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4/16 21:54:09瀏覽1011|回應0|推薦2 | |
伯夷列傳 為什麼活下來對伯夷是一種恥辱? 生存是人類的本能,每個人都是為了活著而努力,為什麼會有人不願意活著,違背自身的本能意願而死去呢? 改朝換代,對我們來說只是四個字,可對當時的人來說,這是叛逆,對文人來說,朝代就該是千古不變,無論君主好壞,都當盡力輔佐,以求令整個朝代的人更好, 但對於那些農工商來說,生存,才是這個世界的一切準則,如果無法生存下去,就該想辦法令自己繼續生存下去,哪怕使用任何方法。這就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伯夷是個賢人,一個有個高道德操行的人,一個甚至能放棄當國君的人,這樣的人為什麼要去阻止武王,指責他不仁不義?在歷史上,紂王窮兵黷武,雖沒有封神演義那麼誇張,但他確實不是一個為百姓設想的君主,所以,他是暴君。所謂的君主,從古代的原始想法來說,只是為了生存的更好而設立的一個職位,一個能令大家能有一個更好的未來的領導者,但也只是一個領導者罷了,他的手上是沒有什麼實際權力的。所以當這位領導者無能再帶領大家再險惡的環境中生存時,就必須被淘汰,這是大自然的定律。回到紂王身上,也是這個道理,只不過現代的君主,他掌握有實權。或許會有人說,歷史是勝利者的產物,紂王說不定是個英主,但如果他真是個這樣的君主,為什麼武王伐纣會有許多諸侯響應呢? 為什麼那些諸侯不是來阻止武王的呢?一切都說明,紂王,已經無能領導了。那些文人們會認為這是叛逆,一個好的臣子應該在君主身邊輔佐他才對,對,就這件事情本身來說沒有錯,但是,難道沒有人嘗試過嗎?一定有,但是結果呢?如果不是一位國君無法輔佐,會有人想起來造反?所以,武王伐纣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那麼為何伯夷會認為這是可恥的事情呢?從此不食周栗,餓死。是什麼樣的力量讓伯夷違背本能而死去?從剛剛那麼一大段的話來看,就是現實與理想的差距。 在現實中,紂王是被淘汰者,但賢人的理想,卻始終認為臣不能弒君。這兩者的說法都沒錯,但是,當理想與現實衝突時,當理想影響到生存時,理想,只是現實的累贅,或許有人會認為下一位君主會更好,但是誰又能保證他不會與紂王一樣呢?所以,伯夷為了理想而死,也必須因理想而死,他希望能藉由死去能將臣不能弒君的理想傳承下去,否則,世間不知有多少人會因此而效法,不知會令這個社會造成多少動盪,所以,他是伯夷,所以,他必須因可恥而死。 對我來說,伯夷的做法會令我感到崇敬,但從現實層面來說,我並不認為這是一件好事,活著只怕更能幫助這個時代,而死去,卻什麼都沒有了,伯夷會名流千古,只怕也是因為他衝到武王面前去罵他,而因此留名的吧,若不是如此,他的死去,只怕也不會在史書中留下一字一語。 屈原列傳 後世文人是否對屈原有太高的評價? 屈原,從文中觀看此人,有文采,個性秉直,這樣的人,這樣的經歷,令我感到與蘇軾相似,都是文采極好,都是受讒言所害,都是被地王疏遠,為什麼兩人的結局卻不一樣呢? 屈原,初始在朝中很受楚懷王的信任,而且本身長於記憶,擅長處理一些辭令,但為什麼這樣的人會被疏遠呢?只能說,為官不只是為官,並不是當官當的好就好,還必須懂得讓自己在人際上圓滑一些,所謂剛強易折就是這個道理。人是很奇妙的動物,會忌妒,見不得人好,你越優異,他就越想打擊你,似乎這樣能讓他找到優越感,古往今來,皆是如此。屈原在被疏遠之後,做了個離騷,一篇千古名作,一篇因為自己被疏遠而認為國家將亡的憂慮,一篇抱怨君主的愚昧的文章。在屈原被疏遠之後,一連串的國家大事,都是朝著失敗前進。我看到此不免在想,難道楚國就真沒有人才,全國的智慧都到了屈原的腦子裡,少了屈原就會國破家亡嗎?我只能說,不應該是如此的,從文中看,楚王是因為不聽屈原的話,疏遠屈原,才有後來一連串的失敗,但,無非是因為有離騷等的作品,一個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就這麼幾個字,把楚國其他人打入冷宮中,後人都只記得屈原,只記得屈原做過的辭,只記得屈原的死,我真想替其他楚國人抱不平阿!無非就是文章做好罷了,觀看古今,只要是不得好死的人,文采很好,口中在喊幾句憂國憂民的話,好像都會非常有名,有名到沒有人會記得楚國其他人的名字,難道楚國,一個國土廣大的楚國,只有一個屈原這麼個才智之士嗎?答案一定是否定的,他們不過是缺少了能留芳千古的文采罷了。我認為中國真的是一個文人的朝代,因為文章的好壞,而有名氣的大小,我可以說屈原的文章寫的很好,他的愛國之心也令人景仰,但我從沒聽過有人說屈原的政才很好,好到能讓整個楚國起死回生,所以我認為後人對屈原的評價是否太高了,說他在文學上有高度成就,說他有崇高的道德操行,有令人景仰的愛國精神,但是絕不能說楚國是因為沒有屈原而滅亡的。文采與愛國精神,我們不能因為這些因素,而把屈原太過神話,我甚至認為屈原會有這樣的結局就是因為他放不下,放不下理想,放不下國家,很想為國效力,卻有力難施,就是這樣的壓抑,才寫出了數篇名著,才造成了投江的結局。蘇軾的經歷也差不多,為何他沒有因此而投江? 因為他放的下,這世間的煩惱與執著都是人自找的,屈原只是因為放不下而死,因為愛國而悲,卻彷彿所有的不幸都到了他身上,我只要想到庖丁解牛這個故事,在看到屈原的一生,不禁想說,其實屈原你,可以做的更好。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