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是萬物的命名者」,講到「詩與廣告」,我們把黑板變成充滿個性的虛擬商店街……那一堂課,暫且甩開詩的包袱,大家練習「以字指夢」,如果開一家店,你的店名為何?黑板上出現了:「洞映」藝術電影院,「找我」插畫工作室,「聽聽就好」卡拉OK坊,「旋轉。跳躍」棉花糖小攤,「度日」圖書館,「樂意製吉」寵物網……我看到了同學們(僅僅)用幾個字「精鍊」出未來的夢想。
是啊,學詩之道,除了閱讀經典、朗讀背誦、命題寫詩……還有許多乍看與詩無關的巷弄可走。
2012年2月林來瘋初啟,英國《泰晤士報》形容林書豪的狀況就如同在橄欖球隊更衣間看到詩集那般「不尋常」。我心想:那是因為我們把橄欖球員想得太刻板。就像很少人知道李小龍寫詩而且還是個哲學家,一切都起於我們太相信大家以為的,包括詩的模樣、詩怎麼教……難怪那些所謂的文化菁英認識的詩人永遠局限於余光中、鄭愁予、席慕蓉等萬年名家,而名不見經傳的詩人,如果不是恐嚇行政院長或客死異鄉或有什麼驚人之舉,媒體不會投以關愛的眼神。
但仔細想想,其實,大眾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不懂詩,「年度代表字」的風潮是鐵的例證,要以「一字」濃縮多彩多姿多風多雨的「一年」,是多麼具備現代詩「極簡主義」精神的創作行為呀。若要讓這個詩意活動玩得更有風格,辦場「個人代表字」分享活動來個百花齊放,或開徵「一字詩」邀文字好手挑戰不可能的任務,豈不更加過癮。
不過我知道,此舉又會有人嫌我高調。不然,就找一首詩,代表你今天的心情吧!把那首詩抄錄在日記本或貼上臉書,作為心情足印,經常這麼做,一年後你會擁有一本「個製化」詩選,詩,不必寫,光是讀,便能擁抱。讀不懂的先不管它,先讀你有感覺的即好。
台灣從不缺新詩課或什麼學詩撇步,我們只是欠缺「慢慢讀詩」的悠然,詩的新生活運動,說到底,沒什麼特別的方案,此刻你所需要的,只是翻開一本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