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 教育新知】中國益智遊戲 古老智慧結晶
2011/04/05 19:13:21瀏覽2756|回應0|推薦1
記者/羅旦兮
資料轉貼自世界新聞網
14年前,從加州到費城探親的雷彼得(Peter Rasmussen)和張衛夫婦,在一家骨董店買了一個古色古香的「寶盒」,盒裡裝著數件象牙雕刻的中國益智玩具:七巧板、九連環、魯班鎖等。這個小盒子開啟他們探索中國益智遊戲的大門,在尋「寶」旅程中,兩人邊找邊玩,如今在加州柏克萊創設「中國藝智堂」,蒐集的古代中國益智遊戲已有上千件,是美國少見的「古老中國智慧的挑戰者」。

雷彼得夫婦在費城買到的「寶盒」,俗稱「外銷遊戲」,是中國清末民初中西貿易盛行時,西洋人從中國廣州等地買回家鄉送人的「伴手禮」。盒子裡的玩具件件以精巧手工製成,七巧板以象牙縷空雕刻而成,九連環的長柄上雕繪出仕女圖樣;還有中國梯、接球玩具和翻槓馬戲人偶,雖說是玩具,卻每件都精巧細緻。

「中國益智遊戲不像書法、國畫,被人視為是藝術品,可以珍藏;但是在每件益智遊戲的背後,我們多少可以看到那個時代老百姓、貴族流行什麼,玩些什麼,還可以透過這些益智玩具,與古人交流。」雷彼得、張衛夫婦,一個專精數學、一個電腦科學系畢業,兩人共同的興趣都是喜歡玩要動腦的解謎和益智類遊戲。

1994年,兩人應邀參加一個加州「解謎派對」(Puzzle Party),這派對可不像普通Party那麼輕鬆,因為派對上都是喜歡動腦解謎的同好,大家各帶幾件謎題或遊戲出席,互相切磋。張衛在派對上聯想到「解謎」和數學的關係,之後出版「探索益智遊戲與數學」(Exploring Math through Puzzles)一書,以數學的方式,針對世面上54種益智遊戲提出「解謎」之道,也簡單介紹了這些益智遊戲的歷史。

有些益智遊戲有好多看起來像是來自中國,我想,怎麼沒有人研究中國到底有多少個益智遊戲?」

在費城找到的那只遊戲盒,讓兩人開始探索中國益智遊戲的根源,「可是那時的我們只知道『七巧板』、『九連環』,其他什麼魯班鎖、機關鎖、華容道,聽都沒聽過,都是在尋找過程中,邊找邊學,邊了解」。

「外銷遊戲」是張衛擁有的第一件與中國古代益智遊戲的物品,之後兩人走遍中國、歐洲、美洲,收集的中國古代遊戲,以每年增加100多件的速度成長。目前「中國藝智堂」約有1400多件收藏品,可粗分15大類,存放在加州和北京。位於紐約曼哈坦的美國華人博物館(MOCA),現正展出他們的小部分收藏。

九連環 妙趣環生

談到最愛的中國益智遊戲,雷彼得和張衛異口同聲說:「九連環」!

「九連環」是由九個相連的環體和一根長柄組成,解連環就是要把串在長柄上的環全部卸下,解開九個環最少要341步。由於解環牽涉數學和結構概念,令不少數學家和電腦科學家著迷。根據可循史料,中國數千年前就有連環,有個關於九連環的傳說,說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發明這個遊戲,將它送給妻子,讓妻子拿來把玩、排解孤單;而西方也曾出現九連環的描述,義大利數學家、被稱為現代會計學之父的帕喬利(Luca Pacioli),曾在1500年的論文中描述了九連環。

在雷彼得夫婦找到的史料中,有不少古文提到九連環,但確切起源時間至今仍沒人知道。明代一文人曾提到九連環是「閨婦孩童以為玩具」;曹雪芹在「紅樓夢」裡講到賈寶玉和林黛玉一起解九連環。19世紀一本「小慧集」裡,以文圖並茂的方式,介紹了九連環和解法。

張衛收藏的九連環,製造的材質各有不同,可以看出九連環不單是民間流行的遊戲,還有皇室貴族才「玩」得起的玉製九連環。張衛收藏的一個19世紀左右的銅製九連環,第一個環的尺寸和最後幾個相比明顯小了許多,「想來應該是原本主人天天把玩,才會讓第一環磨細了」。

九連環不過是九環加一根柄,工匠便在柄的把手上做文章,象牙的、縷空的、垂著流蘇的,還有將長柄雕出山水、仕女,從這些玩具的小地方,也可看出當代藝術流行的方向。更有不少出土的史冊,專門圖解說明解環的方法,宛如現代版的「破關秘笈」。

張衛說,九連環的解法不難,有一定的解謎規則,會了就一定解得開;除了九連環外,還有七連環、五連環和簡單的三連環;蘇州人阮劉琪發明的「巧環」,也是在九連環的解環基礎概念上,衍伸製造出各種形狀不同的解環遊戲。

七巧板 起源小桌

同屬目前可發現的中國最古老益智遊戲「七巧板」,至今仍引領益智遊戲風潮。「七巧板」顧名思義,是由七個幾何形板組成,包括兩個大型等腰直角三角形、兩個小型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個中型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個正方形,和一個平行四邊形。

19世紀初,到廣州從事貿易的歐美商人,把他們在中國買到的象牙製七巧板帶回國,很快地就風糜歐美,成了像魔術方塊一樣的流行遊戲。

據目前可以考證的史料,「七巧板」概念最早可追朔至宋朝,但並不是「七巧板」,而是七張被稱為「燕几」的小桌子。

「燕几」指的是招呼客人賓宴用的小茶几,這組「燕几」,相傳是北宋文人黃伯思為了宴會待客時,可以視賓客多寡調整茶几數量,他先設計了六張長形几,之後又增加一個小几。到了明代,一位名叫戈汕的人在1617年出版「蝶几譜」,描述了另一套用了13張小桌的案几,因為這些案几形狀宛如蝴蝶翅膀,因此被稱為「蝶几」。而到了清代,簡化了的蝶几圖形開始出現,也是現在常看到的七巧。

不過究竟是先有七巧桌、還是先有七巧板?張衛說,雖然現在可考的最早史料是「燕几」,可是不代表燕几就是七巧板的起源,「也許宋朝或更早時,七巧板就出現了,只是我們還沒找到史料佐證」。

七巧板不但合在一起可以成方形,古人還會用七巧板拼出器物、山水、花鳥以及不同姿態的人物,並出版書冊供人挑戰解謎。在書冊中七巧板排成的圖樣旁,還有詩詞佐襯,如「梵隱人彙增七巧圖」書冊中,用七巧拼出的鳥兒圖樣旁,題著「日斜飛伯勞」、「佳辰良會,役鵲為橋」等句,形容鳥兒飛起的模樣。張衛說,目前可考的最早七巧書,是桑下客在1813年所著。

她記得當時聽說現存的一個玉製九連環是清朝皇帝溥儀擁有,她與雷彼得還跑到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查找資料,「結果沒找到多少玉製九連環史料,倒是看了許多皇宮內有趣的瑣事八卦」。

原來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存放的,包括寫著皇帝世家所有瑣事交辦或作為紀錄的「公文」,例如有一頁公文,是孝全皇后要求製作兩個紫壇木的七巧板,第二天工匠做好了送去,被退回一件,要工匠把尺寸縮小兩分,再做兩個:第四天還著工匠再做一個紫壇木和象牙的,後來孝全皇后用這幾套七巧板,拼出一幅「六合同春」的拼畫。

諸如此類的「瑣事」引得張衛饒有興緻地一頁頁看,在館裡待了好幾天,連館員都知道,乾脆不動她一直翻閱的那堆史料,讓她方便繼續看。張衛說:「那時檔案館還開放給人進去翻閱,只是不能拍照也不能帶出來,現在為了文物保存,再想看,只能看複製的幻燈片,摸不到真蹟了。」

七巧板不但可以排出上千種不同變化,七巧板的概念也衍伸到其他用品,例如過年時用來放置乾果甜品的欑盤,即有不少以七巧板形狀製成的「七巧欑盤」,盤子大小不同,正好可以放置面積不同的乾果,也可以自己依乾果甜品數量,決定要端幾盤上桌。既然製成了日常用品,各朝代在材質上也有不同的運用,有象牙、乾窯、紫砂、漆器、木製、琺琅和景泰藍等;而中國瓷都景德鎮,更是出產過七巧欑盤、七巧碗、七巧調色盤,大大提高用品的藝術成分。

七巧書(1813年)出版的半世紀後,清代杭州學者童叶庚發明了新的「十五巧」遊戲,取名為「益智圖」。

「益智圖」多了八「巧」,包括六個帶弧形的小片,比起七巧板更能表達圖形的張力。童叶庚以「益智板」為古典詩文配畫,不論是柳宗元筆下的「獨釣寒江雪」、李白的「舉杯邀明月」,還是在「易傳」中的「龍馬負笈圖」,「益智圖」都可以精巧呈現,賞詩之餘還可順便解謎,看看到底要如何用這15塊小板拼出古人筆下的詩意。

魯班鎖 空間挑戰

「魯班鎖」通常是指由六根木棍插在一起組成的立體十字結構,像組合積木般,其中五根可能是不同形狀的榫頭,但最後一根一定是完整無缺,被稱為「鎖棍」,直直插入已經糾結在一起的其他木根陣中,將六棍牢牢組合在一起。「魯班鎖」的結構和中國木工的榫卯結構相似,傳統的中國建築不用金屬釘子,而是以榫卯斗拱設計,用榫卯做成的家具還可以拆卸組裝。

魯班是中國春秋末期的著名工匠,他在中國建築、木工等技術貢獻良多,被後人尊為中國工匠祖師。不過這鎖雖然叫「魯班鎖」,卻沒有確切史料證明這個遊戲是魯班發明的。

「魯班鎖」有許多稱呼,像是「六子聯芳」、「孔明鎖」等。1889年刊行的「鵝幻彙編」中的每根組木,各取「六藝」之名-「禮、樂、射、御、書、數」,六根結合,所以叫「六子聯芳」。不過要把這六根組木正確的組合在一起難度頗高,常會讓解謎者感到無比困惑沮喪,好像心頭有個疙瘩似的,因此也有人叫它「六疙瘩」。

「魯班鎖」的運用很廣泛,張衛曾找到山西農村婦女用三根結構架起的魯班鎖,拿來當纏線的線板,還有魯班鎖筷子簍、可拆解的手球等。

「魯班鎖」到後來發展出七根、八根、九根等不同組合形式,台灣一位40多年資歷的木工師傅陳國龍,還曾發明36根「超難版魯班鎖」,可是連陳國龍自己在組合時,也得偷瞄自己發明時寫下的小抄,才能順利完成組合步驟。

由於「魯班鎖」組件榫頭的製作方法不只一種,組合的方式就千變萬化,美國一位數學家柯特樂(Bill Cutler)對魯班鎖非常有興趣,曾用電腦做分析,發現至少有369個不同的可用組件,用這些組件,可以排出近12萬種不同拼法的「魯班鎖」,他在網上教人拼解魯班鎖、販售不同組合的木榫。

倒流壺、公道杯 人生哲理

許多古人的巧思,到了現代反而成了教材。像是沒有蓋子的酒壺要如何注水進去?酒杯如果倒得太滿、水會全部流光,又是什麼道理?「中國藝智堂」收藏的宋朝至19世紀的「倒流壺」和「公道杯」,為上述謎題做了解答。

「倒流壺」是一個有壺嘴,壺蓋和壺身為一體的酒壺,看來看去都找不到注入酒水的地方。原來壺底部有個小洞,將壺倒轉,要從底部注水進去。有趣的是,壺身即使放正了,水也不會漏出來,不過當「倒流壺」像一般茶壺稍稍傾斜,水便自然地從壺嘴流出。

專家起初不解這壺用了什麼原理,直到看到倒流壺的剖面圖才恍然大悟:原來壺底的洞通著一根長長的導管,水進入壺中後,只要液體不流動,容器中的水面會保持相平的狀態,因此即使洞在底部,水也不會漏出。

「倒流壺」最早可見於唐代,明、清時期的倒流壺多半是桃形,可能是用來送禮,取其長壽寓意。倒流壺的優點是壺頂密封,灰塵不能落入壺內,可是也會有清洗不易的缺點。

「公道杯」的特別之處,在於酒水注入杯中一半時都沒問題,一但倒得太滿,杯中所有的酒水都會流光,這又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公道杯」中通常都會有個空心人物,小人偶裡有根細管和杯底小洞相連,當酒水進入杯中時,會從人腳下一個小口進入人體,當酒的液面高出細管頂部時,虹吸原理會將酒「吸」出杯外,外人看起來就像全部流出。由於杯子有教人「謙受益,滿招損」的寓意,因此叫做「公道杯」。

張衛將古人的「倒流壺」、「公道杯」納入益智容器類,她說,這兩件容器雖然都是古人日常用品,可是也都運用科學和物理的原理,小朋友們在了解「倒流壺」、「公道杯」時,不但學到有用的知識,也學到做人處世的道理。

華容道 iPhone納入

如果說「九連環」令數學家和科學家著迷,那「華容道」可說是考驗今日軍事專家謀略能力的遊戲。

「華容道」是一個以三國故事為背景的軍事戰略滑塊遊戲,「戰場」是個長方形的托盤,上面有十個大小不一的正、長方形,最大的正方形是「曹操」,五個長方形滑塊分別代表孔明、劉備、關羽、張飛和趙雲,還有四個小正方形代表兵卒。

長方形托盤下方有個缺口,「曹操」被眾人圍在托盤的最上端,遊戲的任務,是要在移動這些滑塊而不從托盤中拿走的情況下,讓曹操順利脫困。

「華容道」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曹操逃亡的唯一途徑。張衛說,雖然「華容道」說的是曹操的故事,但並不表示這遊戲是三國時代發明的,因為中國最早對華容道遊戲的紀錄,是出現在一位中國教授姜長英1949年寫的「科學消遣」中,反倒是一位美國人Lewis Hardy曾在1909年申請名為Pennant Puzzle的專利,該遊戲玩法與華容道類似;之後一名英國人以Klotski(波蘭語,意指木塊)於1932年在英國申請專利,遊戲規則和華容道一模一樣。

張衛找到許多1930年代前後製作的「華容道」,大多為木製品,高級一點的還有紅木華容道,滑塊上細細刻繪曹操、關羽等人的畫像。

「華容道」滑塊布局陣法有許多變化,除了最常見的「橫刀立馬」布局-曹操在托盤正上方,兩側、下方皆是長形塊,托盤僅有缺口處空出一塊,兵卒分站缺口四周,其他不同布局也都有相襯的名字,像是「插翅難飛」、「層層設防」、「水洩不通」、「守口如瓶」等,光看就知道,曹操要遁逃就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也因為這樣,能解開就特別有成就感,光以「橫刀立馬」布局來說,最少要走81步,曹操才能脫困,而前24步,「曹操」和圍在他旁邊的蜀將根本就沒動過!

如果沒玩過「華容道」,iPhone和Android應用程式裡也至少有30個類似「華容道」的小遊戲,供民眾平時解謎娛樂。

找古鎖 開鎖專精

張衛的擁有的第一把古鎖,是當時在蘭州工作的妹妹張紅送的。

張紅聽說姊姊開始收藏古代遊戲玩具,便買了把雙鑰匙鎖送給她。「古人用的古鎖通常是用來鎖大門的,鎖的體積比較大、比較重,本身就是個機關,有時連鑰匙如何插進鎖孔,都有學問。」張衛手裡把玩著妹妹的禮物說,中國從秦漢時期便有金屬的簧片鎖,這些傳統的中國鎖芯是一組金屬彈簧鎖片,開鎖時要用鑰匙將卡住的簧片壓下,才能開鎖。

古代製鎖的原理簡單,因此大都很容易解開,有點資歷的鎖匠,通常會在鎖孔和鑰匙上做文章、顯技巧,像張衛的第一把古鎖「雙鑰匙鎖」有兩個鎖孔,必須照鎖孔插入第一把鑰匙,開了上半部,再插入第二把鑰匙開下半部;而其他的傳統機關鎖,有的鑰匙形狀如幾何圖形般,光是想著如何插進同樣像不規則形狀的鎖孔,就要傷半天的腦筋。

除了雙鑰匙鎖,有的鎖頭根本找不到鎖孔在哪,要先解了鎖上的機關,鎖孔才會露出來;還有一種叫做「迷宮鎖」,配著一把非平面的鑰匙,如何把立體的鑰匙完全「插」進鎖孔,也要費一番心思。張衛說,雖然古人製造這些機關鎖旨在防賊,但是到了後人手中,反而成了可以動腦的益智遊戲。

曾在出版社工作的雷彼得,對考證非常的一絲不茍,張衛說:「光是考證一個岳口鎖,我們前後就去了湖北岳口兩次。」

「岳口鎖」顧名思義,是一把上面刻著「岳口」的古鎖-古鎖上通常會刻上鎖匠的名字和製鎖地點。在收集的過程中,張衛前後找到20 來個「岳口」鎖,讓她對這個離武漢百餘公里之外的小鎮產生高度好奇,並身體力行地到岳口查訪,發現清末民初時期,原名岳家口的岳口是製鎖有名之地。

他們找到一位仍在世的八旬老鎖匠,輾轉得知岳口曾在1925年國民政府時代,該縣因優異的製鎖技術,獲頒國家銀質獎章,「可是這個史料,我們是怎麼也找不到。」

為了確定岳口曾是製鎖重鎮,兩人查舊報紙、到南京檔案館查民國史料,甚至翻出了縣誌當年的手寫稿,但都一無所獲。有一堆的實物卻無史料可佐,不放棄的兩人計畫今春再去一趟岳口,「一定要找到正確真實的史證」。

不過這還不是雷彼得夫婦兩人最傷腦筋的任務,「有種上頭刻著『黃五勝』的古鎖,幾乎在全國都看得到,只知道黃五勝是製鎖鎖匠的名字,可是走訪許多地方,都沒人知道這『黃五勝』到底是哪來的鎖匠。」

在找古鎖的過程中,兩人著實把玩了不少古鎖,對古人在鎖頭、鑰匙上設製的機關都抱著解謎的高度熱情,後來甚至成了不少古董店家眼中的「開鎖專家」,「因為古董店裡大都會收藏一些古鎖,可是商人多半解不開,於是我們走到哪,多少都會幫著開鎖,挺有樂趣。」

探遊戲 甘苦自知

如果你自認為是「魔術方塊」的高手,或是解謎達人,不妨走訪一趟紐約美國華人博物館,與數百年前的中國人鬥鬥智,挑戰看誰的解謎技巧更高一籌。

館內陳列櫃裡放置著「中國藝智堂」收藏的古玩珍品,兩旁的複製品都等著民眾親手把玩、試著解謎,不論是七巧板、九連環,或是魯班鎖,人們進入展場,不花個把小時是走不出來的。負責展出的美國華人博物館,原本自去年底預計只展出三個月,現在不但延長到5月,更進一步延至9月,成為一個長期的展覽主題。

張衛笑說:「很多時候找到古代益智遊戲,可以說是誤打誤撞得到的。」

她說,因為找遊戲、玩遊戲,他們和許多歐、亞洲的古董商成了朋友,一次張衛有些與中國錫器相關的問題不知找誰請教,友人告訴她「英國利物普的一位古董商專門研究中國錫器,不妨去找他。」結果這位古董商卻給了她另一個大禮。

張衛與這位古董商聊著聊著,聊到她與先生收集古代遊戲,這商人轉身拿出了一個破舊的餅乾盒,打開一看,竟然是各式各樣象牙雕製的「外銷遊戲」。這名商人說,他的曾祖舅公曾在中國商船上工作,帶回這個外銷遊戲盒給他母親,這些遊戲便一直留在家中。張衛說,這盒裡最珍貴的,是一片寫著出產地和年分的標籤,這份禮物讓她格外的驚喜。

而張衛還收集到一個保存完好的外銷遊戲盒,外盒漆器幾乎沒有什麼損害,後來輾轉打聽,才知道前任擁有者是一位熱愛古代盒子的收藏家。

「當我們決定要發掘中國古代至今有哪些益智遊戲時,真的不知道這工作會有多艱鉅困難。」所謂的困難,除了史實難尋,有時找到了益智遊戲的古物,對方也不一定願意出讓。例如在收集益智板圖章時,他們找到益智板發明者童叶庚親手刻的圖章,但主人說什麼也不肯割愛,直到收藏家去世,他的後人對這些圖章沒半點興趣,才將圖章給了張衛。

1997年雷彼得夫婦決定探索中國古代益智遊戲後,隔年兩人便從居住的加州飛到東岸,花了很多時間從南到北的走訪古董店。

「因為中西貿易全盛時期,在美國多半是在東海沿岸進行交易,歐洲的倫敦、巴黎也有不少當時中國出口的商品。」張衛很慶幸她和先生原本的工作不用朝九晚五地上班打卡,讓他們有餘力做這件事,跑遍各地考證古物起源。

「有些人收藏是為了等收藏品日後增值,有些人則純為收藏,卻不知也不去考證古物歷史。」張衛一開始的初衷只是想知道中國從古至今,中國到底有多少和動腦有關的益智遊戲,沒想過要成為收藏者,「可是一想到這些是屬於中國的東西、是中華歷史的一部分,就忍不住想要擁有它們。」

張衛計畫今年將14年來針對中國古代益智遊戲所蒐集的史料編纂成冊,不過一直支持妻子的雷彼得卻不同意,他覺得現有的史料還不夠完整,應該要準備更充實之後再談出書。張衛則覺得,「探索中國古代益智遊戲」這條道路,終點還在很遠的地方,「也許我將我們找到的資料出版成書,可以鼓勵其他人對這個主題發生興趣,甚至找到更多的史料,透過別人的腳步,繼續未完的旅程。」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nsh03521&aid=5054322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8 07:11 【udn】 比價後更省錢!派對 美國 玩具 方塊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