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日常應修功課] (一) 張澎居士會集編寫
禪定口訣四:
|
止──
|
1.息,寂滅輕安。身,捨,苦。
此息彼生,尚有他事要辦。
|
2.懷,寂靜輕安。心,慈,集。
不奴隨如,七真如使用:
|
Ⓐ行相真如(奴),眾生顛倒,無始有為。
Ⓑ邪行真如,集諦。
Ⓒ執著真如,苦諦。
Ⓓ正修行真如,道諦。
Ⓔ清淨真如,滅諦。
Ⓕ相真如,離一切相。
Ⓖ唯識真如,三無性。
Ⓐ-Ⓓ、Ⓑ-Ⓔ、Ⓒ-Ⓕ,(三對治)
Ⓖ體自淨,無離垢。
|
觀──
|
3.增,大悲輕安。受,悲,滅。
非即非離,外離內悲。
外離身心塵一切相,內辦菩提大悲心。
|
4.誅,隨順圓覺。法,喜,道。
潛移默化,隨欲而入而斬。
由倒成到而入道。
欲喜成法喜,法喜生勝解。
迷信入正信而住道,棄五毒,用五佛。
|
安住修
|
觀修
|
正念
|
奢摩他。
|
毘婆舍那。
|
是禪修糾察。
|
安住修
|
觀修
|
三界十方剎
|
四禪八定總持三昧
|
厭離娑婆
|
16觀念佛三昧
|
三藏12部
|
成佛之道
|
慈悲喜捨
|
常樂我淨
|
眾生
|
發願建剎
|
地藏恆願
|
助眾解脫
|
上師相應
|
除我願
|
念死無常
|
捨身命此生他生
|
清淨慧問
隨順覺性四法:
|
1.一切時,不起妄念。
佛四法具足故。
|
2.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幻心,心換,無生滅始終。無明菩提
無二相。
|
3.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知及不知皆無知,了及不了皆無了。
住及不住皆隨緣。
妄想清淨是程度,不加及加皆未知。
|
4.於無了知不辯真實,
空法無諸相 ,一合相應離六相。
辯及不辯在根器。事實勝於雄辯,
果位不同,意義不同。
|
凡夫:
|
1.妄想有我(無明),故愛我一合相。
2.憎愛止因五毒,故耽著五欲。
3.因果業力摧(催),後遇善知識示,
知此生性自勞慮。
4.因穢中求淨,盡解故生障。
|
未入地(即地前,有二:1.凡夫。2.二乘,修45法):
|
1.雖斷解礙。
2.猶住見、聞、覺、知四陰魔中。
|
已入地:
|
1.有照有覺,俱名障。
2.照與照者同寂滅,寂靜、大悲、隨順。
3.了知佛所標,修多羅教,如標月指,畢竟非月;無佛可成,
法及非法無所得。
|
佛法12平等分類三:
|
1.一切障礙即究竟覺,一切煩惱畢竟解脫。
得念、失念,無非解脫,菩薩、外道成就
同是菩提。成法、破法,皆名涅槃。
2.一切法皆佛(活)法。戒、定、慧,
婬、怒、癡,俱是梵行。
有性、無性,齊成佛道;
眾生、國土,同一法性。
3.智慧、愚癡,通為般若。
無明(夜)、真如(日)無異境界。
地獄、天堂(宮),皆名淨土。
|
三界11不可思議:
|
①三界諸行。②三界有為。③三界無為。
④三界有住。⑤三界無住。⑥三界皆空。
⑦業。⑧發心。⑨佛。⑩龍。⑪禪。
|
《維摩詰經第七品》.觀眾生業緣品
1.無明穢土、菩提剎土,
二者自性空、無二相。
2.皆以無住為本。
3.生死有畏,當依如來德。
4.當住度脫一切眾生。
5.除其煩惱故。 6.當行正念。
|
7.當不善不生,善法不滅。
8.以身及欲貪為本。虛妄分別為本。顛倒想為本。無所得為本。
依般若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
1.除其助因──
正自皈依,不入96外道。
|
一切眾生不離:
Ⓐ段食。
Ⓑ聖賢五食。
Ⓒ觸食。精氣神。當以火淨食。
|
五果火淨:
⑴核果(棗、杏、桃、李等)。
⑵膚果,如梨(、瓜、柰、椹等)。
⑶殼果,胡桃(、椰子、石榴等)。
⑷檜果,香茅、蘇荏(、松子、柏子等)。
⑸角果,大豆(、菱豆等)。
三世三心過堂觀藥食。八自性皈依供。
|
五辛:大蒜、茖葱、慈葱、蘭葱、興宜(渠)。
內發淫(婬)怒,外引邪魅。大力魔王來助。
|
|
2.正性──
具足眾戒,不還世間宿債。
肉眼即覩十方佛法。
|
|
3.違其現業──
根無所偶。旋元自歸。
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如來密圓淨妙現心中。
是人獲無生法忍。
|
六住四心──
|
⑴信心住
|
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執心虛明,純是智慧。慧性明圓,瑩十方界。乾有其慧,名乾慧地。
中中流入,圓妙開敷。從真妙圓,重發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中道純真。
|
⑵念心住
|
真信明了,一切圓通。
5陰12處18界,不能為礙。
皆能憶念,得無道(遺)忘。
|
⑶精進心
|
妙圓純真,真精發化。
無始習氣,通一精明。
唯以精明,進趣真淨。
|
⑷慧心住
|
心精現前,純以智慧。
|
⑸定心住
|
執持智明,周遍寂湛。
寂妙常凝。
|
⑹不退心
|
定光發明,明性深入。
唯進無退。
|
⑺護法心
|
心進安然,保持不失。
十方如來,氣氛(分)交接。
|
⑻迴向心
|
覺明保持,能以妙力。
通(迴)佛慈光,向佛安住。
猶如雙鏡,光明相對。
其中妙影,重重相入。
|
⑼戒心住
|
心光密迴,獲佛常凝。
無上妙淨,安住無為。
得無退(遺)失。
|
⑽願心住
|
住戒自在,能遊十方。
所去隨願。
|
十住──
|
⑴發心住
|
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揮,十用涉入。圓成一心。
|
⑵治地住
|
心中發明,如淨瑠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
|
⑶修行住
|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遊履十方,得無留礙。
|
⑷生貴住
|
行與佛同,受佛氣氛(分)。
如中陰身,自求父母。
陰信冥通,入如來種。
|
⑸方便具足住
|
既遊道胎,親奉覺胤。
如胎已成,人相不缺。
|
⑹正心住
|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
|
⑺不退住
|
身心合成,日益增長。
|
⑻童真住
|
十身靈相,一時具足。──
菩提、福、法、智、力、
願、化、莊嚴、威勢、意生。
|
⑼法王子住
|
形成出胎,親為佛子。
|
⑽灌頂住
|
表以成人,如國大王。
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
|
十行──
|
⑴歡喜行
|
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
|
⑵饒益行
|
善能利益一切眾生。
|
⑶無嗔恨行
|
自覺覺他,得無違拒
|
⑷無盡行
|
種類出生,窮未來際。
三世平等,十方通達。
|
⑸離癡亂行
|
一切合同,種種法門,
得無差誤。
|
⑹善現行
|
則於同中顯現群異。
一一異相,各各見同。
|
⑺無著行
|
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
塵界不相留礙。
|
⑻尊重行
|
種種現前,咸是第一波羅蜜多。
|
⑼善法行
|
如是圓滿(融),
能成十方諸佛軌則。
|
⑽真實行
|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
|
十廻向──
|
⑴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廻向
|
滿足神通,成佛事已。
純潔精真,遠諸留患。
當度眾生,滅除度相。
廻無為心,向涅槃路。
|
⑵不壞廻向
|
壞其可壞,遠離諸離。
|
⑶等一切佛廻向
|
本覺湛然,覺齊佛覺。
|
⑷至一切處廻向
|
精真發明,地如佛地。
|
⑸無盡功德藏廻向
|
世界如來互相涉入,
得無罣礙。
|
⑹隨順平等善根廻向
|
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淨因。依因發揮,取涅槃道。
|
⑺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廻向
|
真根既成,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眾生。
|
⑻真如相廻向
|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即及離,二無所著。
|
⑼無縛解脫廻向
|
真得所如,十方無礙。
|
⑽法界無量廻向
|
性德圓成,法界量滅。
|
十廻向、十願、十苦、十戒、十度、十正道相互成法:
1.十廻向
|
2.十願
|
3.十苦
|
4.十戒
|
5.十度
|
6.十正道
|
①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廻向
|
廣修供養
|
怨憎會苦
|
離殺
|
施度
|
正命
|
②不壞廻向
|
懺悔業障
|
不淨
|
離不與取
|
戒度
|
正身
|
③等一切佛廻向
|
恆順眾生
|
求不得苦
|
離欲邪行
|
忍度
|
正定
|
④至一切處廻向
|
請轉法輪
|
愛別離苦
|
離虛誑語
|
進度
|
正精進
|
⑤無盡功德藏廻向
|
禮敬諸佛
|
死苦
|
離離間語
|
禪度
|
正思
|
⑥隨順平等善根廻向
|
請佛住世
|
老苦
|
離麤惡語
|
慧度
|
正見
|
⑦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廻向
|
隨喜功德
|
病苦
|
離雜穢語
|
方便度
|
正語
|
⑧真如相廻向
|
稱讚如來
|
多欲苦
|
離貪欲
|
願度
|
正欲
|
⑨無縛解脫廻向
|
普皆廻向
|
五陰熾盛苦
|
離瞋恚
|
力度
|
正業
|
⑩法界無量廻向
|
常隨佛學
|
生苦
|
離邪見
|
智度
|
正念
|
四種妙圓加行──
|
⑴煖地
|
鑽木無我相,取火佛覺用為己心。若出未出。
|
⑵頂地
|
以己心成佛所履,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若依非依。
|
⑶忍地
|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
|
⑷世第一地
|
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
|
十地十度──
|
①施度—驗發意。
|
⑥慧度—行登高。
|
②戒度—持地平。
|
⑦方便度—不退法。
|
③忍度—應行辱。
|
⑧願度—童真發。
|
④進度—生貴臨。
|
⑨力度—了生障。
|
⑤禪度—修成心。
|
⑩智度—補處充。
|
⑴歡喜地
|
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
|
⑵離垢地
|
異性入同,同性亦滅。
|
⑶發光地
|
淨極明生。
|
⑷焰慧地
|
明極覺滿。
|
⑸難勝地
|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
|
⑹現前地
|
無為真如,性淨明露。
|
⑺遠行地
|
盡真如際。
|
⑻不動地
|
一真如心。
|
⑼善慧地
|
發真如用。
|
⑽法雲地
|
修習畢功,二德圓滿。
慈陰妙雲,覆涅槃海。
|
⑾等覺
|
菩薩順行而至,如來逆流。
覺際入交,是覺始獲。盡妙覺成無上道。
|
如十幻深喻修──
|
⑴事業如幻法。
|
⑹報身如像。
|
⑵事業如焰。
|
⑺化身如化,不可取捨。
|
⑶一切身如水月妙色。
|
⑻佛事如夢。
|
⑷一切身如空華。
|
⑼佛國如乾闥婆城。
|
⑸佛身如影。
|
⑽一切音如谷響。
|
佛法非男非女相──
|
女
|
男
|
1.辯才的交會。
|
1.頂戴二德才有威力。
|
2.處事原則的應無所住。
|
2.精進。
|
3.大於,不生嫉妒,應學習。
|
3.能建剎土。
|
4.小於,應生喜心,恭敬供養。
|
4.供眾來修。
|
5.二合,可大可小,找出共識,無框無住,不預設立場。
不生分別心的價值判斷。
|
|
http://blog.xuite.net/kant.ku/bluesky/584995194
https://kantku.nidbox.com/diary/read/9793106
檔案 [佛弟子日常應修功課] (一).pdf 的分享連結
https://cht.tw/h/1gh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