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23 19:00:36瀏覽1393|回應5|推薦223 | |
戴永夏 「祭灶」又叫「辭灶」,是一項流傳久遠的民間習俗。祭灶所祭的「灶神」,也稱「灶君」、「灶王爺」、「司命菩薩」等,是玉皇大帝敕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灶火,相當於現在的「保衛幹部」。他官雖不大,卻能直接面見玉帝;名義上「保護」百姓,卻總是背著百姓打「小報告」……他的這種特殊身份和詭秘行動,直接影響了祭灶的內容和百姓的態度;而民間的祭灶態度,也真實地反映出民心民意。 民間祭灶一般在臘月二十三日(也有在二十四日的)。據說這天是灶神升天向玉帝匯報工作的日子,所以一到晚上,家家都在灶間貼出新灶碼(灶神像),擺上雞鴨魚肉、糖果瓜棗等供品,犒賞灶神。而百姓這樣做,看似出於自願,實乃被迫無奈。因為他們深知這灶神握有關乎他們命運的權力,同時又貪得無厭,喜歡受賄,誰給他送禮多給誰辦事,誰不送禮誰家就會遭殃。《後漢書.陰積傳》上講的一件事就很能說明問題:漢宣帝時,有個叫陰子方的人見到了灶神,便殺了一隻黃羊犒賞他。灶神受了賄,便讓政策向陰子方傾斜,從此陰便成了「巨富」,而且「世蒙其福」……既然有此先例,誰還敢得罪這位「基層領導」?即使家裡再窮,也得給他送禮。正如魯迅在《庚子送灶即事》詩中所言:「隻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詩中說的是祭「神」,而「神」是人的化身。從祭灶中折射出來的,正是世間百姓給官員送禮的無奈與辛酸:他們或畏其權勢,或懼其貪腐,送禮只是被迫實行的自我保護。而對官員來說,這「舒舒服服」的受賄何嘗不是走向深淵的驛站? 各地祭灶時,還有個有趣現象,就是不管供品多寡,總少不了糖餅、黏糕和酒糟等食物。據說糖餅、黏糕可以黏住灶神的嘴巴,使他說話不便;而酒糟則用來塗抹灶門,使灶神爛醉後言語不清。這是因為灶神的嘴巴太臭,常常惹是生非。古書《抱朴子》上就說過:灶神專在月晦日上天,向天帝報告人之「罪狀」。天帝再根據「罪」之大小,分別減少人的壽命……正因如此,百姓才想辦法用糖餅黏住灶神的嘴巴,以防他在玉帝面前胡說八道,禍及百姓。這方法看似幼稚可笑,但卻寄託著百姓的愛憎。那些一貫用假話、空話取悅上司、蒙騙群眾的「領導」,群眾是信不過的。他們會用正義之聲(如上古的《詩經》,各時代的民歌等)打你的嘴巴,鉗你的喉嚨,使你難有立足之地。你即使能在上司面前得意於一時,也終究會被百姓唾棄。
正因灶神名聲不佳,所以一向被人看不起。曲阜孔府的祭灶,就表現出對灶神的蔑視。過去孔府祭祀神靈,都由孔府的主人衍聖公親自主祭。唯獨祭祀灶神,衍聖公從不出面,而由當差的代祭。灶王爺的神位,也不許供在孔府的廚房,只能放在一間多年不用的柴火間裡。那裡煙熏火燎,牆壁烏黑,而且佈滿蛛網、灰塵,讓這位「尊神」在那裡吃盡了苦頭。孔府之所以這樣慢待灶神,不只是因他官小位卑,不值得尊重;更因他品格低下,令人不齒。孔府的這一習俗,也反映了百姓的心願;孔府對灶神的態度,也正是百姓對那些不稱職官員的態度。不管你自視多高,架子多大,但在群眾眼裡,很可能一錢不值。 還有些地方祭灶,更讓灶神難堪。那裡的窮人早已看清了這位神爺醜惡嘴臉:不管百姓死活,只知騙吃騙喝,又從不給百姓辦事,這樣的「領導」供著有什麼用?因此送給他的不是雞鴨魚肉,而是一頓臭罵。有一首四川《祭灶歌》這樣唱道: 這個時歲愁又愁,想敬灶神沒刀頭(臘肉); 年年敬你雞肉酒,你不靈應敬個球! 真是一針見血,痛快淋漓,幾句話就道出了窮苦百姓的共同心聲。百姓的心裡都有桿秤。不管你是哪級領導,官有多大,只要挾權營私,漠視民瘼,「當官不為民做主」,他們就不買你的帳,就要把你拉下馬。灶王爺的「不幸遭遇」,就是一面很好的鏡子! |
|
( 休閒生活|雜記 ) |