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7/02 16:21:07瀏覽1407|回應0|推薦18 | |
可遇而不可求──兼具節能、環保、隱密的養生住宅(1) 最近因為兩岸關係升溫,即將開放大陸民眾來台觀光,具有地方色彩特性的產品引起大家的討論,除了始終受到青睞的房地產商機之外,高檔食材也是熱門論點,連每日三餐都必須吃的米飯,也忽然之間講起有機、門戶及身價來了。 西行者一介平民,只要能溫飽,道地與否從不講究,向來是在大賣場找最便宜的包裝米下手,總覺得能餵飽一家四口比注重生機養身更重要。 西行者絕對同意「吃是生命之始」這個論點,民以食為天,一日三餐,如果吃得好,身體必然健康,頭好壯壯。所以,論者認為要吃最道地(土地滋養)、有良好水質灌溉、有充足太陽照射、使用有機肥料滋潤,經過手工採收的當季稻谷所碾出的優質米,才是養身之道。大哉論! 最早提出吃優質米養身論點的是鄰國日本,能吃優質米養身的人也都是一些社會中堅份子。然而鄰國日本有個與台灣非常不一樣地方-居住環境及品質。 西行者從未到過鄰國日本,對日本連膚淺的研究也沒有,如果講錯了,請糾正我。 無論是媒體、影劇、書本,好像從未看到鄰國日本有所謂的貧民窟。最近受到青睞的房地產商機,也請出許多日本建築師來台灣設計介紹養生住宅。 日本住宅似乎十分注重養生,也就是符合基本的生活格局。其實是有根據的,因為日本是戰爭發起國,戰場都在外地,所以日本國內一直到戰敗前才被軍機轟炸,所以沒有受到戰火直接的影響,戰敗之後人口減少,對住宅的需求並未明顯增加,再加上日本人守法睦鄰的文化傳統,所以自古以來符合基本生活格局的住宅就一直沿襲使用。 其實,日本文化受中國文化影響極大,日本住宅也同樣受到中國住宅文化的影響。只是台灣自從1950年代起受到人口急速成長的影響,一時間增加了許多違章建築,在政府苟且處理的心態下,違章建築文化愈演愈烈,終至今日台灣各地雜亂的違章建築成為都市之癌。所以,錯誤的決策其影響是既深且遠。 所謂「養生住宅」,其實就是符合基本生活格局的住宅而已。西行者家父是小尉官,幼年住在比較低階的眷村,雖然是低階眷村,但已經是非常好的「養生住宅」,使用木材當支柱,架起圓形的杉木當橫樑,覆蓋上黑沈沈的瓦片當屋頂,四周的牆壁下半部是紅磚,上半部用竹片編成竹籬笆做基礎,再用粘土加稻草糊成4吋厚的牆壁,表面用薄薄的石灰摻棕櫚絲或豬鬃糊光,有些眷村的地板是用粘土夯實的,走久了還會凹陷,必須補土填實,後來大部分都用水泥舖平,以絕後患。當時的門窗全是檜木或柳安木,真的是冬暖夏涼,十足節能、環保又養生。戶戶都是兩房兩廳一衛,但是沒有廁所,必須到眷村的公共廁方便,不然就是用馬桶,每天提到公共廁清理。每家都有一方稍大的前院以及小小後院,剛開始是曬衣晾被種菜養雞,後來隨家裡人口增加,就私下搭蓋演變成違章建築。至於高階軍官住的大部分是日本人留下的獨棟全木住宅,高架木地板,杉木板外牆,廣大的庭院種了各種果樹,簡直美呆了,可惜西行者從來沒有機會進住,它的養生機能根本無庸置疑。 當時的低階眷村都是建造在邊陲地帶,眷村四周有青山、綠水、良田,一天到晚都與蟲魚鳥獸為伍,住宅通風、採光、寬敞、空氣含氧量高、自然風吹得清涼舒爽,唯一不便的是交通,所以眷村兒童都練就一身好腿力,都早早學會腳踏車。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