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停止無止盡的「勝負」思考 |
變成為了獲勝而認為「不努力不行」,無法努力的自己是很糟糕的人,只要沒做好工作就會喪失自信。 |
透過競爭勝負這個行為,人們對於「想讓自己獲得認同」的慾望就會變得更強。 |
這樣的慾望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 |
只不過,所謂「想被人認同」的慾望,原本是從「自己想要認同自己」的慾望當中所產生的。 |
簡單來說,這就叫「自信」,也就是指「相信自己」的意思。 |
自己認同了自己本身的價值,如果能像這樣擁有「自信」的話,這樣的滿足感, |
將會比受到其他人的肯定還要來得更大。 |
因為是「自己認同自己」,所以不需要依賴其他人。 |
唯有自己認同自己價值,才能產生真正的自信心或自尊心。 |
能做到的人: 不用贏過別人,也能獲得自信。 |
|
4停止「希望被了解」的思考 |
停止希望對方了解,只要將想法轉換成「想要互相理解」的話, |
就能從令你覺得繁雜的人際關係中解放出來。 |
|
7別老是覺得要和大家成為好朋友 |
你越是在意對方,就越容易因為和人相處而感覺麻煩,或依據情況的不同,而感到「害怕人們」。 |
假如你一開始就把「要和大家成為好朋友」當成目標的話,很有可能你的想法就會變成 |
「沒辦法和大家當好朋友的自己,真是糟糕」。但這只是因為,你打從一開始就漠視自己的心情 |
或感情,所以思考本身才會產生錯誤偏差。 |
想法改為: 「比起和大家都當好朋友,更重要的是現在自己感受到的心情。 |
有討厭的人就討厭也沒關係,不擅長與他人相處就不擅長也沒關係。」 |
能做到的人:能以自己喜歡的樣子為優先。 |
|
10停止改變對方 |
我們不可能期望或要求改變另一方。 |
越是期望改變對方,就越是無法按照想法去做,並且和對方之間會產生摩擦, |
最後演變成麻煩的人際關係。 |
所以,無論我對另一方感到多麼不滿意,另一也都同樣不會改變, |
除非我本身先改變對另一方的看法。 |
即使我們沒辦法改變對方,卻也不是要這樣想:「我是不是必須為了對方而改變自己。」 |
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為了自己、為了讓自己能夠過得舒服,所以自己應該要怎麼做才好」, |
以自我本位的方式思考就好。 |
與其努力想要改變對方,不如思考如何讓自己成長才會感覺輕鬆,這麼做也比較值得,不是嗎? |
能做到的人: 比起改變對方,不如讓自己成長。 |
|
14停止讓對方用談話偷取你的時間 |
你是否曾有過這種感覺? 不管多麼願意聽對方說話,都沒有獲得任何回饋。 |
即使你努力地給對方建議,對方也似乎完全沒有想要採納,於是你不禁心想:「這個人真的有想要 |
解決自己的問題嗎?」 |
你是不是也曾經遇過像小偷樣,不斷用談話來偷取你時間的人呢? |
對方的目的是透過「諮詢」的方式,找尋願意聽自己說話的人罷了, |
所以他絕對不是為了想要解決問題,才找你諮詢討論。 |
你可能會一邊感覺「每次只要聽他說話,就必須花上好一段時間, |
光是聽他說話,心情就會變得痛苦」。即使你打算要「聽對方諮詢說話」, |
實際上卻是受到對方的「控制」。在此,稱此現象為「同情心控制」。 |
即使不願意聽對方說話,你也沒有錯。 |
能做到的人: 不會被對方偷走時間,心情也會變得輕鬆。 |
能做到的人: 適當的聽就好,並在感覺不舒服前結束談話。 |
*有以下幾種拒絕方式: |
「不好意思,這部分我可能幫不上忙。」 |
「雖然我很想繼續聽你說,但是聽著連我都覺得難過了起來…」 |
如果你在聽對方說話時,邊聽邊感覺痛苦的話,那不就等於是在傷害自己嗎? |
正因為如此,最重要的是即使對方所說的話是為了你好,你也不需以自己的感情作為標準, |
掌握結束話題的時機點。 |
|
16停止勉強贊同 |
做到的人: 用「原來如此」在自己和對方之間劃出界線。 |
|
23停止用「你」作為說話的主語 |
我們會依據自己內心抱持著什麼樣的意識,而使說話方式變得有所不同。 |
質問型的人,則是會經常以責備對方的方式說:「為什麼你要這麼做呢?」 |
在我所提倡的「自我本位」心理學中,最大的一個目標就是「認同自己、認同別人」 |
也就是指,在「認同我所選擇的生活方式」的同時,也「認同、尊重對方所選擇的生活方式」 |
若是我們擅自闖入別人的領域,強迫對方遵從自己的想法的話,會搞砸與對方之間的關係 |
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 |
首先要以「我」作為說話的主詞,因為這種說話方式的根基,是建立在重視自己意見, |
也尊重他人意見的想法上。例如: |
「我是這麼想的,你呢? 你的想法是什麼?」 |
給別人意見的時候,「換成是我的話會這麼做,你要試試看嗎?」 |
「(你)這麼做是不對的,應該這麼做才對」 |
以「我」作為主詞的說話方式,是不用互相依賴,獨立的說話方式。 |
由於這種說話不會侵入對方的領域,所以也可以保護到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