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緣的再認知
2008/03/05 11:18:14瀏覽394|回應0|推薦4

緣的再認知

文/蓮翰上師

移交了"燃燈", 六十四歲的小老僧, 在夜闌人靜之際, 免不了細細回憶, 自我檢視三番.

六年往事, 在我個人而言, 是一種考驗. 因我有"三根本": 根本不會理財, 根本不善於處理複雜的人事, 根本不懂得交際應酬. 雖然曾經努力從頭學習, 但體力與腦力已不敷應用, 在三毒熾盛的末法娑婆中打拚, 法務違和, 因此, 我愧對師恩!

然而, 燃燈令我學到不少知識. 其中一項是對"綠"的重新認知.

大家都懂得, 人與人之間, 一切都是緣; 這一世的六親父母兄弟姊妹夫妻子女是緣, 師徒朋友老闆員工全部都是緣. 做什麼行業、 住哪間房子、 坐哪部車子、 吃飯喝茶、 逛街 、大家都是緣, 甚至聽到一句話, 看到一個臭臉或一個微笑都是緣.

這一個"綠"字涵蓋了世間的一切, 涵蓋了成住壞空, 涵蓋了善惡禍褔, 涵蓋了興亡盛衰, 涵蓋了貧賤富貴, 涵蓋了悲歡離合,  涵蓋了生老病死, 涵蓋了縱橫交織的愛恨情仇, 涵蓋了錯縱複雜的因緣果報, 涵蓋了三際, 涵蓋了六道輪迴....

但是, 這一個"緣"字, 卻與佛性真如扯不上半點關係.

這個世間是由千百萬億、 無窮無盡的"緣"組合而成. 一切的緣起緣滅, 造就了千萬年人類歷史的過去, 造就了五光十色的現在, 也造就了深不可測的未來.

偉大的聖尊蓮生活佛曾經開示: 你眼睛所看到的, 是眾緣所成, 你才能看得到, 如果這個緣份沒有了, 你又看見什麼? 這是很重要的,  你要常常記在心裡, 如果緣份沒有了, 你看見什麼? 你聽見什麼? 感覺到什麼?

娑婆眾生, 由於各人累世習性的不同, 業力的不同, 形成了各人禍福命運的不同, 因此也形成了眼前千百萬億的緣起緣滅、 善惡與因果交纏不清的世界.

這伺世界就是"萬象因緣生, 萬象因緣滅" 的世界.

人與人之間相處, 有先善後惡的緣, 有前惡後善的緣, 有善惡交雜的緣, 有短緣、 有長緣.

太多人起初兩情相悅, 因意見不合而反目成仇.

有些人初時勢如水火, 後因某種因緣巧合, 或經過生死關頭, 成了患難之交.

不少人交往十餘年情投意洽, 合夥做生意一拍即合, 但起了貪念, 財帳不明, 因財失義, 最後互相怨恨, 老死不相往來.

也有人平時相見笑容可掬, 但一旦遇到利害相關之際, 即翻臉無情, 刀劍相向.

有些人平時稱兄道弟, 稱姊呼妹, 但因要爭寵, 要往上爬, 卻暗中互相排斥, 互設陷阱, 互佈地雷, 恨不得把對方炸個血肉橫飛.

近曰的新聞, 一對老外夫婦, 結婚六十多年, 兒孫一大堆, 還在鬧離婚. 這種事已屢見不鮮.

由於眾生對親緣及物質的執著, 上演著百千萬齣人間慘劇!

後母虐待嫡生兒而偏寵己出, 是爭"親".

婆與媳不合, 是爭"人", 一個爭兒子, 一個爭丈夫.

有夫妻離婚, 爭兒子打了十多年的官司, 拚個焦頭爛額.

兄弟相鬩, 禍起蕭牆, 為的是家產財物, 殺得頭破血流.

配偶與其他異性接觸, 會引起醋意大發, 砸爛名貴古菫, 是在爭"愛". 多年相好, 為爭男友或女友, 演變成充滿嫉妒與怨恨, 是在爭"情". 其實六親之緣, 不是你欠他, 就是他欠你, 只要盡自己的責任就好: 對父母盡兒女之責任孝順奉養, 對夫妻盡自己的本份及信任寬恕, 對兄弟姊妹盡責友愛照顧, 對兒女盡責撫養及教育. 盡了今世緣, 勿再結惡怨.

亦有很多令人敬佩讚嘆的善緣, 有人數十年如一日, 對上盡忠, 侍親至孝, 敬兄愛弟, 誠信待友, 不貪不佞, 一生祥和, 正己化人.

亦有人長期行善積德, 安份守法, 救急濟貧, 施恩佈德, 不求回報.

更有不少本宗行者, 長期敬師重法實修, 修心立德, 發心行善, 不求人知.

善善惡惡之間, 各自種植其因果, 亦各現其緣.

不論善與惡, 有了一個"緣起", 就有了生滅; 有生滅, 即非究竟. 緣生緣滅, 最後終歸於"空". 這是大家常說的"緣起性空".

雖然說, 善惡因緣是生滅法, 與自性毫無關連. 然而, 善因善緣卻是增長褔慧的根本, 能夠大利於修行的成就.

我們勿種惡因惡緣, 如果惡緣來了, 是夙世的業報, 是一種礪志的磨煉, 也是修行成就的必需品, 剛好練習自己的無事無心與忍辱寬容, 以善盡其緣.

真佛行者就是要利用娑婆世界形形色色的眾生緣來成就自己, 站在高空俯噉眾生對"緣" 的頑固執著, 反觀我們自己應該如何去對待世間的善惡因緣, 從中參悟到底什麼是"緣起性空" ?

願大家多讀聖尊的著作, 認真學習蓮生聖尊對待世間眾緣的無上智慧. 修心立德行善, 廣修褔慧善緣, 練就心胸寬大, 為自己鋪平寬廣的菩提大道.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shing&aid=1668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