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論語隨喜/隨緣,歡喜
2011/07/11 08:32:05瀏覽417|回應0|推薦13

《論語》一開頭,就是「不亦悅乎」,全世界沒有哪個文明的根本典籍是這麼開篇的……

學院體系,係根據西方的知識架構而成。這體系,有其價值;但是,若談中國的生命學問,卻實不相宜。二十幾年前,我因中國文明之孺慕,進了台大歷史系。四年後,塞了滿腦袋的理論與名詞,卻仍一身狼籍;對真正的中國文化,也實在迷茫。前年去世的孟東籬,在五十幾年前,也懷著滿身困惑,來到台大哲學系。他上下求索,欲解大惑,但聽了課,讀了書,卻依然無解。憂鬱的他,只能在台大校園內,成日晃蕩徘徊。在精神上,他無家可歸。

學院裡,有多少精神的無家可歸者?

我和孟東籬,其實,都跑錯地方了。

學院著力於抽象思辨,講究客觀論述;但是,中國生命的學問,卻從來就緊扣著體會與實踐,務求當下之對應。在這個系統裡,做不到的,就別說;若說了一堆,卻與生命無涉,那叫戲論。孔子之所以不做系統論述,就是為了永絕戲論。《論語》之所以迷人,也正因那裡頭的生命對應,處處鮮活。

強調對應,就必須應緣,必須隨緣;否則,說得再有理,終是自說自話。若不應緣,再對,都會變成錯;再對,都會變成偏執,都會變成一樁樁的教條。於是,孔子不做系統論述,孔子因材施教,所以,孔氏一門的師生問答,最是千變萬化,丰姿紛呈。

強調生命對應,必然當下即是。因此,中國文化強調人間性;因此,中國對彼世之憧憬,天堂之嚮往,向來不太當真。既注重人間性,必伴隨著喜氣;若無喜氣,人間何歡?若無可歡,何須看重?於是,這個喜氣的民族,即使現實再苦,也惦記著那不苦之處,也想法子要苦中作樂。孔子周遊列國,外表歷盡滄桑,吃盡苦頭,但其實,他老人家心裡可樂著呢!《論語》一開頭,就是「不亦悅乎」,又是「不亦樂乎」,全世界沒有哪個文明的根本典籍是這麼開篇的!

這麼一個喜氣的民族,不習慣老苦著臉。因此,早先佛教傳入中國,佛菩薩的造像,多有嚴肅,頗為憂苦,迨數百年「中國化」之後,遂一尊尊變成了一臉寬厚,滿是笑意。

這就是中國文化。

佛教中國化之後,常說「隨喜」二字。「隨喜」者,隨緣歡喜也。中國人強調應緣,愛說隨緣;喜歡隨和,討厭偏執。中國人隨隨便便、馬馬虎虎,這看似的缺點,卻也可能是大氣;那往往是孔子說的,「無可無不可」。因為「無可無不可」,所以不易執著,無甚基本教義派;因為「無可無不可」,凡事看得開,所以一次次度災解厄;即使再大的劫難,也能「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眼下這個時代,病重疴沉;現代種種造作營為,其實已將這個世界,又推往一個空前之劫難。《論語隨喜》,談的是兩千五百年前的孔門話語;對應的,則是這個時代。《論語》是既往,更是當下。孔子當年,面對他的時代,如實對應,隨緣歡喜,而後,劫難終成過去,遂有堂堂的漢家歲月。那麼,我們呢?

(本文為爾雅出版社近日發行之《論語隨喜》自序)

【2011/07/11 聯合報】@ http://udn.com/

引用文章論語隨喜/隨緣,歡喜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uoying1206&aid=5413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