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14 12:50:47瀏覽305|回應0|推薦0 | |
41.無憶無著 不取不捨 <蓮生法王2009年8月8日美國西雅圖雷藏寺同修法語開示精要> 敬禮了鳴和尚、薩迦證空上師、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吐登達爾吉上師!敬禮壇城三寶!敬禮今天的主尊南無地藏王菩薩!主持上師蓮嶝上師、師母,各位上師、教授師、法師、講師、助教,各位同門,還有網路上的同門,大家吉祥! 今天我們再繼續講《六祖禪經》。六祖說,「無憶」,記憶力的憶,「無憶無著」,這個「著」是不執著的「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也就是用真如佛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我再唸一遍,六祖說:「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這個重點在前面「無憶無著」四個字,解釋這四個字就是說:「你不要經常去憶念,完全沒有執著,能夠不去憶念跟不執著的話,你就不會有誑妄的一種煩惱。用自己的真如本性,用智慧來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這個「不取不捨」也是一種很高的智慧。 《最高的智慧 完全不取不捨》 剛剛璧珍教授師講,在這世界上大部分都是方便,其實在佛教裡面講「方便」就是講「慈悲」,慈悲就是一種方便。智慧就是本來的佛性,這是最高的。慈悲其實是一時的現象,一時的環境,智慧本身是永遠清淨的,最高的智慧它本身就是一種完全不取不捨,一種很高的境界,而且是一種永恆。 我們也許會想「為什麼慈悲是方便」。大家想一想,人活在這世界上並不是永久存在的,只是一時的現象,包括蓮嶝上師所講的那個笑話,其實錢也是一時的現象。我常常講,我從來沒有看見有一個人從這世間帶走一文錢,從來沒有看過一個人從這世間帶走一樣的物質,沒有。但是人還是執著錢,還是執著物質,只因為他是執著的。 在《金剛經》裡面有講到,過去的,已經過去了,你想也沒什麼用。像明天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護摩,白衣大士如意寶珠的護摩,這是未來的,很快的,未來也會變成現在,那麼現在也會變成過去。所以《金剛經》講得很清楚「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麼你得的是什麼心,其實一句話就解決了,「無所得心」。 「無所得」就是一種智慧。我們人活在這世間上,什麼都沒有,都是無所得。但是執著的人他就認為有所得,其實有所得也是無所得,但執著的人一直以為說「我是有所得」,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是無所得。既然無所得,你也不用去想太多,想也沒用啦!在「天天天藍」那一首歌裡面「情是深」、「意是濃」、「離是苦」、「想是空」。想沒有用啦!空想!你不用去想,不要去執著,你就不起誑妄,不會誑妄。 像「不取不捨」是一個很大的智慧。我們人活在這世界上,是一時的現象,什麼也得不到。像這樣子「不取」的哲學思想,我不取世間,不取人間。但是「不捨」,我活著就是一個方便修行,我也「不捨人間」。並不是說我不取人間,那麼我就離開人間算了,乾脆,我既然人間無所得,那不如我就走了。那是「不取」,但是也要「不捨」,你不可以捨棄人間,因為你已經方便進到人間,我就利用方便這慈悲的方法,以方便來得到智慧,然後方便跟智慧綜合,又變成佛教的一種中觀的思想,就是「不取不捨」。我們每一個人做事情難免都有執著跟偏頗,但是執著跟偏頗都是不可以的。 我講一個人家寫過來的笑話。有一個家庭他有一個初長成的女兒,女兒愛上一個高高帥帥的男士,她就想嫁給他。但是那個男朋友不是信佛的,他是信其它宗教的,父母就覺得她家庭是信佛的,女兒嫁給不同的宗教的,難免就去真主阿拉,不然就是阿門、主耶穌基督啦!父母就叫女兒去影響她的男朋友,讓他也信佛。終於有一天她的男朋友也信佛,這個女兒又哭了。她父母就問她:「你男朋友信佛了,你就可以嫁給他了,你為什麼又哭了?」她說,她的男朋友信佛信得太深,出家去了。 這也是麻煩,信也不能夠信得太深,要出家讓他自然一點,不用太執著。我不能叫所有真佛宗的同門大家都一起出家,這會引起很大的社會問題,社會新聞會鬧得很大。自然,水到渠成,自自然然,沒有什麼執著。我覺得出家對我來講,對出家有益處,對社會有貢獻,將來能弘法利生,可以,你可以出家,不要太勉強,勉強就是執著。 所以我的觀念是這樣子,一對情人,男的不要去勉強女的,女的也不應該去勉強男的,自然,讓感情自然。因為人間不會有圓滿。我們曉得「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這是自然的現象,所以不要去勉強對方。你既然愛對方,你就不要勉強對方,自然就算了。 《不取不捨是中觀的思想與智慧》 佛教的「不取不捨」中觀的思想智慧是非常了不起的。像我們活在這世界上,真的,你不能夠勉強去取得人家的東西。也不一定要完全拒絕人家的東西。像我師父了鳴和尚講的:「你不要開口跟人家要錢。」這一句話受用很大,人家都不會講,盧師尊欺騙人家的金錢,不會!為什麼?因為我從來不開口跟人家要錢,但是人家要給我的,我也不捨,我不強取人家的,人家要給我的,我也不會拒絕,就不捨嘛,我是走在中道上面。了鳴和尚教的就是中道,你不要開口跟人家要錢,你不要強取豪奪跟人家要錢,要錢會出事情的。反正你不要跟人家要,人家自動給你的,供養的,你也可以收,至少你方便,在這一生當中你夠用,就可以了,這個就是「不取不捨」的精神。 像師尊吃東西,也是什麼都吃,我是「不捨」。但我也是「不取」,不要求人家一定要給你什麼東西吃。這裡有一個有關「偏」的故事,有一個女的她不吃雞爪,也不吃雞翅膀,人家問她理由:「雞爪有膠原蛋白,很好的。妳為什麼不吃雞爪?」她說,因為有一天看到雞踩在雞大便上面,所以她不吃雞爪,認為雞爪很髒,有雞的大便。其實洗一洗就好了嘛!「為什麼不吃雞翅膀?」因為那個女生她常常聞到男生的狐臭,她認為雞翅膀就是腋窩,有狐臭,所以她也不吃雞翅膀。這個是太偏了。 這個叫各有所需啊!習慣的問題。其實我們任何事情都不要去勉強。有一隻在餐館裡面的蒼蠅,對著廁所裡面的蒼蠅講,「我每天吃香喝辣的,那你呢,每天去追腥逐臭,算啦!算啦!你廁所的蒼蠅應該到餐廳來跟我們一起生活。」但是廁所的蒼蠅講:「道不合不相為謀。我們在這裡也有好處,每天可以看到美女的屁股。你們在餐廳的蒼蠅,哪有這個福分?」你有你的喜好,他有他的喜好,這是各有所需,順其自然就算了,自然。 璧珍教授師所講的方便,這世間上一切都是方便。師尊在這裡說法,是一種方便,用語言跟文字,表現出來的佛法,也是一種方便。在法座上說法也是一種方便。但是這種「方便」能夠開啟智慧之門,教人家不取不捨,教人家要有中觀的智慧,過與不及都是不好的。對眾生非常的冷淡,只顧自己修行這樣也是不好的。 我們必須要有智慧,因為智慧是永恆的,像佛性一樣是永遠在的。但是你必須要方便修行,用方便的方法去修行,去證明智慧跟佛性;用有感覺的東西,去證明沒有感覺的東西,佛教是這樣子講的。 《無憶無著是不執著不去追憶的智慧》 像蓮嶝上師所講的,在沒有智慧的人講起來,他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然後開始修行了,他認為守戒就是一種壓抑,把自己的所有欲望全部壓制住了。其實不要用壓抑的方法,我們是用智慧來疏導。什麼是智慧呢?「無所得」就是智慧;「無憶無著」,不執著,不去追憶,就是智慧;「不取不捨」就是智慧。你如果執著就會出麻煩。 像我們的阿扁總統,他地位是最高的,但是他不知道不取不捨,所以他就變成階下囚。其實我們也看了,最有錢的王永慶先生,他對於這個國家社會都有很大的貢獻,但是他不知道他底下的這些子女,不知道不取不捨,也缺少了中觀的智慧。其實王永慶沒有帶走什麼東西,接著他的子女也不會帶走什麼東西,接著他的孫子也不會帶走什麼東西,因為學佛人知道一切都是無所得。那就讓他自然吧!「不取」就是不要去爭;「不捨」就是你應該得到的你就得吧,依法來處理,爭了就不太好。我是這樣子的感覺。 到了最後,他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後是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其實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的時候,就是不取不捨的時候,有智慧了。你知道錢這個東西可以拿來佈施,可以拿來濟貧,可以拿來印善書,印經典,可以廣傳佛法,這個就是「不捨」;不取呢!不用非法的手段去取得,這個就是道理,是中觀的一種智慧。 《師母對真佛宗派、對師尊都是很重要的人物》 我們每一個人也應該學習這一種智慧,像愛情,我們也應該不取不捨;像我們的家庭,師母跟我,不取,我出家以後,還是家庭,不是家庭的家庭。你說感情嘛,師母自心明白,我自己也自心明白,互相幫助是有啦!她幫助師尊,師尊也幫助她,互相幫助。談感情嘛,君子之交淡如水,甜蜜的已經過去,現在的很淡,但是我們還是不捨啊!你看我到哪裡去,都要喊一聲師母,(眾鼓掌)也是不捨啊! 你說咬口香糖,有永遠的甜嗎?你咬到最後就是淡如水,什麼都沒有,但是我還是在咬啊。其實師母對真佛宗派,對我來講,都是很重要的人物。(眾鼓掌)我是喜歡講一些不取的玩笑,其實也是不捨,這個就是一種中觀的智慧,一種中觀的哲學思想。我跟師母是不可能說,像人家講笑話,說他人生有兩個很大的節日,他是在愚人節的時候結婚,在復活節的時候離婚。我們沒有這個笑話,我不可能跟師母分開的。這個時候分開也是很難看,那何必呢?已經活到這麼久了。 師母常常講我腳有幾根毛她都數得出來,大家都彼此了解了嘛!那還要做什麼,你還要跟一個不了解的去結婚嘛?不可能的事。彼此了解就好了。那個時候就有智慧出來,那時候就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蓮嶝上師有一個口頭禪,他經常講一講就講「對不對」,台灣話就是「丟嘸丟」!「丟」! 我們還沒有修行以前是看錢看得很重,修行了以後就把錢看輕了,就認為這個錢是罪惡的淵源。到最後你真正開悟了,你看錢還是有用的,它可以做很多的善事,可以幫助人,可以濟貧救困,可以印善書,可以蓋寺廟,可以讓有道的高僧登座說法,這還是有益處的。這時候看錢還是錢,只是它的用途在於慈悲,在於方便,而你所得到的智慧就是永遠的,這個時候就叫「見性成佛道」。 我們不能執著。蓮嶝上師講的「寂滅為樂」,這個「寂滅」兩個字絕不是死,而是自在,自在自如,非常的重要。我們活得自在就很快樂,活得自自如如就很快樂,你離開了所有的幻,幻覺的幻,「離幻自覺」,你離開這世間上所有一切的空幻妄想,你就可以到達覺悟的這一種地步,這個時候也就是「見性成佛道」。 這裡有一個笑話,有蜜蜂一直在追求一隻蝴蝶,那蝴蝶最後卻嫁給了蝸牛。蜜蜂問蝴蝶:「我哪一點輸給蝸牛,你為什麼不嫁給我蜜蜂呢?」蝴蝶講:「你蜜蜂住的還是集體的宿舍,至少蝸牛有一個自己的家。」這個就是一種自然的現象。 在人生當中,我們順著自然,自自如如去走。修行也是一樣,不要太過,不要太超過了,你白天也修,晚上也修,不眠不休,有時候會得到「幻視」,有時候會得到「幻聽」。我們的修行很自然,所以我們真佛宗不執著,並沒有執著。像有的人要吃素,我們就給他素,有的人要吃葷就給他葷,有的人要吃肉邊菜,我們就給他肉邊菜,我們不執著於葷素,我們就是用中觀的思想。 你中觀的思想到了一個境界以後,其實這也不算是境界啦!這個就是「無憶」,不要去想過去的,想是空,不要去執著,你活得很自在就是不執著了,因為執著就一定有煩惱;因為你去空想就一定有誑妄會出來。用我們原來的佛性,用我們中觀的智慧去觀照,在一切法之中,不管是有為法、無為法、無記法,全部不取不捨,你這樣子走下去的話,很容易看到你自己原來的佛性,這個時候也容易成佛道。 佛性就在中觀的智慧之中,所謂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中觀的智慧。經常用你的智慧去觀照,你就能夠成無上正等正覺。璧珍教授師講的,師尊常常叫人家要參,你要參,要射箭,就是運用你自己的智慧去觀照,你要悟出為什麼的道理,為什麼你心裡能夠安。因為我都是坐長榮的飛機回台灣,我在台灣的機場長榮的貴賓室有看到一個很有名的法師寫的一句話,「心安就是平安」,這一句話大家一看,非常的好,了不起,因為心安,你當然就是平安。但是他沒有教我們「如何心安」,「如何心安」才是最重要的。如何會心安?告訴你,「開悟才會心安」。(眾鼓掌)不是喊口號。 像你要有倫理,要有道德,你要不欺騙,不能說謊,不能去詐財,你不能去爭名奪利。當然你不能,為什麼不能?你看廁所的蒼蠅,你看餐廳的蒼蠅,牠就是有牠的偏好啊,牠才會當蒼蠅。你要教我們開悟,不是喊口號,不是只有守戒,戒「殺、盜、淫、妄、酒」,你不可以殺生,你不可以盜取人家的東西,你不可以邪淫,你不可以講妄語,你不可以喝酒,這個都是口號,都是壓抑。為什麼不可以,你要講出一個道理。為什麼要守戒?為什麼心能夠安?「心安就是平安」,那麼我要問大家,你們心安了嗎?事實上沒有一個人心安,沒有一個人真正的平安,在這世界上沒有人真正平安,因為沒有人真正心安。 所以,師父要教眾生,如何心安,這個是重點。所以你講「心安就是平安」,這是口號。「你吃得很清淨,你身體就健康」,這是口號,誰都知道要吃得很清淨啊!吃得很營養又很淡,不太甜,不太鹹,不吃味精,不吃辣,不要吃太油膩的東西。那個是口號。心安就是平安,是口號啊!你要講「如何心安」,告訴大家參「如何心安」,因為你如果能夠參出來,就開悟了。這就是我教大家,要參,要射箭,就是應用你的智慧,去參悟「如何心安」。嗡嘛呢唄咪吽。 文╱真佛報蓮花淑婷恭錄 |
|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