去過半人的情況下,平民十字軍到達君士坦丁堡,又被君士坦丁堡的皇帝打發到小亞細亞迎戰精銳的突厥人,幾乎全軍覆沒。
1096年秋天,由武裝貴族和騎士組成的正規十字軍開始出發。1099年,十字軍佔領埃及法蒂瑪王朝穆斯林控制下的耶路撒冷,並建立了十字軍國耶路撒冷王國和三個附屬小國:伊德薩伯國、的黎波里伯國、安條克公國,從聖經預言時間週期而言,1967年以色列復國後終於佔領耶路撒冷,1967-1099=868年=124個7年=62個7年的2倍數。這次戰事中十字軍屠殺了安提阿和耶路撒冷二城。屠城之舉影響深遠,令穆斯林日後對基督徒留下永不磨滅的傷痛。1967+7*8=2021年!?(中國而今有聖人,雖非豪傑也周成)

舊約聖經但以理書天使加百列解釋預言:
9:24 「為你本國之民和你聖城,已經定了七十個七。要止住罪過,除淨罪惡,贖盡罪孽,引進(或譯:彰顯)永義,封住異象和預言,並膏至聖者(者:或譯所)。
9:25 你當知道,當明白,從出令重新建造耶路撒冷,直到有受膏君的時候,必有七個七和六十二個七。正在艱難的時候,耶路撒冷城連街帶濠都必重新建造。
9:26 過了六十二個七,那(或譯:有)受膏者必被剪除,一無所有;必有一王的民來毀滅這城和聖所,至終必如洪水沖沒。必有爭戰,一直到底,荒涼的事已經定了。
9:27 一七之內,他必與許多人堅定盟約;一七之半,他必使祭祀與供獻止息。那行毀壞可憎的(或譯:使地荒涼的)如飛而來,並且有忿怒傾在那行毀壞的身上(或譯:傾在那荒涼之地),直到所定的結局。」

1144年,穆斯林開始反擊,塞爾柱人摩蘇爾總督贊吉(Zengi)攻打伊德薩伯國。耶路撒冷國王向法王路易七世和德國國王康拉德三世求援,開始了第二次十字軍東征(1147年 - 1149年),結果失敗,伊德薩伯國滅亡。期間因贊吉遇刺,便由其子努爾丁繼承其位,積極統合穆斯林世界的力量,為日後的薩拉丁反收復耶路撒冷作準備。
1187年,埃及此時已經更換為阿尤布王朝,並統一了伊斯蘭世界中前什葉派統治的法蒂瑪王朝和遜尼派巴格達兩者的力量,其蘇丹是連西方人都稱讚有騎士風度的薩拉丁,他以聖戰為號召,動員穆斯林軍隊反攻十字軍國家,最終成功攻克耶路撒冷,俘虜了耶路撒冷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紅鬍子)、英國獅心王理查一世和法王腓力二世發動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189年 - 1192年),腓特烈一世在途中墜水而死,其部隊退出戰爭。法王腓力二世與英王理查一世及後不和,腓力以國內發生糾紛為藉口,途中返回法國,最終只剩理查孤軍力戰薩拉丁。薩拉丁進行了頑強的抵抗,雙方互有勝負,最終達成停戰協議。
1202年,教宗英諾森三世發起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年 - 1204年)。最初的目標是埃及,後來改變了軍事計劃,攻佔了君士坦丁堡,掠奪並屠殺達一星期之久,拜占庭帝國的大部分土地也被攻克,並建立了拉丁帝國(1204年 - 1261年)。
1204年,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兼并了諾曼第公國的全部領土,法英交惡。 1215年,英國貴族強迫英國國王約翰簽訂《大憲章》,要求王室尊重司法過程,接受王權受法律的限制。約翰無意遵守,隨即爆發內戰。次年約翰病逝,內戰停火。
教宗英諾森三世曾經屢次想要同化基督教派阿爾比派,但最終還是失敗。1209年,英諾森三世發起了「阿爾比十字軍」(Albigensian Crusade),討伐整個法國南部的阿爾比派。此次暴力鎮壓經歷20年(1209-1229)。自此,阿爾比派全被異端裁判所除滅,至14世紀末期,該派逐漸消失。
教宗英諾森三世生前發起,1218年開始的第五次十字軍東征(1218年 - 1221年),以埃及阿尤布王朝為進攻目標。1219年攻佔埃及達米埃塔(Damietta),1221年由於尼羅河水泛濫被迫撤退。
幾乎於此同時,1219年至1221年,成吉思汗發動第一次蒙古西征,滅穆斯林花剌子模王朝,令伊斯蘭世界兩面受敵。遠東地區的元朝由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於1271年所建,國號大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市),1279年滅南宋統一中國,1279-1099=180年!(三元甲子)
第六次十字軍東征(1228年 - 1229年)仍然以埃及阿尤布王朝為進攻對象。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通過軍事壓力和談判,為耶路撒冷第二王國取得耶路撒冷、伯利恆和通往地中海的走廊。但是到1244年耶路撒冷再度被流亡的花剌子模穆斯林佔領。 1236年—1241年,拔都率領蒙古軍團向高加索、東歐、中歐進行第二次蒙古西征,建立金帳汗國。
法王路易九世發動第七次十字軍東征(1248年 - 1254年),進攻埃及阿尤布王朝,被埃及馬木留克奴隸兵團擊敗,路易九世被俘,1250年以大筆贖金贖回。阿尤布王朝也於1250年被馬木留克王朝取代。
1252年至1260年,旭烈兀率領10萬蒙軍進行第三次蒙古西征,滅巴格達末代阿拔斯王朝哈里發,大有把西亞穆斯林勢力連根拔起之勢,之後蒙古征服者建立了伊兒汗國,繼續準備西征,近東伊斯蘭世界的存亡岌岌可危。
1270年,此次東征由法王路易九世領導,進攻突尼斯穆斯林哈夫斯王朝。路上發生流行病,路易九世染病身亡,軍隊撤退。
第九次十字軍東征,有時也被合并成第八次東征的一部分。由英國的愛德華親王於1271及1272年發動。他獲知法王路易九世在西線失敗之後,率軍渡海在巴勒斯坦阿卡登陸,企圖從東線進攻,但是最終被埃及馬木留克兵團擊敗。
此後,十字軍在東方的領土逐漸落入穆斯林手中。1291年,最後一個據點阿卡(今以色列北部城市)被埃及馬木留克軍隊攻陷,耶路撒冷王國滅亡。
北方十字軍戰役是由丹麥和瑞典信奉天主教的國王,德意志的寶劍、條頓騎士團和他們的盟友針對北歐波羅的海東南部,信奉異教的立陶宛發起的十字軍戰役。瑞典和德意志為反對俄羅斯的東正教徒而發起的戰役,有時候也被認為是北方十字軍戰役的一部分。這些戰爭中的一部分在中世紀時就被稱為十字軍戰役,但是其他部分,包括大部分的瑞典的部分,到19世紀才第一次被浪漫民族主義歷史學者稱為十字軍戰役。波羅的海東部因為軍事征服而改變:首先是利沃尼亞人、拉特加利亞人和愛沙尼亞人,然後是瑟米利亞人、庫爾蘭人、普魯士人和芬蘭人,都被丹麥人、德意志人和瑞典人合夥擊敗、洗禮、佔領,甚至有時候滅絕。
1390年,奧斯曼土耳其軍隊進攻拜占庭帝國。拜占廷皇帝曼努埃爾二世向羅馬教宗發出呼籲,請求支援。受此請求,教宗博尼法斯九世呼籲,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吉斯蒙德和法國勃艮第公爵組織了最後一次十字軍遠征,由勃艮第公爵的兒子孔德•德•納弗爾斯(Comte de Nevers)統率。1396年9月28日,最後一支十字軍隊伍在尼科堡戰役(Battle of Nicopolis)中被土耳其軍隊打敗。
第一次十字軍由西歐封建貴族騎士們在西亞建立了短暫王國,耶路撒冷王國僅維持了88年,但是十字軍東征卻對地中海沿岸國家人民包括(猶太人、東方基督教徒和穆斯林)都帶來了深重災難,伊斯蘭世界無復阿拉伯帝國時期的強大直到奧斯曼土耳其人的掘起。之後十字軍還在威尼斯人幫助下侵入當時土耳其人無法攻破的君士坦丁堡,成為兩百年後奧斯曼土耳其大軍攻下此城的肇因。數次大規模軍事動員也使西歐各國人民損失慘重,幾十萬十字軍死亡,教廷和封建主卻取得了大量的財富。並使日後東方伊斯蘭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互相對立加劇,仇恨至今已千年仍無法化解(要等中國聖人化解?)。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不論是基督教、猶太教、回教,乃至於東正教,不是同樣的教義嗎? 
另一方面,歐洲原本因西羅馬帝國滅亡使歐洲進入黑暗時期,因為十字軍運動帶回大量東方進步文明,並導致大量農奴解除依附關係,成為自由民,加速了西歐手工業、商業的發展,亦是文藝復興與近世中產階級商業文明的一重要成由,塑造出近代強盛的歐洲。
十三世紀後,「十字軍」逐漸轉型,脫離「收復聖地,援助東方基督教徒」的單純目的。自從教宗英諾森三世(Pope Innocent III, 1161-1216)發動十字軍對抗阿爾比派(Albigensian Crusade, 1207-1208),「十字軍」的定義逐漸轉變為泛指「奉教會旨意,以基督之名從事聖戰的活動」。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urich&aid=6910241

 回應文章

現代孔明陶朱公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跟隨耶穌的基督徒與跟隨毛澤東的紅衛兵或是與追星族..本質上是相同的意識型態
2018/05/28 12:31
以我那個寶貝女兒為例
小學時候就迷戀劉德華
後來不迷戀德華了
我媽問我女兒為何移情別戀
寶貝女兒說...終於發現劉德華對一個國小還沒畢業的小女生來說...太老了
後來國中時代...因為我這個老爸很有錢..所以讓她讀新店崇光女中...一群小小女學生經常結伴而行...當追星族(當然都是公的星星)當得不亦樂乎
等到了崇光女中高中部時代..被同學拉去新店行道會(是一個基督教會)
從此以後就不靠爸也不靠嗎..靠了耶穌(三位一體聖靈)
實際上私立崇光女中每學期學費好幾萬...是所準貴族學校...價錢很貴的貴
崇光女中為了拉住國中部學生..特設了直升班...每學期成績80分以上..學校發給獎金2萬元
加上老爸給的零用錢也很豐厚...那時候的寶貝女兒成了小富婆...除了亂買衣服鞋子外...還捐了很多錢給教會..還幫教會做義工...去山地服務山地小朋友...當然也花了不少錢去追星買演唱會的門票一點都不手軟
到了考上政大教育系後...追星換成了五月天..還將五月天的怪獸大海報貼在閨房牆壁上
我實在看不下去就說怪獸是台大學生沒錯...但是功課很爛...是個延畢生
寶貝女兒為此與老爸爭辯...說老爸瞧不起怪獸..是不對的
最後找到一個也是基督徒的男朋友...準備要結婚了才向老爸報告..
準女婿想當牧師...親家母親口告訴我...她威脅兒子..如果要去當牧師..老媽立刻就去跳樓自殺....訂婚喜宴辦完後我偶而問女兒結婚後會不會想生一個兒子
寶貝女兒說她有禱告...聖靈有答應...會賜一個兒子
結果婚後懷了雙胞胎...我當了兩個外孫女的外公
我從此沒再問寶貝女兒..聖靈答應妳的..跳票了
天行健...淑女以自強不息...單單靠上帝等天上掉下來禮物...必會失望
這是我想教訓女兒的話..但是後來想想..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爺們我不管了..OK?
☆☆☆開張天岸馬 奇逸人中龍☆☆☆


烏拉瑰本尊在此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神袮在何方?
2012/10/06 16:24

神怎麼都不震怒呢?神那麼大的力量,人怎麼也不怕亂用神的名義殺人呢?

今天如果有肢體用你的名義做殺人放火的事,你會如何? 一則反應,處罰你的門徒,二則不反應,表示同意,確實是我神的意思,替神行道。 第三,該不會是假冒聖旨,行人之私? 那如果這樣,神也沒出聲啊?結論神袮在何方?

以上為喃喃自語。神的作為,那是我這智慧有限的人可以看透滴。

對啦, 美國一天吵脫胎合法化。教會的反對最大聲,死刑也是。打聖戰殺死那麼多人就可以。哦!原來是那個聖字的問題。 以上也是喃喃自語。


(udn)
現代孔明陶朱公(kurich) 於 2012-10-06 17:47 回覆:

只要有人信神

就會有人利用神的招牌

這就好像在台灣有人相信台獨

就有政客利用台獨這塊招牌

老子道德經: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就是在說上面這種人類社會的現象

現代孔明陶朱公(kurich) 於 2012-10-07 21:36 回覆:

更正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是莊子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