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杜牧《清明》詩談起
2009/04/07 17:11:09瀏覽5194|回應0|推薦4

 

從杜牧《清明》詩談起

【前言】

    本文分為三部分:(一)品《清明》詩遙祭  杜牧

                   (二)杜牧《清明》詩改寫

                   (三)附錄:歷代清明詩詞欣賞

內容係根據各方資訊重新整編而成,來源於文後交代。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民俗節日,清明節是唯一以節氣命名的重要傳統節日。它不僅是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更是傳統的文化節,素有踏青節、聰明節、三月節和鬼節等別稱。縱觀歷史上各朝各代的清明也因時而異。宋代的繁華就有了《清明上河圖》中的興盛場景,大明盛世的清明也有《西湖遊覽志餘》記載的繁榮熱鬧歡快場景,到清末國家式微的清明則稱為「掃墓節」。

    清明,一個純粹春天的節日,「萬物生長時,皆清凈明潔」。按陽曆來說,是在春分後的十五天,每年的公曆四月五日前後。清明時分,正值暮春三月,春光明媚,天氣轉暖,草木吐綠,萬物欣欣向榮,家家戶戶常常相邀結伴,到郊外踏青、放風箏、欣賞春光此外,傳統的清明節中還有很多有益的、豐富的活動內容,比如:戴柳、蹴鞠、畫蛋、蕩秋千、拔河、植樹、禁火等等,節日具有多重社會功能,今天仍可以時興之。其中很多內容稍作調整即可賦予時代特色。禁火可以結合森林防火日,踏青就是春遊,蹴鞠可以成為球賽,插柳結合綠化等等,清明節要做的事可多得很。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節日裏既有祭掃墳墓、追思緬懷的悲痛哀思的淚水,又有踏青遊玩熱鬧喜慶的歡聲笑語,這是一個富有豐富內涵和內容的文化節日。總體上看,清明的含淚祭祖與縱情歡樂構成了清明節的兩個不同側面,一方面是奠酒灑掃的沉重;一方面又是歡歌遊戲的輕狂。這種悲喜交集看似難以兼容的場景,千百年來卻一直共同並存。

 

(一)品《清明》詩遙祭  杜牧 作者: 袁安 07-08-2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尋?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絕句詩可說是清明詩的開山之作,也是人們最為熟悉、傳唱最廣的。後世同類作品無一能企及。這也可說是杜牧的代表作。

  此詩意境深遠,讓人浮想聯翩。

  『清明時節雨紛紛』開篇就營造了讓人壓抑沈悶的氣氛,在這個特別的節氣,見景生情,不得不讓人心情悲郁。清明時節的雨,就像串串思念的淚珠從天際紛紛滑落。難道上天也懂這人世間的悲愁,相思而泣嗎?也許是『天若有情天亦老』吧,這讓悲傷的人更悲傷,惆悵的人更惆悵。『紛紛』一詞既形容雨的多而密之形狀,也暗喻人的心情猶如這清明節的雨一般。

  『路上行人欲斷魂』由景轉入寫人。刻畫了失魂落魄的人兒冒雨獨自行走在這漫長無盡的路上。他們是去憑弔誰呢?或許是作者自指,難不成在這個日子裡,讓他想起了唱後庭花而不知亡國恨的商女,抑或自吟自弔罷了。失去了生活的希冀已無所寄託,生活何以為樂呢?一下子找不到了方向,似乎只有尋覓中意的酒家痛飲一番才能釋懷吧。

  『借問酒家何處尋?牧童遙指杏花村』,此時由寫人自然轉到敘事。這時正巧路遇一個牧童,便問他何處有酒店,小牧童不解其心中事,只是遠遠地指向那富有酒鄉盛名的杏花村。或許那裡有讓他大醉一場,忘卻俗世凡塵之事的杏花美酒吧。

  情在詩外。此詩言外透出一種閑散之人淡淡的無奈潦倒與悲涼苦悶。此時的杜牧正處在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大唐帝國晚期。目睹戰亂、疾苦、創痍,有著兼濟天下之心,卻無報國機會,只能詠史以明心志或譏諷時弊,當仕途之路不順之時,便只好寄情於游花賞月,以酒銷得『萬古愁』,或『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來聊以自慰了。

  這首詩語言平實無華,易記易誦。詩人曾『苦心為詩,不務奇麗』,這首印證了這點。全詩由景轉入寫人寫事,不著痕跡,不加雕飾,於自然的表達中連貫一氣,不顯生硬。難怪後人有將它改寫的:清明雨紛紛,行人欲斷魂。酒家何處尋?遙指杏花村。雖不如原詩表意清晰,但也不影響詩意的表達。

  停筆且附和一詩,聊表對古人的遙祭吧:

  赤壁憑弔空遣懷,秦淮兒女自多情。

  清明美酒解何懮?一簾幽夢伴天明。

  (江西省九江市永修縣燕坊中學)

來源:黑龍江新聞網-生活報http://wwwbig5.hljnews.cn/zt/system/2007/08/22/010049656.shtml

(二)杜牧《清明》詩改寫

    一提到清明節,人們都會下意識地想起唐朝.杜牧那首膾炙人口的《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特別是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人行上欲斷魂」,給人以一種淒涼悲痛的感覺。意境清新優美,雨中行人觸景生情、孤寂沮喪、為愁思酒、為酒尋店的內心活動被描摹得維妙維肖。

    由於這首詩流傳普遍,歷代常有人拿它來解剖,有重組為詞、有節短為六言、五言、四言、三言、二言,甚至一言的。不知各位知曉多少?在此分別介紹於下:

一、【改寫為詞】

1.『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人柴萼.《梵天廬叢錄》云:「唐人『清明時節雨紛紛』一詩,或改之為詞,亦能讀……。機巧活潑,無斷截痕。論者謂其妙處,全在一『有』字云。」

2.「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4.清末翰林趙熙,為巴蜀五老七賢之一,改成詞賦: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改寫為詩】的更多──

二、【六言】

清明時節雨紛,路上行人斷魂。借問酒家何處?牧童遙指杏村。

三、【五言】

1.清明時節雨,行人欲斷魂。酒家何處有? 遙指杏花村。(傳為紀曉嵐所改)

2.清明雨紛紛,行人欲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童指杏花村)。

3.清明雨紛紛,路人欲斷魂。問酒家何處?童指杏花村。

4.時節雨紛紛,行人欲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

5.時節雨紛紛,行人欲斷魂。問酒家何處?牧童指杏村。

四、【四言】

1.清明節雨,行人斷魂。酒家何處?指杏花村。

2.清明雨紛,路人斷魂。酒家何處?指杏花村。

3.清明雨紛,人欲斷魂。酒家何有?童指花村。

五、【三言】

1.清明節,雨紛紛,路上人,欲斷魂。

問酒家,何處有?牧童指,杏花村。

2.清明時,人斷魂。問酒家?杏花村。

3.清明雨,人斷魂。酒何有?童指村。

4.清明雨,欲斷魂。酒家有?童指村。

5.清明雨,欲斷魂。酒何處,杏花村。

6.清明雨,欲斷魂。問酒家?指杏花。

7.雨紛紛,欲斷魂。何處有?杏花村。

六、【二言】

1.清明,斷魂。何處?杏花。

2.清明,斷魂。酒家?杏花。

3清雨,斷魂。酒家?指村。

4.清明,斷魂。問酒?指村。

5.雨紛,斷魂。酒處?杏村。

七、【一言】

雨,魂,酒?村。(最絕)

八、明清交替之際,戰亂頻仍,百姓紛紛避居山野,塾師也都失去了飯碗。有人仿作《清明》:

清明時節亂紛紛,城裡先生欲斷魂。借問主人何處去?館童遙指在鄉村。

九、最有趣的是文友將它改為【袖珍劇本】:

「時間:清明時節。場景:雨紛紛。

人物: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表演時,幕後又悠婉地唱起這樣的曲:「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主要參考依據:榮光電子報 NO. 2106  清明詩節  人言

http://epaper.vac.gov.tw/admin/web/content.php?ts_sn=953&mc_sn=2&tb_sn=2480&show=Y

(三)附錄:歷代清明詩詞欣賞

    世人吟詠的清明詩很多,查閱《全唐詩》和《全宋詞》,內容中有「清明」、「寒食」字樣的唐詩有335首,宋詞更多達520首。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承繼著許多約定俗成的習慣和活動,催發著無數騷人墨客的詩情雅興,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在此略舉其中十餘首,其餘不贅。

接下來請大家欣賞:歷代清明詩詞

一、南朝宋.謝靈運《入東道路》詩:

整駕辭金門,命旅惟詰朝。懷居顧歸雲,指塗泝行飆。

屬值清明節,榮華感和韶。陵隰繁綠杞,墟囿粲紅桃。

鷕鷕翬方雊,纖纖麥垂苗。隱軫邑里密,緬邈江海遼。

滿目皆古事,心賞貴所高。魯連謝千金,延州權去朝。

行路既經見,願言寄吟謠。

賞析:這首是我所見較早的詠清明節詩。氣氛比較舒緩,運筆也很從容,可見當時清明節是以踏青遊春為主。

二、(唐)韓翃(音:ㄏㄨㄥˊ)《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賞析:此詩首句的「春城無處不飛花」,寫出了當時的景況,讓人感受當時春景宜人,浪漫清景引人遐想。

三、(唐)宋之問.《途中寒食》: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四、杜甫《長安清明》

早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正芊芊﹔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秋千﹔游人記得升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賞析:大詩人與友人於清明之日到長安郊外游春,目睹踏青掃墓的行人,詩興大發,寫下了此詩:詩人用簡潔的語言把當時清明的風俗習慣、美好的自然景象、人們的衣著打扮等,都如實地反映了出來。

五、(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賞析:此詩講的是一種滿目悽涼,大抵是時局不清,生離死別的景況太多。

六、(唐)張繼《閭門即事》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七、(唐)顧非熊.《長安清明言懷》 

明時帝裏遇清明,還逐遊人出禁城。九陌芳菲鶯自囀,萬家車馬兩初晴。

八、(宋)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賞析:此詩形象生動、筆觸細膩,「半出城」三字即凸顯了清明踏青的盛行,讀之栩栩如在眼前;而「萬株楊柳屬流鶯」句,更是寫絕了柳嚲鶯嬌的婀娜春色。

九、(宋)王禹偁《清明》詩: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賞析:描寫一個貧窮的讀書人過清明節時的情景,既沒寫踏青飲酒,也沒抒懷古之幽思,而是寫了一個窮書生困苦生活,可謂是清明詩中的另類。從字面上看,詩人的處境比較窘迫,非但「無花無酒」、「似野僧」,甚至要向鄰居借火點燈來讀書,此詩恰好也從反面證明:清明原本應該是有花有酒、興趣盎然的春天的節日。

十、(宋)黃庭堅.《清明詩》: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塚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心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賞析:詩中有雷鳴電閃桃李爭豔的自然現象,也有生離死別賢愚難辨的人間悲情,引人扼腕思索。詩人生動地描繪大地復甦欣欣向榮的景色,相比之下那些「野田荒塚」就微不足道了,而「雷驚」、「雨足」促成的「龍蛇蟄」和「草木柔」,更令人對生活和未來充滿希望,心情舒暢、愁鬱全消。詩人又從清明想到人的生老病死,有感於人生的價值問題,正如司馬遷所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十一、(宋)程顥《郊行即事》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十二、(宋)楊萬里.《寒食上冢》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十三、(明)高啟.《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十四、(宋)吳文英.《風入松》

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

西園日日掃林亭,依舊賞新晴。黃蜂頻撲鞦韆索,有當時、纖手香凝。

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

賞析:吳文英在蘇州期間曾與一位歌妓相戀,但未經成合,她便亡故了,這首詞就是懷念她而作的。詞的上片寫她的死去引起他的無限悲傷。下片由上片的愁她去改為盼她來。全詞都是見景生情,又寄情於景,情景交融,所表現的感情細膩而有層次。

十五、(明)王磐《清江引.清明日出遊》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即: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十六、佚名《 菩薩蠻敦煌曲子詞 

清明節近青山綠,輕盈士女腰如束。九陌正花芳,少年騎馬郎。

羅衫香袖薄,佯裝拋鞭落。何用更回頭?謾添春夜愁。

賞析:清明節的充沛雨水滋潤下,草木繁生,青山更見清綠,野花盛放,發出陣陣幽香。一對年輕人在清明踏青時邂逅相遇,情趣橫生。

十七、宋.高翥(號菊礀)《清明對酒詩》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

日暮(一作:落日)狐狸眠塚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賞析:這首詩重在寫景,而且對仗工整,切合實情,所以讀來如同身受,反應了另一種曠達。鋪寫清明節的悲情,最為突出。雖然此詩疑有教人「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嫌疑,但事實上人終究會灰飛煙滅,換個角度思考,不失為教人把握當下,珍惜有生之年,是另一種的積極人生態度。

十八、有人將該詩節改成五言詩:

山頭多墓田,祭掃各紛然。灰飛白蝴蝶,淚染紅杜鵑。

狐狸眠塚上,兒女笑燈前。有酒須當醉,何曾到九泉?

十九、近代著名學者黃侃教授,有一次清明節郊遊,看見兩大姓為爭墳地發生宗族械鬥,打得不可開交,因而仿寫前述《清明》詩:

城北山頭多墓田,清明打架各紛然。氊帽撕作黑蝴蝶,鼻血化成紅杜鵑。

日落死屍眠塚上,夜歸兒女哭燈前。人生有架須當打,不打何能到九泉。

賞析:最後一句「不打何能到九泉」,極盡諷刺嘲弄,可謂淋漓盡致;這句話套在現今層出不窮的社會爭執新聞上,亦不可不謂之寫實。

主要參考依據:

清明詩句http://big5.china.com.cn/ch-jieri/qingming/4.htm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08-04/03/content_7909115.htm

清明的詩詞http://www.wscss.edu.hk/html/c06/1999_6a/16poe_02.htm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u0315ku&aid=2826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