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唐獎漢學頒給誰?
2013/01/31 19:52:42瀏覽635|回應2|推薦96

引用文章詹惟鈞(2013年1月30日星期三)。唐獎照亮台灣缺憾!聯合報,民意論壇。

      近年來我有一種知識上的合理偏見,那就是讀中國書就要讀漢唐及更早的古書,我認為中國漢唐之前,乃是思想的萌芽時代,談問題都立場邏輯清楚,很少硬拗鬼扯的成分;而西方知識界則能與時俱進,思想價值每能創新,當然要讀新書。(南方朔:〈只有國民黨官,沒有國民黨!〉中華民國102年1月29日《中國時報‧A14版‧時論廣場》)

    尹衍樑捐贈30億台幣,創立唐獎,下設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法治四項,兩年頒一次,給予獎金四千萬元及一千萬元鼓勵學術研究,人稱「東方的諾貝爾獎」,得獎者除創新外,尚須對人類有實質的貢獻。唐獎委託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提名及審查,審查委員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及國際著名學者,得獎者不限國籍,向全球開放。

    五千萬元的獎金超過諾貝爾獎的獎金,對漢學來說,更是龐大的數目,以國科會計畫來說,文學類的計畫大約是30萬元,教育部國家講座300萬元,但常常從缺。中間沒有很多獎額適中的獎項,突然之間要頒五千萬元獎金給漢學研究者,讓人大開眼界。

    當今全球的漢學研究有大師嗎?第一屆得主會頒給華人學者嗎?有沒有可能頒給非華人的學者?漢學「對人類的實質貢獻」如何判定?會不會從缺?

    我希望第一屆唐獎漢學獎的得獎感言是用精煉有味的漢文書寫,他的得獎演說是用流利精彩的漢語演說。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ungliaolinyaolin&aid=7270639

 回應文章

貢寮煙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2/25 13:58
台灣 仍是國際漢學核心

法國國王曾模仿中國皇帝舉行親耕典禮,對臣民宣示重農立場;儒學和孔子在歐洲數百年來,因各家所需被解釋成不同面貌,地位也高低不定。中研院出版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展示漢學近十年全球發現,也凸顯台灣仍是國際漢學核心。

中研院一九八○年召開首次國際漢學會議,此後每十年舉辦一次,是全球漢學界盛事,前年召開第四屆。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指出,漢學會議前兩屆召開時,中國還未開放,尚未談漢學;如今中國崛起,也辦漢學會議,中研院漢學會議仍吸引全球七、八百位漢學家齊聚,並發表重要論文,穩坐全球漢學會議第一平台。

這套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精選二十個主題,共二十二冊,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李宗焜指出,論文內容大致可分三類,包括漢學與傳統中國學、漢學與國際互動、漢學與台灣文化。



全文網址: 台灣 仍是國際漢學核心 | 訊息藝開罐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508390.shtml#ixzz2uJK4NbaO
Power By udn.com
貢寮煙雨(kungliaolinyaolin) 於 2014-02-25 13:59 回覆:

王汎森表示,本屆論文和前三屆主題差異極大,顯現漢學走出全新方向。例如跨地域互動、衛生醫療、身體文化,都是從未有過的題目;研究對象也從傳統以中國為基地再放射狀散開,轉向古代東亞漢字文化圈,甚至因大量新出土文物,不再只關注史書記載的帝王生活,也研究庶民文化。

史語所副研究員陳熙遠在論文中指出,華人傳統「以農立國」,古代皇帝包括雍正等都會舉行祭祀先農神(神農)典禮,皇帝還親自耕田,向臣民勸農。這些景象經西方來華傳教士回國稟報,法王路易十五、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等人都曾模仿耕田演出,讓歐洲「重農主義」蔚為風潮。

法國法蘭西學院教授程艾藍的「『漢學』:法國之發明?」,研究儒學和孔子在不同視野下的多重面貌。

他指出,耶穌會士從基督教立場,宣揚儒家中合乎基督教義的道德主張;肯定批判教會的啟蒙哲人伏爾泰,把孔子和中國當作理性、智慧、寬容等理想的化身;與伏爾泰同時期的孟德斯鳩,在儒學中看見專制;十九世紀的德、法大學,則視儒學為低層次的宗教。不同觀點,都因立場使然。



全文網址: 台灣 仍是國際漢學核心 | 訊息藝開罐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508390.shtml#ixzz2uJKPkkoQ
Power By udn.com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古學寂寥,今學昌盛
2013/02/02 14:03
就漢學領域言,在兩漢,今文經列於學官,古文經只在民間傳授。現在的情況是,近、現代文學頗盛,古典文學蕭條,冷門的古學領域,不是乏人問津,就是鑽研者希。漢學「對人類的實質貢獻」,可能難以判定,難道要頒給流行作家或「普及漢學」嗎?
貢寮煙雨(kungliaolinyaolin) 於 2013-02-04 21:36 回覆:
如果獎金少一點,獎額多一點,也許更能「造福」漢學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