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馬可波羅故鄉科楚拉島
2013/10/10 23:16:28瀏覽6060|回應0|推薦32

續承文章迎風航向科楚拉島
【港灣石城綠之島】

科楚拉島(Korcula Island),位於瑪卡沙和斯通佩列沙茨半島,與克羅埃西亞的達爾馬提安海岸(Dalmatiancoast)相距僅1220 公尺。全島長48公里,寬6~8公里,面積279平方公里。為亞得里亞海上最環保的島嶼之一,具有豐富的葡萄園和橄欖園,是克羅埃西亞這個國家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島嶼

從港口下船,我們搭上遊覽車沿著海岸線行駛於爬升的公路上,不久就可以看到坐落在半島上科楚拉島相同的名稱的科楚拉城(Korcula Town)

科楚拉古城區的港灣。古城區中心坐落於佩萊沙治半島(Peljesac Peninsula),若從城區高塔上,當地的人可以更有效地監控船隻進出港灣與導航。

科楚拉城位於島的東北方,15世紀由威尼斯人建立,和多數達爾馬其亞海岸城市的歷史一樣,堅厚的城牆與堡壘是用來抵禦鄂圖曼土耳其的入侵。

港灣停泊各式各樣進行海上活動的船隻。

順著港灣前進,一邊是科楚拉城修築堅固的城牆。船隻駛入科楚拉鎮的港口時,會經過包圍小鎮歷史中心的防禦城牆。

17、18 世紀之後,土耳其的威脅漸漸退去,居民不再需要城牆保護,商人、工匠開始向城外發展,今天城外的南邊海岸沿線,是科楚拉的商業中心,我們由此登上通往科楚拉城區的階梯,左旁就是旅客服務中心。

階梯當中有個青蛙跳出綠葉的浮雕,相當特別,不知有何寓意?

城區時踢上回顧所來徑與海灣。

老城區幾乎完美無損地保留了16世紀威尼斯城鎮的風貌。

聖馬可大教堂(Cathedral Sveti Marko)就位於老城的正中心,聖馬可為威尼斯守護神,教堂建於15~16世紀,建築融合哥德式與文藝復興(Cothic-Renaissance)風格,由義大利和當地工匠利用本島生產的石灰岩所建成。

正門可看出當時科楚拉石匠的石雕技術與風格,門框飾以細瘦螺旋花紋圓柱。

教堂正門二側有兩隻Q毛的獅子拱衛著入口,獅子下方是全裸的亞當與夏娃(左圖)雕像,很像蹲茅坑的怪異姿勢,讓人不禁瞠目失笑。

聖馬可教堂優雅的鐘樓兼具瞭望台的功用。科楚拉古城有如一座固若金湯的小鎮,對鎮上居民而言,聖馬可大教堂的鐘樓就是理想的制高點。

CHURCH Sveti Petar,這間小型的哥式教堂,歷史可追溯至14世紀。一旁即為馬可波羅的故居。

馬可波羅的故居旁有道斷垣殘壁,牆面可見到古羅馬風格的優雅。

馬可波羅之家據說馬可.波羅(Marco Polo)1254年誕生於此,之後再遷往威尼斯。不過馬可波羅究竟是不是在這間馬可波羅之家出生,尚還有爭議,但克羅埃西亞的旅遊局還是以馬可波羅誕生地作為此島的觀光旅遊訴求,吸引大量的觀光客前來朝聖。目前故居已改為馬可波羅博物館,我們沒有安排入內參觀。

馬可波羅之家紀念品店的櫥窗,手作感的木框配上斑剝鏽痕燈具與船錨,很有飄泊歲月的FU。

馬可波羅之家紀念品店的櫥窗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馬可波羅頭像

馬可波羅之家的階梯巷道,很有藝術氣息。

馬可波羅之家紀念品店的門口擺著巨人版尺寸的木椅,情商號稱155的阿春姐客串對照用麻豆。

走下馬可波羅之家,即正對海邊。

舊城區剩下半壁碉堡。

另一個半壁碉堡。

登上半壁碉堡俯瞰海邊,海水蔚藍清澈。

布滿小礫石的海灘還是有人悠閒的作著日光浴。

半壁碉堡碉堡上有連接橋通到住家,頗有趣味。這裡很多住家都有連接橋互通,據說是方便串門子之用。

 CHURCH Sveti Mihovil,始建於1408年,並在1615年時重建,實際上有著巴洛克式的外觀。

 CHURCH Sveti Mihovil內部。

CHURCH Sveti Mihovil往下走即是市政廳與南門(Veliki Revelin)

城門旁就是舊市政廳,有很漂亮的拱柱敞廊。

敞廊內部。

敞廊內的威尼斯的飛獅與鐵砲。

威尼斯飛獅浮雕彰顯著此地與威尼斯的關係

南門(Veliki Revelin)在老城區的內側。

南門(Veliki Revelin)是進入老城的入口,建於14世紀,這裡原是木橋,18世紀時換成現在的有宏偉之感的大石階。

南門上刻有威尼斯的飛獅像,下面則刻著Tomislava,是克羅埃西亞九世紀時第一個國王的名字。

午後回到我們在科楚拉所住旅館外的海灘,有很多遊客前來戲水或作日光浴。

港灣對面是佩萊沙治半島(Pelješac Peninsula)的山丘。

科楚拉與其搭配的文化和厚厚的牆壁,有「小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之稱,雖然舊城區範圍很小,卻是個擁有各種歷史性建築物的美麗的小城,加上湛藍清澈的海灣與綠意盎然的葡萄園和橄欖園,全島洋溢安詳悠閒的氛圍,不愧是一個度假放鬆的旅遊勝地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ocj&aid=8870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